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法,按照传统的公私法划分,很难确定其归属。社会法作为一个全新法域,有着特殊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其法域地位已经确立。经济法的法律本位、调整方式和价值追求无不体现社会法精神。因此,经济法应当归属社会法。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的法主体范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的法主体范畴的提出,意味着法主体内涵与外延的明确界定,决定着经济法的效力范围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经济法范畴体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特别策划:社会正义与劳权保障——社会法范畴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法是保障社会权之法。社会权是社会法的实质内容,社会法是社会权的外在的法律表现形式。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垄断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公司法不属于社会法范畴。社会权是社会法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生存权、社会安全、社会正义和社会和谐是社会法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法内容抽离经济法体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一的、渐进的、长时间的过程,这与民商法内容退出经济法体系时的同期的、快捷的、较短时间的过程相异。社会法抽离经济法体系的这一过程更从一个侧面论证了法律部门划分标准的相对性。更说明了当前第三法域的研究重点应转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来,而非基本理念的过度抽象。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经济法与人权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和WTO规则的关系的分析 ,论证了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正当性 ;通过经济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基本原则、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比较分析 ,阐述了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特有性。同时 ,文章还对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我国经济法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法律的社会化背景"之下,社会法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独立于公法和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经济法和社会法在社会本位、调节手段等多方面有着契合之处,针对中国经济法发展中所存在的国家本位倾向和权力干预扩张的特性,社会法的社会本位思想及社会自治的调整手段等众多特点,对经济的发展无疑有着指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对民族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结构中的地位的考察中确立了民族范畴 ,从对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经济动因的分析中确立了民族经济范畴 ,从而为民族经济法范畴的确立提供了基础。文章认为 ,作为调整民族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的民族经济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民族 (包括现代的民族地区 )这一主体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 ,这种法的关系是由它所表现的民族经济关系的内容所决定的。民族经济法范畴的确立将使得民族经济法的研究成为经济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法理论全面革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以发展混合所有制和改革国有资本治理体制作为主要切入点的国企改革当被放置在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时代当中,其中的法律问题也需要被重新定位和充分理解。国企改革的法理基础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法律调整、是国有企业公共性与营利性的平衡协调,其法律逻辑应当是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制度化和具体规则化。经济法对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大体可以由企业与公司、宏观调控、市场规制和经济体制四个层次的法律制度构成,而从国有资本管理走向国有资本治理是国有企业未来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法的理论与立法实践已经相当成熟,为各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也为我们处在转型期的后发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充分考察其他国家社会法理论与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法的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是社会法理论研究者的责任.本文试图在较为全面地考察发达国家社会法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法的概念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10.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提出的一个新的改革命题,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经济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基本前提、价值考量和利益追求等方面高度契合,它因此成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制度选择。在经济法的众多制度中,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制度、区域协调发展制度分别从主体层面和宏观调控角度为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民间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民间法研究得以展开并深入发展之根基,因此有必要对民间法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一番考量。文章将民间法研究的理论基础置于多元框架下考量,分别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法律教义学有效性与社会学有效性等方面展开相应的探讨。文章认为,在寻求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架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理性沟通、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动态平衡、法律教义学有效性与社会学有效性的适度兼容中,彰显了民间法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应该具有特定性、多元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理论界关于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我国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是一个系统,它由辩正唯物主义认识论、利益均衡价值理论、诉讼模式和目的理论、证据心理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理论等组成。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下的"渐进式"发展进程为经济法的形成创造了深厚的经济基础,经济法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最初的进程,来分析我国经济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任何关心中国法学发展的人都无法否认 ,行政法学研究在过去的十来年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不单表现在行政法学的整体框架中总论、分论各方面得以丰满充实 ,而且表现在学界对行政法学体系所赖以建构的理论基础的问题的执着探索。中国行政法学的进步可以说始终伴随着行政法 (学 )理论基础这一课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和发展目标,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民主治国论,权力控制论,法治优越论。有了这三个基本理论,依法治国就具有了理论的基础,并因此而具有了在社会普遍推行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公私两分法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评述了关于经济法地位和范围的不同见解,主张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仍然必要,但认为界定经济法的性质必须坚持历史的眼光,以务实的态度,认为要承认经济运行中国家和社会的二元作用,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规制必须仔细考虑目的、方式和限度。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中,行政法的基本功能与价值为协调,集中体现为对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协调,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把现代行政法理论基础归纳为“协调论”。我们认为行政特权或者行政“强权力”的存在是“协调论”得以成立的现实基础,协调论揭示了行政法的基本矛盾规律,反映了行政法的任务与宗旨,同时克服并借鉴了以往关于行政法的理论基础研究的不足与经验。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利益是当前法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对其内涵、独立性和评判标准等问题学者们已多有揭示和探讨。社会利益的法律调整涉及多个部门法,本文试图从经济法的角度,在解析社会利益基本属性的基础上,从理念和制度层面,探讨经济法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刑事法律社会合作是在反思刑法的瓶颈问题上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吸收社会力量对刑事法律运作的参与,从而转变对犯罪的治理模式。刑事法律社会合作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犯罪治理模式的转变、权力的多元化和社会化、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的理念、刑法惩罚机制的局限性以及刑事政策的选择,为刑事法律社会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刑事法律社会合作的体系包括合作主体、合作途径、合作模式与合作目的,刑事法律合作正是通过其内在体系要素的功能发挥,逐渐推进刑法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