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红俊 《前沿》2010,(2):74-77
民俗习惯是解决社会纠纷的重要依据,与国家法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合作与补充。传统社会和现代法治之间的裂隙、法律的漏洞或不确定性为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民俗习惯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达到了解决纠纷的目的,但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之处,如何将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达到规则之治和解决纠纷的统一便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民事习惯法治化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工程,关系着中国整体法治建设事业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论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法治化的中心环节上对民事习惯的立法化、司法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以期尽快实现少数民族民事习惯与国家民事法制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加快民族地区国家统一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相邻关系纠纷解决模式具有通过地方权威以道德教谕方式进行非正式处理的一般原则性质,清季变法中相邻关系纠纷解决开始朝通过适用民法规则以裁判方式处理的具体规则模式发展,民法通则和物权法规定的相邻关系规范采取了一般原则和具体规则相结合的折衷模式。通过对相邻关系具体规则进行精细化规定、完善提高立法技术、合理创建相邻关系一般原则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并对作为一般原则的十六字方针进行合理改进,可以实现相邻关系纠纷的妥当解决,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4.
民间规则是一种与国家法律不同的行为规范.它依靠社会力量自觉或自发生成.因此,民间规则具有独特的规定性,并可以弥补制定法的不足.但是,民间规则进入民事司法必须遵循法定的限制性条件,并通过法定的模式进入.在民事司法过程中,民间规则可以补充法律漏洞,具体表现为在类推适用、目的性限缩、目的性扩张和创造性补充等法律漏洞补充方法中为法官提供寻找或创制裁判规则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中国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习惯法的民事司法适用存在有效导入路径缺乏、自身的局限性和法官适用民族习惯法的意识有待加强等方面的困境。民族地区应通过引入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判例制度、变通适用少数民族习惯法,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法官适用民族习惯法的意识等方面的措施,为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民事司法中的适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经验表明,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现实需要的社会调控机制,应该是以法制为核心,以民俗、习惯、道德及其他社会自治规范为补充的综合性机制。民俗习惯不具有国家制定法的属性,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交往中形成,被用来分配人们之间的权利义  相似文献   

7.
民事公告送达作为民事送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事诉讼缺席审判活动的合法性与公正性。同时,民事公告送达作为兜底性送达方式,对依法保障案件当事人的诉讼权益意义重大。整体上,不论是学界还是实务界对民事公告送达议题的关注程度并不高,多将其视作形式意义上的法定程序,而忽视了其应有的制度价值及功能。事实上,民事公告送达应当遵循的是到达主义而非通知义务的法律逻辑,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通知到位才是法律设置民事公告送达程序的意义所在。制度规范下的民事公告送达应在遵循其价值与功能的同时,厘清司法实务中的主要争议点,以实现民事公告送达司法适用的规范化建构目的。  相似文献   

8.
刘珂 《人民论坛》2011,(9):98-99
民事诉讼中的检法关系是在对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权和法院民事审判权明确法律定位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应当赋予民事诉讼检法关系以深刻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思考检法关系提供了全新的维度和方式。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塑造以人为本、开放协同的新型检法关系,促进检法两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中的检法关系是在对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权和法院民事审判权明确法律定位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应当赋予民事诉讼检法关系以深刻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思考检法关系提供了全新的维度和方式。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塑造以人为本、开放协同的新型检法关系,促进检法两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边界治理是地方政府之间经常产生分歧与摩擦的重要领域,利益诉求是边界治理中的关键因素。纠葛于边界利益基础上的府际关系在发展之初往往是竞争关系,然而,市场经济的冲击与社会和谐治理的形势需要,使得存在边界纠纷的地方政府之间需要通过协商与沟通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经由合作与共治才能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以利益为主线,府际关系为视角,基于江苏省和山东省微山湖边界纠纷治理为例,探索当代中国地方府际关系治理的变化图景,理清府际关系发展博弈过程中的自然演化,明确由竞争到共治是府际关系和谐发展的理性之途。  相似文献   

11.
郑春燕 《求索》2013,(4):191-193
我国立法上关于双重劳动关系还缺乏有效的规范,法院在一般是将第一重劳动关系之外的关系认定为劳务关系。本文提出,司法实践中应当遵循倾斜保护劳动者权益、平衡利益需求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理念,将双重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按照特定的裁判方法路径,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权利义务的对等。  相似文献   

12.
行政审判其类型化的判决方式,并不能有效应对现实生活中数以万计的各式各样的行政纠纷。由此,在正式行政审判之外探索一种程序简便、方法灵活、成本低廉的行政纠纷化解机制成为一种法治初期阶段切合时宜之选择。  相似文献   

13.
如果关注近期有影响力的刑事案件,我们就能够看到司法机关与社会公众对立立场的现象。当我们深入分析李昌奎一案各方涉及者,它蕴含两种对立,法院与网民对立和部分法学者与网民对立。如果再究对立的根本原因,即司法独立缺失导致了司法权威与人性尊严的对立;而解决之道,就在于坚持走司法独立之路以树立高程度的司法权威来保障人性尊严。  相似文献   

14.
刑事审判行政化是妨碍刑事司法公正的顽疾。在体制化变革存在困境的现实条件下,重新审视程序正义的价值和意蕴,依程序视角为司法与行政设定必要的界限,并运用程序规则保障权利和规范权力,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解决刑事审判行政化问题创造了可能条件和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5.
关秀献 《前沿》2014,(17):76-78
本文以近年来广西法院审理的网络著作权纠纷为研究起点,分析了广西网络著作权纠纷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对于纠纷中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处理此类纠纷的对策和意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态资源价值的日益凸显,我国涉生态资源案件的数量与类型不断增多,传统刑事司法模式下单一的刑罚手段已无法有效解决环境犯罪行为中人与环境的关系。由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将以恢复、预防为主的恢复性司法引入环境犯罪案件逐渐受到司法界关注,古田县法院"补种复绿"生态补偿机制就是其中的典型尝试。"补种复绿"在古田县近年的环境犯罪预防及恢复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法源依据不明确、适用对象具有局限性、事后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试点情况,将生态补偿机制纳入环境刑事司法模式,同时配合实施过程的保险机制与监督机制,是实现生态环境之有效保护的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纠纷频发,呈现多元化等特点,而基层法院同时面临诉讼爆炸和执行难等问题。而作为多元解纷机制核心的人民调解制度却出现功能弱化的现象。本文以此为例,详细分析人民调解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尝试系统地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建议。①  相似文献   

18.
龙群  张宇川 《人民论坛》2014,(7):220-222
玛纳斯县庄浪户村是一个多民族杂居村,居民有回族、汉族、东乡族和维吾尔族。文章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的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立足田野调查的资料,通过对居住格局、族际交往、族际通婚和宗教信仰等变量进行考察,分析庄浪户村的民族关系现状,从而能够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为多民族杂居村的民族关系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新疆农村有许多防范和化解纠纷的习惯规则,习惯法调解也成为穆斯林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这也刚好解决了司法资源匮乏的难题,但习惯法中也有许多诸如自助等需要法律规范的内容。此外,随着农村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对法律的认可,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重要手段也已经逐渐为当地民众所接受,主要运用于较大财产的纠纷化解。因此,探究把诉讼和调解完美结合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对及时有效地化解农村矛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廖金龙 《人民论坛》2014,(9):121-123
乡村司法治理形态的转型,不仅未能使我国基层的各类纠纷得以有效化解,反而由于基层行政、资源短缺等压力的存在,导致当前我国乡村司法不能做到依法治理。当前乡村司法改革不应只停留在形式层面,应正确处理“治理”与“法治”的关系,合理定位各种乡村司法机构,围绕法治健全各项机制,保障我国农村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