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服务行政"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各级政府也纷纷开展了一场旨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改革运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具体体现为:以为人民服务为理论基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前提;内部压力表现为要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外在要求体现为政府管理国际化;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组织保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其制度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其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服务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公共职能的基本原理及经典论述,并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实现了理论总结及创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早期的"人民公仆"思想、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这些论述都蕴涵着中国特色的执政服务理念,成为现阶段服务型政府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指导理念,"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相互契合.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现实任务就是在行政法律制度中体现现代行政法的人文精神,体现"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厘清"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的关系,把握"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阶段性特征,从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三个方面率先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4.
刘维政 《实践》2008,(11):35-3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指导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将公共服务职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且逐步使其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或核心职能,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的政府.  相似文献   

5.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对于我国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及其内涵,分析了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并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很快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经济环境中,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政府面临着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职能调整.综合国内外行政管理的得失,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服务行政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政府管理意识较强,但服务意识不够,受行政管理观念利益驱动和体制惯性的影响,不能一蹴而就地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但我国政府面对种种挑战,已充分认识到当前行政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创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市场经济环境,塑造一个廉洁、高效、具备充分服务意识的政府.政府不再把社会和公众当作单纯统治和管理的对象,而是将社会和公众视为"顾客",把自己看成服务的提供者,自己的任务就是向这些"顾客"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只管自己该管而必须管的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提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目标,是党的建设的新举措和理论创新。服务型执政党,其内涵一层讲的是"服务",简单的说就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党;另一层讲的是"转型",是说党也同政府一样有个转变职能的转型问题。党的服务者的角色和功能定位,是党自身所具有的本质体现和内在规定性。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意义在于,首先彰显了我们党的崭新形象、时代特征与风范;其次集中体现了"领导就是服务"的现代科学领导理念;再次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思想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路径选择,一是确立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理念;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三是要坚持和实行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四是要按照服务型执政党要求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8.
浅析服务型政府变革模式——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服务型政府概念的界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政府再造中提出的建立顾客想到的公共服务的公共部门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而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管理组织。社会公众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以及把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客户",政府的工作应当以顾客为导向,为顾客服务,增强对社会公众需求的回应力。  相似文献   

9.
王少华 《唯实》2008,(9):168-171
服务型政府是以社会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为社会民众提供服务的公共行政组织.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摆正角色定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制度执行力,增强社会成员的自立、自强、自治精神.  相似文献   

10.
"要强化为农民服务的职能,建立服务型乡镇党委、政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深化基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去年以来,珙县积极探索和构建以"农事村办"、"难事代办"、"重事特办"为主题的便民服务网络,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委、政府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文化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文化是政府管理的软环境,是政府管理的灵魂。建设公共服务型的政府,积极推进政府文化创新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公共服务型政府文化理念具体包括:民主法治、有限责任、公开透明、服务健全、廉洁高效。我们必须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方法创新公共服务型政府文化。即:强化“以人为本”的政府服务意识;构建“顾客至上”型的政府行为模式;探索“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服务型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及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乡镇政府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服务为行政理念,以法治为准则,以承担乡村公共责任为己任的新型政府。其职能可概括为提供公共产品,管理公共事务;培育农村市场,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完善社会管理,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等三个方面。实现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型需要从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公务员素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考验着我国政府的行政能力。要加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能力建设,便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以及不断提升政府效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求政府职能更加倾向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要规范政府行为,即要做到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与民主监督;而要提升政府效率,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另一方面则要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从而满足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能政府显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构建服务型责 任政府,就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必然走向。而强化政府行政人员的主观责任观念,坚持行政公开,扩大公民参与,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是进一步构建服务型责任政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与新公共管理理论并驾齐驱或替代式的公共行政改革新模式。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服务型政府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服务理念,民主参与的行为方式。新公共服务理论虽产生于美国,然而其倡导的公共利益至上、责任政府及人本主义理念,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核心的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公共服务:重塑政府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共行政由统治性和管制性转向服务性 ,标志着公共行政价值范式的根本转变。从观念变革上讲 ,政府公共服务也必须强调“产业化”和“生产力”概念。从技术层次上讲 ,强化公共服务的供给 ,其制度取向是建立起市场作用和政府行为“两手博弈”的供给机制。从转轨时期的实际讲 ,我国存在着对公共服务的强烈需求机制 ,关键是设法促成公共服务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政府部门基于资源和权力方面的优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必然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个好的和负责任的政府,应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来积极影响社会进程,同时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有计划地培育非营利组织的自治能力,从而有选择地逐步退出直接控制的社会领域,实现在政府有效治理基础上的治理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8.
试论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形象事关政府在公众中的信誉和政府的工作效率。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深入分析政府“形象危机”的原因 ,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其中关键是增强服务意识 ,廉洁自律 ,办事高效 ,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拥护。  相似文献   

19.
从行政成本看节约型政府的制度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节约型政府的最大障碍就是行政成本居高不下,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缺失”,因此,要有效控制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健全和完善严密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行政成本,推进政府机关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评估主体是整个“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估体系的主导因素,直接影响评估质量和水平。“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估涉及政府各职能部门、公众、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多方主体切身利益,推进评估主体间的协调是确保“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估有效性的基本原则之一。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分析视角,形成基于权威型利益相关者、客观型利益相关者及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的评估主体体系,探讨其利益诉求与表达,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估主体确定、制定标准及实施评估活动的协调机制,确保各类评估主体在“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估活动中得到协调,优势充分发挥,功能得到耦合,不断提升评估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