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球虫病在国内研究不多,仅有少数报道,国外对本病虽作了大量工作,但多数是针对犊牛的。本病在镇宁县已流行多年,此次调查发现多为成年牛发病。材料和方法(一)临床检查和剖解观察 按常规进行血、粪和一般症状检查(二)流行病学调查 对发病村庄进行普查,调查发病牛只的年龄、性别、流行情况、发病季节、饲养管理状况、牛的来源等。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Infectious Keratocon-juncitivitis)是以羞明、流泪、结膜炎或角膜炎为特征的眼病,是世界范围分布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虽不是致死性疾病,但由于其惊人的发病率和广泛的分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家畜的生产性能,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病原十分复杂。自1888年美国首次在牛群中发现本病以来,迄今为止从病畜或健康畜的眼中分离出或证实了的微生物有细菌(摩拉氏杆菌、奈瑟氏球菌、李氏杆菌、粘膜炎布兰汉氏球菌等)、寄生虫(吸吮线虫)、病毒(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病毒)、结膜炎立克次体、衣原体(鹦鹉衣原体)、霉形体(结膜炎霉形体、鼻霉形体、脲霉形体、莱氏霉形体等)。  相似文献   

3.
脂肪坏死症可发生于人、野生动物、家畜及实验动物等,在食用动物中较常见于牛、猪及羊。以前认为本病是脂肪瘤,近些年来,从病理学方面认识到本病不是肿瘤症,而是脂肪组织的变性、坏死现象,因而称为脂肪坏死症。 (一)发病情况 牛脂肪坏死症的发病情况,在国内据张英勋(1984)、谢长华(1985)报道,在种畜场、奶牛场历年的淘汰废役牛和宰后检验中,经常遇到。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等国家均有发生。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1983年因本病引起的肉用牛的死废数为1198头,占全部死、废头数的3%。  相似文献   

4.
马、牛眼角膜翳多由外伤、鞭打、笼头压迫或异物误入眼内而引起。角膜暴露、细菌感染、营养障碍、邻近组织病变的蔓延等均可诱发本病,某些传染病、结膜炎、周期性眼炎和混睛虫病,均可并发角膜翳。该病可不同程度的影响马、牛视力,严重者可致失明。我们根据两年多的临床摸索,应用碘化钾眼药液治疗,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5.
牛衣原体性流产(Bovine chlamydial abortion)的同义名:牛地方流行性流产、牛流行性流产、牛新立克次体性流产、山麓小丘性流产,是一种呈地方流行性的接触性传染病,以孕牛流产、早产、死产、产弱犊、胎犊的肝病和公牛精索炎等为其主要特征,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历史 Traum和Hant(1923)首先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本病,Schaop和Kauker(1956)用血清学和细胞学方法证实西德一些奶牛场的衣原体性流产,Giroud(1957)和Storzy(1960)分别在法国和美国从患地方流行性流产综合征母牛流产胎犊分离出了衣原体。嗣后,意大利、加拿大、南斯拉夫、以色列、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西班牙、丹麦、日本和苏联等相继报道了衣原体引起的牛、水牛和瘤牛的地  相似文献   

6.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早在欧洲、北美洲、澳洲和新西兰等国发生,并屡有报道。我们对本病的病理学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报道如后。(一)肉眼观察 病牛营养中等,两眼失明,右眼角膜处覆盖有约成人拇指头大较厚的灰色翳斑;左眼同上变化,但翳斑呈灰白色似较薄于右眼翳斑。眼结膜潮红,鼻腔、鼻甲以及中隔粘膜均呈显著潮红充血,下鼻甲粘膜表面发现有多数小而浅形的溃疡灶,特别是在小溃疡多数密集的地方呈虫蚀样的外观。齿龈和舌底两侧面粘膜上也有为数不多的浅形溃疡散在。  相似文献   

7.
牛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大型血孢子虫。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以高烧、贫血、黄染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我国主要发生于南方诸省,河南、山东、河北、新疆及西藏察隅地区也有报道。本病主要传播媒介是微小牛蜱(Boophlus microplus)、消色牛蜱(B.decoloratus)及扇头蜱属(Rhpicephalus)的几个种(Morzaria,1977;刘钟灵等,1986)。  相似文献   

8.
耕牛角膜凝脂翳是一种慢性增生性角膜炎,如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耕牛永久性角膜混浊甚至失明致残。笔者曾用多种方法治疗这类疾病152例,以石胡荽注射液在角膜翳区注射效果最好,现报道如下。 (一)牛角膜凝脂翳的临床表现 病牛初期表现一侧或两侧眼视力差,羞明、流泪,眵多,呈黄白色或黄绿色,结膜红肿、充血。以后结膜炎渐退,角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迅速蔓延至整个角膜,形成灰白色云翳,并逐渐增厚,状如黄色凝脂,遮盖瞳仁,致使牛眼失明。有的开始角膜形成黄色翳障,或角膜出现凹痕,以后变成一片凝脂状云翳。  相似文献   

9.
牛白血病是以淋巴细胞的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肿瘤性疾病,牛最多发。据报告,欧洲全区,南北美洲及亚洲一部分地区的国家,均有本病发生。一般认为,本病的分布几乎遍及全球。根据Bendixen的研究,牛白血病大致分为流行型(地方型)及散发型两种。流行型是由牛白血病毒(BLV)引起的传染病,多发地区的北美及欧洲,近年对本病的研究十分  相似文献   

10.
牛白血病自从1878年由德国学者报道以来,在丹麦、瑞典、美国及苏联一些国家相继发生。最近十余年,疫情不断扩大。美国、智利、古巴、以色列、日本曾先后有发病的报道。我国于1976年在安徽合肥首次发现本病,之后上海、江苏、广东、陕西、新疆、北京、湖北、浙江、黑龙江等省(区)相继有发病的报道,且有逐渐扩大蔓延的趋势。作者自1980年对牛白血病病毒作了分离与鉴定。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给牛白血病的诊断及免疫工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羊眼角膜由于外伤、药物(农药、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或结膜炎的蔓延等原因,易引起角膜翳。治疗此病,过去我们多采用抗菌素、磺胺类、中草药、自血疗法等,但必须多次治疗,且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自1978年开始,我们将牛“顺气穴”插枝治疗角膜翳的技术,用来插山羊“腭筛孔”,治疗角膜翳21头,均在3至10天左右痊愈。其疗效高于牛角膜翳插枝疗法。  相似文献   

12.
牛散发性脑脊髓炎,又名牛衣原体性脑脊髓炎、伯斯病、伯斯脑脊髓炎、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某些株系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病畜发热、虚弱、腹膜炎,胸膜炎、心包炎、脑脊髓炎和共济失调等为其主要特征。 (一)历史 1940年,McNutt在美国首先报道牛衣原体性脑脊髓炎,他在衣阿华州和美国中西部的一些犊牛群中观察到了本病的爆发,并分离出了衣原体。嗣后,日本、以色列、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联等国家相继有报道。  相似文献   

13.
牛皮肤乳头瘤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以多发性皮肤疣为特征的慢性增生性传染病,许多产牛国家都有发生。本病可直接影响皮张质量,并可间接影响生长发育或继发感染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贵州省历史上无本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4月,我们在绥阳县发现一头1岁黄牛全身皮肤密布疣样赘生物,经临床及病理学检查为皮肤乳头瘤病,在贵州为首次病例报道。现述于后,以引起有关兽医业务部门对本病必要的重视。 临床检查 此例为绥阳县红旗公社龙泉大队黄鱼生产队一位社员喂养的1岁本地公黄牛,1982年初畜主发现该牛皮肤上出现疣样赘生物,并逐渐缓慢地增大和增多。同年4月到县畜牧兽医站诊治。检查发现该牛体况中等,反刍、精神、食欲无明显异常。体温(38.7℃)、呼吸(38次/分)、脉搏(70次/分)均在正  相似文献   

14.
乳牛乳头的乳头状瘤发病率很高。Meischke(1979)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屠宰场的牛36%发生本病;OIson(1982)在美国威斯康辛屠宰场调查,25%的牛乳头有乳头状瘤;黑龙江省奶牛场(1985)调查212头成年奶牛,发病头数17头,发病率为8%。我们在北京市5个不同方位的牛场,对本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其病理组织学作观察,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奶牛和肉牛重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本病首先于1946年在美国纽约州发现,称为牛病毒性腹泻。1953年在衣阿华州又发现一种临床和病理综合症与之类似的粘膜病,称为粘膜病。经病原学确定,认为这两种疾病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只是临床表现不同。1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在我国已有从牛体分离到BVD-MD病毒的报道,但还未见到从绵羊分离出本病毒的报道。我们在1980~1982年研究牛白血病的过程中,先后从羊的白细胞培养物和羊胎肾细胞培养中分离  相似文献   

16.
我县沿海地区在六十到七十年代发生牛喘气病3千头,致死率高,严重危害耕牛的发展。关于本病的病原,争论很大。我县畜牧兽医人员对本病作了长时间的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初步查明系中毒症,是牛食入患病的甘薯而发病,甘薯炭腐病是主要的病原。尚未见有关甘薯炭腐病引起牛中毒发病的报道,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动物检疫站@夏卫星@孙淑华@王建恒@刘全在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治齐齐哈尔地区是黑龙江省的主要农牧业区,近年来养牛业得到长足发展,牛的各种疾病也相应增多,其中牛的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已成当地的多发病。流行动态根据疫病...  相似文献   

18.
牛边缘边虫(Anaplasma marginale, Theiler,1910)在世界上分布广泛,见于南北美洲、非洲、南欧、苏联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南哲郎,1979)。我国也有本病流行。 1986年我们利用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当代半饱成虫,从混合感染牛体中,首次分离出牛边缘边虫单一种。并利用分离出的单一种对4头健康牛进行感染,就其血液学变化、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致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在由单一微生物引起的动物疫病中,没有几种象刚果嗜皮菌病那样致发各种动物发生如此惊人的临床病象。不仅对所有年龄的牛、羊、马属动物及许多野生动物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人也有自然感染的报道,而且刚果嗜皮菌无宿主特异性。本病虽已  相似文献   

20.
牛瑟氏泰勒虫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的血液寄生虫病 ,其临床表现为高热、贫血、黄疸、体表淋巴结肿大 ,严重的可引起牛死亡。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新引进牛和改良牛的发病率、病死率均高。本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地方性流行。我国自贵州发现本病以后 ,相继在许多省 (区 )有发生本病的报道。因此 ,建立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是防制本病的关键。1 材料和方法1.1 虫体抗原 将感染瑟氏泰勒虫的黄牛红细胞接种给免疫缺陷小鼠 ,当小鼠红细胞的染虫率达到15 %左右时 ,自心脏采血制成抗凝血。1.2 免疫荧光用载玻片  12穴载玻片 ,由日本带广原虫病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