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对乡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作为一种常识性用法为分析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提供了框架,却可能陷入理念的空泛;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衍生出来的国家政权建设是乡村政治研究的重要指向,但其整体性品格往往容易遮蔽乡村社会的能动性;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研究新取向使乡村研究更加立体和丰富,但是否掌握了乡村研究的真谛仍需继续探讨。通过对三种范式的发展脉络进行检视,可以发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根植于乡村研究的需要,亦应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内涵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之前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及市民社会的概念,是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政治哲学,以及考察现实历史和以往市民社会理论,以社会/国家二元模式的研究进路得出的。这个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一个用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状况的描述性概念。马克思认为,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而黑格尔恰恰颠倒了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重要问题。与试图通过理性的建构来消除二者之间对立的做法不同,马克思力图通过对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的深入解剖,不仅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局限与矛盾,而且也提出了超越市民社会,实现人类从政治解放向社会解放的共产主义的公共理想。这是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和国家进行哲学批判所得出的必然的政治结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由此社会治理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国家与社会作为两个重要的历史范畴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以及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中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由一元化向二元分化与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市民社会和民间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家——社会二元分化的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做到合理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界限,提升政府能力,实现制度创新,服务行政,培育市民社会等五个方面,并最终把“善治”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落脚点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曾第一次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做了现代意义上的区分,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观点进行批判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国家与社会观。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古至今也经历了多次变化,由封建社会两者的高度统一到改革开放后的逐渐分离再到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出现,两者的关系不断变化和发展。自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乡村治理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仍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如乡镇政府定位的不准确、村委会职权的不明确、村民综合素质的不高等等,使农村社会仍处于弱势状态。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下探讨乡村治理问题,必须坚持两者的二元化关系和统一趋势,坚定唯物史观的立场,从而不断地探寻乡村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国家与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论。继而,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自于社会;但国家又异化为社会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控制了社会,从而出现了国家和社会的一体化现象;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社会开始摆脱国家的控制并恢复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从而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性分化;从最终意义上说,国家终将回归社会,实现与社会的统一。研究和学习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两者共存共生、双向互动。新社会阶层是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市民社会是我国新社会阶层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但是,在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培育市民社会,实现新社会阶层与市民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崔予姝 《理论前沿》2009,(19):35-37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一直是理论界谈论的热点问题。理论界往往从两种“市民社会”概念之间的区别及其发展的递进关系角度进行理解。实际上,两种市民社会理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这不但与马克思解放观的变迁相关.更是深深根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形态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力量的分化和多样化,特别是民间组织力量的兴起,对中国政治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并解构着原有的社会和价值结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必须重新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为此应以"法团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寻求重构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模式,并以此为背景从利益、价值、制度、组织的视角探索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平是社会合理性和进步性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思想包括了丰富的内涵,这些思想对目前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论述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发展四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只有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而根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途径是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整个社会制度。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和谐社会创造着坚实的基础,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和谐相处、使社会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在克服物的依赖的基础上,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会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生思想的实质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认识和看法。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演进的,也是与唯物史观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据此,文章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加以考察和说明,即唯物史观形成之前的萌芽阶段,伴随着唯物史观确立的正式形成阶段,以及唯物史观确立之后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完善和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真正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称之为“新唯物主义”。这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将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地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其思想闪耀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早期的很多著作之中,这些著述清晰地展示了唯物史观形成的思想轨迹,为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发展研究提供了完整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在理论认识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哲学的本质和哲学基本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实证科学兴起和唯物史观确立后哲学的命运,有一系列重要论述,而这些论述与学术界的主流见解明显不同。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也反映在社会实践上,主要表现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未能始终如一地得到贯彻,辩证法有时也被唯心主义地运用。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在重温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哲学",科学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18、19世纪欧洲学术思想为背景,全面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使用情况,发现:相对于当时的文化研究状况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文化哲学”的缺席,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意识了到当时所谓文化研究的唯心主义倾向。但作为一种新历史哲学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忽视今天人们所说的种种文化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是通过“文明”概念、“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甚至还有“上层建筑”概念来进行的,这提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构建的科学路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阐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们充满智慧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明确发展的科学内涵,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创建良好生态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运行时,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地位、实质所在、具体内容、表现形式、消灭途径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资本特权现象和关系进行了探索,并获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具体为:资本的逻辑悖论造成了资本特权的二重性;资本特权是整个资本的持有者平等地压制全体劳动者的特权;资本特权体现为资产阶级凭借资本支配一切领域的权利或权力;资本特权是以消灭阶级特权、实现抽象的自由平等的形式出现的,具有虚伪和欺骗性;资本特权的彻底根除取决于以资本为中心的占有方式和运行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环境利益的内涵是指基于一定生产基础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环境需要.环境利益的外延包括环境生态利益、环境经济利益和环境审美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概念,汲取其合理内核,并赋予自然人的环境需要以社会内容和特性,对环境利益作了深刻阐释,从而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无视劳动者的环境利益,片面畸形发展,必将为有计划对自然进行有意识控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没有正规的上过大学,没有正统的受过法学理论训练,但是,他早期对法和宪政法律的认识或思考,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经济学的探究,使他同马克思一起,拉开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帷幕,并使世界刮目。对其早期法律思想的理解及研究,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不可少的。本文拟从恩格斯早期思想研究中阐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律观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并求教于学者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