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莉 《青年探索》2009,(1):43-47
网络择偶是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多元社会中青年人寻找伴侣的寻常选择之一。本文在街头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认为网络的隐蔽、自主、快捷、选择面广等特征应和了当代青年的现实和心理诉求,促进了网络择偶的发展壮大。尤其对“三高”人群而言,网络择偶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和进步。但其自身无法避免的虚假信息和管理不完善等弊端也造成了青年网络择偶的混乱与危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义乌市经商未婚青年为研究对象,对义乌经商青年择偶标准及行为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社会资本"、"交换理论"等视角对经商青年的择偶特征和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经商青年择偶特征与行为体现了商人的经济理性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当代婚恋问题置于社会网络理论视野下,将择偶行为视为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寻找资源的过程,借对当代社会中互联网婚介网站等社会性择偶网络兴起现象的观察,尝试剖析社会婚介网络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同时揭示社会网络择偶方式对婚恋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外出打工带来的就业形态和经济收入变化,会影响到家庭性别权力结构的变化.首先,在择偶阶段,原生家庭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会尽可能将女儿“嫁得近”,劝服女儿“最好找个老乡”.而且,女方当事人常常参考其他已婚姐妹的生活情形,做出自己的判断或调整早先的看法.其次,由于外出打工,家庭成员之间常常出现间断性的分离,这使得以往家庭关系网络出现松动.但是,外出打工者会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持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武汉市600名18-30岁青年的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的择偶观念与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类青年在择偶观念与行为方面的一致性远远多于相异性.其中在择偶模式、择偶标准等方面两类青年基本是一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的理想恋爱年龄早于非独生子女,以及独生子女在择偶时更看重父母意见.  相似文献   

6.
一项关于我国青年择偶标准性别差异的内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随机取抽<家庭>、<中国妇女>等相关杂志上刊登的两性青年的征婚启事个案,并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和量化处理,发现两性青年的择偶标准在生理条件、经济条件、性格人品和社会条件四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7.
1978年以来我国青年择偶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雷 《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00-108
1978年以来我国学者对青年择偶的研究是相当丰富的,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发表在《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社会》、《妇女研究论丛》等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本文以这些文章为依据,对青年择偶的认识及研究视角、对青年择偶标准观念的论述、对青年择偶方式的论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梳理,并进一步归纳分析了现有研究在理论、对象、范围、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PDT网络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成本和运行质量以及日后的优化和运维,关系到整个专网通信网络建设的成败.提出了PDT网络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内容和流程,分析了实际规划中传播模型的选择和校正、无线链路预算、话务量分析和预测、基站选择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现象.择偶观和择偶标准往往反映了一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程度.滇中z村的彝族女性择偶标准无疑遵循着从"同类匹配"理论到"资源交换"理论轨迹方向的转变.而正是由于这种转变,带来了其他婚姻习俗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量大龄未婚男性的出现和激增.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7年10-12月对南京两所婚介中心546名征婚者的征婚资料分析,了解他们的择偶标准.研究认为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征婚者相比,征婚人群和他们的择偶标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