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自然法学的发展阶段,包括古代自然学、中世纪神学时期的自然法学、古典自然法学,近现代自然法学,其中古典自然法学时期的自然法学的理论是最为杰出的,它是建立在批判中世纪神学的自然法学基础上形成的,以人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这一时期自然法的理论十分完善,为西方世界的文明法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为了掌握古典自然法学的理论内容,本文分析了古典自然法学中的自然法观念的起源、特征、意义以及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2.
钟慧 《前沿》2009,(3):143-146
自然法思想从古希腊时期产生至现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西方思想史上经久不衰,成为其政治、法律以及社会制度的基础。仔细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自然法学中有关“自然”的含义,可以看出自古典自然法开始。自然的意义就主要用来指人的自然本性,与物质的自然世界脱离了联系。“自然”含义的演变反映了人仉对待自然态度的变化.也揭示了法学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疏忽和远离。现代法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对、自然物质世界的关注与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自然法学的尊重和对自然精神的复兴。在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法学由主客二分的研究范式向主客一体的研究范式转化。  相似文献   

3.
权利的来源决定了权利的地位和内容。然而,人们总是对权利的地位和内容这些更加现实的问题情有独钟,却对隐藏在其背后的权利的来源问题关注很少,导致人们在谈论权利时总是陷入各种争执。无论是自然法学还是分析法学,都不能在此问题上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美国著名法学家德肖维茨从经验主义的视角出发,在对前人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培养权利"理论。他指出权利来源于经验和历史,特别是来源于人类的恶行,由恶行产生的权利经过我们主动持续地为之辩护,在最终确定下来之后,可以防止恶行的再度出现。这种从人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权利来源理论,不仅更具现实意义,也更能促进权利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富勒是新自然法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论著《法律的道德性》使新自然法学思想得到巩固并足以与分析法学鼎立、抗衡。更重要的是,富勒前承哈特,后启德沃金,为二战后西方法律思想向何处发展起到了导向和引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富勒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思想的历史进程中,从柏拉图的国家正义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的既定平等关系,到卢梭、康德的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再到罗尔斯的正义论,关于正义的理论得到了深远的发展,并形成了现代西方社会新的"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自然法的思想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却经久不衰,古代自然法、中世纪自然法、近代自然法、新自然法均对民法有较大影响。作为一套价值体系存在的自然法学,对中国民法研究至少有如下影响:它是中国制定民法典的法哲学基础;自然法思想也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源泉;根据自然法,道德应该作为民法的补充渊源;自然法应成为民法研究的方法论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刚 《今日中国论坛》2013,(Z1):195-196
洛克,自由主义的创始人。他的自然状态、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分权制衡、有限政府等学说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看是古典自然法学流派的经典理论,从政治法学的角度来看是一套建国理论。仅从权利优先、分权制衡、民主宪政等角度来研究洛克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思考洛克理论的另一个面向——建国问题。本文以信托为视角,在重新梳理和表述了作为英国大地之法的洛克的建国理论后,笼罩其上的神秘光环和环绕其后的抽象哲学隐退了,散发出英格兰的独特气息。建国理论的构建,也是中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洛克的理论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具体的答案,但却启示我们,在建国问题上需要发明既能够接续和传递本土政治特色、又能够与其他文明体的政法理论进行对话和博弈的大地之法。  相似文献   

8.
论古典自然法学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春梅 《求索》2007,(9):114-116
在过于浓厚的“辨异”语境下,国内法学界大都肯认这样一种判断:西方古典自然法学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是相互对立、“水火不容”的。其实,此二学派在法律基本精神、思维方式等许多重要问题上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相同、相通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司春燕 《桂海论丛》2011,(4):113-116
对法与正义关系问题的认识,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绵延着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即坚持自然法学思路和实证法学思路。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地解决了何谓正义、社会主义社会要不要正义、需要什么样的正义以及如何处理法与正义的关系等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原理,法与正义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法是实现正义最有力的手段,对正义提供物质的、有形的支持;正义则是法的精神支撑和评价标准,推动着法律在精神内涵以及表现形式方面的不断进化。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事关治国模式选择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古代法哲学和西方法哲学(本文主要指自然法学和分析法学)虽然对此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它们的根本出发点是错误的,因而根本不可能科学地揭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当今中国的治国模式正经历着从德治向法治的重大转型,这必然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的同时,重新审视和构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