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数民族民事习惯法治化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工程,关系着中国整体法治建设事业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论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法治化的中心环节上对民事习惯的立法化、司法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以期尽快实现少数民族民事习惯与国家民事法制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加快民族地区国家统一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民事习惯法治化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工程,关系着中国整体法治建设事业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论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法治化的中心环节上对民事习惯的立法化、司法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以期尽快实现少数民族民事习惯与国家民事法制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加快民族地区国家统一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民事习惯在民事立法和司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湖北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现状和民众的法律心理决定了民事习惯在当代湖北的法治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开展全省范围的民事习惯调查,对民事习惯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地方法规的方式对湖北独有的善良的民事习惯加以确认,同时赋予法官必要的自由裁量权,允许法官在个案中对某些民事习惯的法律效力予以确认,以充分发挥民事习惯在法治湖北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3年6月2日我国司法部部长肖扬和保加利亚司法部代部长帕·涅德尔切夫分别代表本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保加利亚共和国关于民事司法协助的协定》(以下简称《中保民事司法协助协定》)。《中保民事司法协助协定》是中保双方在各自提出的协定草案基础上,经过友好谈判达成一致意见的。经审查,《中保民事司法协助协定》符合我国法律的原则、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介入民事司法领域是对现有司法体制的冲击和改革。在司法智能化过程中,应秉持中立原则,审慎对待。在肯定人工智能便捷价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工智能对民事司法裁判体系造成的冲击及其带来的司法伦理困境。要明确法官在智能化司法中的主体地位,认清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的工具地位。  相似文献   

6.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完善是当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确立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所应遵循的原则是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结合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 ,吸收和借鉴国外民事司法改革中的有益经验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建设应把握当事人自主和法官职权在程序中的均衡 ,体现效率、效益 ,赋予法官程序引导权 ,以实现司法公正和程序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民事抗诉事由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民事抗诉权的立法初衷,是为了确保民事抗诉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我国民事抗诉事由在规定上存在不足。完善我国民事抗诉事由至少应考虑以下原则:修正“有错必纠”的指导思想,树立“依法纠错”的司法理念;保障司法公正与维护裁判的既判力和权威性统一原则;坚持当事人处分权原则和公益原则的统一;重视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原则;坚持诉讼效益原则。目前宽泛的抗诉事由必须使之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这是当前民事抗诉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范忠信 《探索与争鸣》2023,(3):132-146+180
《民法典》确立公序良俗原则,意味着既确认“习惯”“公序良俗”为民事法源,又确认“公序良俗”为习惯法源的是非标准,这一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于承认民间社会生活自发生成的规矩秩序为民事补充法源,承认人民大众有集体无意识参与民事法源创制的权利。这既是从苏维埃法制理念向当代世界法治理念的升华,也是回归中华人文价值暨世界共同价值的升华。这一进步意义可以从公序良俗作为习惯法源之“宪法”、确立公序良俗原则的政治变革意义、当前民事立法司法的公序良俗省察、通过风俗习惯认识和把握公序良俗等角度入手作分析解说。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中国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习惯法的民事司法适用存在有效导入路径缺乏、自身的局限性和法官适用民族习惯法的意识有待加强等方面的困境。民族地区应通过引入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判例制度、变通适用少数民族习惯法,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法官适用民族习惯法的意识等方面的措施,为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民事司法中的适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民事习惯适用于司法实践,有四个方面的基本价值:一是有助于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二是有助于推进和谐司法建设;三是有助于维护法律权威;四是有助于实现有效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1.
民事执行权是司法权,是民事司法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法院司法机关的性质决定了民事执行权的司法性质。民事司法裁判外依据的执行是民事执行权司法性质的体现。民事执行中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制约不能成为否定民事执行权司法性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民事检察和解是检察机关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方式,其正当性源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民事检察和解符合现代司法理念,是法律监督方式的理性发展,也是检察机关完成其政治使命的必然要求。但民事检察和解缺乏法律依据,合理的制度构建和明确的立法规定是民事检察和解良性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新民事诉讼法明确了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执行进行监督的权力,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如何进行监督,应秉承什么原则,采取什么方式,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就上述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几点建议,以利于检察机关进一步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4.
谢娴婧 《前沿》2011,(19):93-97
民事习惯作为法律之外调整市民社会中私权利义务关系的社会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者亦十分重视民事习惯,尽可能地探究和吸收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民事习惯。但我国在民事立法方面对民事习惯的重视极为不够,学界对民事习惯的研究也比较匮乏,几个相关概念的含义有较大的争议。因此,本文首先界定民事习惯,定义习惯、习惯法两个与民事习惯相近似的概念,辨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国外和我国封建时期的做法,阐释民事习惯的民法渊源地位。进而介绍民事习惯目前在我国的立法现状,指出我国现行立法对民事习惯的忽视;重点分析了民事习惯在我国民法中的价值与重要性;最后提出完善民事习惯在我国民法中地位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增加了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调解书的法律监督。然而,在"国家主义"原则的指导下,在人民法院强化司法调解的社会背景下,存在不能有效对民事调解书进行法律监督,不利于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易产生检察权行政化倾向的局限。从法律监督、处分原则、有限监督、谦抑原理出发,应加强对违反法律规定、违反自愿原则的民事调解书的检察监督,使检察机关有效参与并加强社会管理,实现检察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以下简称“缔约双方”,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国友好关系,实现司法领域的合作,在尊重主权和互惠原则的基础上,愿意相互提供民事和刑事方面的司法协助,议定以下各条:  相似文献   

17.
法人精神损害赔偿之正当性取决于民法原则、目的和司法问题之解决,而不仅仅由单纯的一般概念和法学概念推导决定。在民法理论上,民事主体拟制属性和民法公平原则、目的均支持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为补偿法人的非财产损害及由此引起的大规模自然人精神损害,应当确定法人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8.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是针对环境侵权行为所采取的民事制裁措施,由于环境侵权行为迥异于传统的侵权行为,所以必须遵循其特有的原则,即个别赔偿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损害赔偿与侵害排除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效益与环境权益相结合的原则;司法处理与行政处理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邵培樟 《前沿》2013,(20):68-71
海峡两岸知识产权民事司法协助是一国内部的区际司法协助,二十多年来,尽管海峡两岸在司法协助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囿于政治分歧、法律制度差异以及文化心理差异等因素,海峡两岸司法协助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但知识产权问题恰恰是海峡两岸在政治、法律和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分歧或差异最小,并受“公共秩序保留原则”的限制较小,是海峡两岸司法协助中最易突破和最易取得成效的领域,这也符合海峡两岸司法协助工作的“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先民间后官方”原则.  相似文献   

20.
费蓬煜 《人民论坛》2014,(14):101-1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也逐步扩充。对公序良俗原则的传统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具体路径,为公序良俗功能的发挥寻求更加可靠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司法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