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中的“毁坏”一词应按照目的解释论作出扩大解释,即指“使树木本来效用减少或丧失的行为”。“毁坏”一词包括了“采伐”之意,为减少解释的麻烦,可将本罪中的“采伐”一词删去。  相似文献   

2.
3.
为了适应广大读者学习刑事法律知识,自觉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我们特约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罪与罚》剧组,将365集中国刑法故事改编成普及宣传图片,从本期开始刊发,每次用两个页码刊发一个刑法罪名案例故事,以满足各地开展普法宣传的需求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案例启示:对于行为人持有玩具枪、仿真枪,但事后经鉴定为枪支的行为,能否认定非法持有枪支罪,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非法持有枪支罪等持有型犯罪仍应遵循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要求主观上的明知,在具体案件中应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具体判断。[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刘某某经营一文具商店,某日刘某某11岁的儿子提出想要买玩具枪玩,刘某某同意。后刘某某的儿子从网上订购了两把仿真枪,价格共85元。该枪支由刘某某经营的文具店店员签收,并使用文具店抽屉内的营业款付款。枪支购买后一直由  相似文献   

5.
基本案情 李甲和李乙为同村的叔伯兄弟,李甲为炒制炸药,租用李乙的贷车。二人一起购买好炒制炸药的原材料拉回李甲家。两天后,李甲炒制好炸药,给李乙打电话说:“晚上帮我拉点贷。”李乙表示同意,后二人在运输炸药途中被公安机关查获。在整个过程中,李甲没告诉李乙自己买这些材料的用途,请其拉贷时也没说是拉炸药。在侦查阶段李乙供述自己知道李甲买这些东西的用途,因为本地炒炸药的人多,自己了解炒制炸药所需的材料,知道李甲买这些东西就是去炒炸药。两天后请自己拉货,知道就是拉炸药。  相似文献   

6.
非法经营罪的主观故意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务中,非法经营案件的被告人大部分都会以自己“不明知违法”或“不知行为性质”来抗辩,律师也通常以被告人不具有非法经营的主观故意作为其无罪辩护的一大理由。因此,如何把握被告人的主观故意方面,是准确定罪量刑的必备要件。笔者结合自己办理的一些非法经营类案件,对该罪的主观故意内容作详细论述。非法经营罪主观故意认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裁判要旨】商业合作中,一方代为收取货款后不及时支付给合作方,违背协议约定用于其它投资并造成亏损,合作方催讨债务时隐匿、转移部分货款故意不还付给合作方的,应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8.
钱涛 《法制与社会》2010,(1):159-159
聚众斗殴罪定义虽然明确,但单方具有聚众斗殴故意的行为是否也应认定为聚众斗殴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颇有争议。本文认为应从聚众斗殴的字面意思、客体以及主客观方面来看不构成聚众斗殴罪。  相似文献   

9.
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倒卖车票罪是指高价、变相加价倒卖车票或者倒卖坐席、卧铺签字号及订购车票凭证,票面数额在5000元以上,或者非法获利数额在2000元以上的行为。但是,这一表述容易使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产生如下疑问:  相似文献   

10.
毒品犯罪中主观故意认定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主观故意特别是"明知"故意的认定,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焦点问题。比如,在运输毒品案件中,行为人往往辩称自己不知所携带的行李内藏有毒品,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认为可以依据客观事实"推定"行为人明知是毒品,有的则认为适用"推定"没有法律依据。为了准确把握毒品犯罪案件中主观故意的认定,10月16日下午,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检察杂志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毒品犯罪主观故意的认定专题研讨会"。检察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张本才,昆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沈曙昆在会议开幕时发表了致辞。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与会代表的发言观点摘要刊发,供广大读者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刑法>第344条规定:"违反森林法的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司法实践中,对什么是<刑法>所称"珍贵树木",有观点认为,必须是野生(自然生长)的,种植的珍贵树木不是刑法所称"珍贵树木".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的,其主要理由是:  相似文献   

12.
毒品犯罪主观故意认定之域外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在第13号一般性意见中要求:"指控若未得到确实证明不得假定被告人有罪"。指控得到确实证明,既包括对于客观要素的证明,也包括对于主观要素的证明。在毒品犯罪的主观  相似文献   

13.
金剑 《法制与社会》2012,(12):69+7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制建设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以非法手段占有为目的的犯罪是我国刑法中侵占财产犯罪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地判定被告是否有罪及双方刑事责任的划分。但由于法律的不十分完善,当前对非法占有的有关涵义及如何认定上存在较大分歧,如此情况不仅影响了法律的正常实施,而且不利于该法律方面的研究。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经济财产占有的刑事案件越来越多,而一些非法占有财产的犯罪行为由于在非法占有故意认定上利用认识分歧,逃过法律判定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因此对有关刑法上非法占有的故意认定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刑法中非法占有的有关定义和一些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刑法上非法占有的故意认定。  相似文献   

14.
胡兴  羊虎 《中国检察官》2012,(20):15-18
本文案例启示:司法人员对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的认定应坚持全面完整地评价危害行为,遵循从客观到主观的顺序,避免孤立地把握证据。在具体判断时应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结合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考量。同时,不能简单地运用效果逆推动机。得出的结论一定要经过周密的论证,排除其他各种可能,进而提出充分、切实可靠的证据。[基本案情]2008年11月1日凌晨5时许,犯罪嫌疑人孟某在A市B区以雇车为由,在坐上司机张某驾驶的出租车后要求张某载送其到C市,司机张某以  相似文献   

15.
【裁判要旨】单位犯罪中,认定被告人的主观故意,应在考察被告人客观行为的基础上,依据一般社会人的认识标准,判断其对于自身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程度,从而判定其是否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被告人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不影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第十一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这条文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在实践中直接故意往往比较好认定,间接故意往往遇到认定上的一些困难。在实践中,为了正确地认定间接故意犯罪,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界限问题,二是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界限问题。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情况下间接故意的犯罪要比直接故意的犯罪在主观恶性上要  相似文献   

17.
肖恩  吴俊 《中国检察官》2022,(14):23-26
司法实践中,有的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案件,行为人主张自己不构成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理由是“主观上不明知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因而,正确认识“主观明知”相关问题与犯罪构成间关系是准确认定犯罪的关键。通过犯罪构成分析可知,行为人具有符合犯罪构成的罪过,在行政犯的双重违法性结构中,具有行政违法性认识即可整体认定刑事违法性认识,但从抽象事实错误和构成要件错误的角度则不宜定“重罪”。虽然此类案件定罪不存在障碍,但在办案时应引入形式解释和实质解释方法对比论证、妥善处理,以实现司法办案“三个效果”统一。  相似文献   

18.
经济犯罪主观故意的推定陈良平,刘鹏所谓推定,是指在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司法人员根据一定的间接证据来推理确定行为人具有某种犯意,并据此定罪判刑,行为人如果否认具有此种犯意,应当作出合理的解释。推定在本质上是对犯罪故意进行认定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前,经济...  相似文献   

19.
来信我县工人徐某强奸本厂一名女工,该女工的爱人黄某闻讯后,手持斧头窜到该厂追打徐某未遂,即窜到徐某的家里,用斧头砸毁徐家的房门及家里的大衣柜、缝纫机、收音机等财物,损失近千元。徐某的家属对徐某被依法制裁没有异议,但要求黄某赔偿经济损失。被害人的家属故意  相似文献   

20.
曹坚 《法学》2007,(3):158-160
股东发生变更、关联公司走私、分支机构和内设部门走私、一人公司走私、挂靠企业走私等问题在单位走私主体的司法认定中争议较大。在认定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犯罪时,对携带兼具文物性质的珍贵动物制品行为入境的行为能否犯罪化,走私珍贵动物制品的定罪与量刑,以及如何理解国家禁止进出口珍贵动物的含义等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