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略论"全球化"趋势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全社 《理论导刊》2004,(10):40-4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至的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是一个辩证的统一,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是全球化的良性发展要求。面对全球化这把“新的双刃剑”和“文化霸权”的挑战,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是理性的抉择。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则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使民族文化得以沿续与发展、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和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世界范围内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新动向。在文化建设上,应当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地迎接新时代提出的挑战。这就是按照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党的战略任务,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强化科教兴国国策,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任务提到新的高度;应当在不断开拓和创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中,融汇到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大潮,以优秀的传统文化铸造民族文化精神,在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中努力建设符合时代特点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     
《团结》2011,(4):14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80年代的西方报纸和一些国际组织的文件里。到了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开始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1998年11月18日,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吉隆坡会议)上,就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问题发表了意见,肯定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现实性和客观必然性。一些西方人士曾预言,随着冷战结束而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将把人类带入一个繁荣、和谐、宁静的新时代。然而,十年时间过去了,世界各个角落传来的枪炮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大量的新变化,但也随之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国内有些善良的学者,大多看到了“文化全球化”表象的,纵向的新旧交替,但那些有意无意间流露出的“向西方现代文明扩张的伟大结局致敬”的宏论,则忽视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横向的,单向的影响。虽然关于文化全球化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果,但随着这个概念的不断重复,文化界已经有把“文化全球化”当作“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的代词,“约定俗成”地固定下来的走向。对此,必须弄清“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和给我们带来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而且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如何在应对挑战中把握好机遇,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国面临着各种广泛、深刻、尖锐的问题,本文以“全球化与转型中的法国”国际研讨会中法两国学者的观点为基础,从法国的社会经济模式、法国政治与民主制度,法国文化、外交等方面,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法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和调整。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的历史过程。而文化全球化亦是大势所趋。一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外一个民族的特征,亦是一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全球化进程将加快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要在保持民族文化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推动文化更新和融合。因此,在提升文化的世界性的同时确保其民族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过程中弱势民族的文化发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隽 《理论探索》2003,(3):21-22
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对于全球化过程中的弱势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球化时代 ,弱势民族文化发展的出路和途径主要有 :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弱势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提高“文化自觉” ,立足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 ,坚持并发展其文化特质 ;促进本民族文化的调适与转换 ,使其顺应世界文明的潮流 ;积极推进文化整合 ,使弱势民族国家的文化得到动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丰富多彩、多元共生的文化图景下,中国文化必须以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态、创新的精神和超越的意识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既要敞开国门、拥抱世界,又要独立自强、不丢本色;既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又要积极融汇外来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更多的国际品质。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殖民主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海静 《理论导刊》2006,1(2):77-80
全球化的文化发展表现为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文化殖民主义是指强势文化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和传媒等优势,向弱势文化推销自己的经济理念、政治价值、文化观念等的一种不平等的国际文化交流现象。文化殖民主义并非全球化的文化陷阱,但全球文化的普遍性发展有利于推行文化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12.
许雅静 《学理论》2013,(22):172-173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可谓势不可挡。文化全球化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双重影响,既为我国文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采取何种对策建设既有中华民族特色又能够应对文化全球化挑战的先进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essay, I illustrate a way of following discussion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o discussions of domestic national issues involving cultural critique, arguing that the character and interests of local sites for transnational exchange are key aspects of analysis and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logic of globalization theories. The essay begins with a summary of Saskia Sassen's place-based view of globalization, while in the second section, I consider five aspects of this place-based view in light of Chinese contex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cultural critique. In the final section, I offer a broader sketch of three commonly discussed views of globalized, transnational for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domestic issues of cultural critique.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全球化框架下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晓丹 《理论探讨》2004,(2):116-119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正在日益被人们所瞩目。跨文化交际的频繁,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这就使全球化框架下的文化整合被提到重要位置。要想实现文化整合,首先必须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异;其次要认清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及跨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挑战;最后要明晰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对策和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整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危机的产物,其本质并不是全球一体化,而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新自由主义并不能摆脱资本主义固有的产能过剩的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宣判了新自由主义的终结.深刻反思美国金融危机,必须探索一种超越新自由主义的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17.
在全球化过程中,作为政治单位的民族国家的主权仍是世界政治的重心所系,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推动着人类社会政治结构朝全球性方向演进,从而形成国际社会与民族国家在政治影响上的互动.各个民族国家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政治中去,全球性治理和超国家治理的组织正是由各个国家积极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Only dead institutions do not change and only rarely do institutions change by themselves. To maintain performing institutions takes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 who are willing to take risks and who possess the capacity and the talent to innovate. A regulation discourse, in contrast to a marketization discourse, would not pic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as a deterministic one. Rather, it would expect that all kinds of actors play 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roles in the course of ongo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result of such complex institutional change, at the level of welfare states, multinational business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 to mention just a few of the empirical areas cover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cannot be fully understood by applying an overly rigid, static, and dualistic approach to modern capitalist economies. The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 competitiveness, on the contrary, allows for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institutional hybrids constituting pulsating polities.  相似文献   

19.

Colin Duncan: The Centrality of Agriculture: Between Humankind and the Rest of Nature.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Richard Powers: Gain.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