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象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中。正如恩格斯在晚年所说,马克思和他“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53页)。马克思的劳动学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它不仅包括劳动一般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理论,而且也包括未来公有制社会劳动的理论。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马克思这后一方面的伟大遗产,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创造性地发挥,有着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2.
2003年7月15日经过事先多次磋商,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成员弗雷德·施拉德(FredSchrader)先生到哲学所与所领导和马哲史室的同志进行了座谈,商讨在中国北京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为核心,同时与其他院校和研究单位合作,与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共同成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国际版工作站”,促使我国参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国际版的历史性考证和研究工作。施拉德先生在座谈中介绍了国际版的工作情况,并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资本论》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向来高度重视科学的社会作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有一句名言:“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页)这种革命力量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作为第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还表现在精神方面。就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科学知识,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而言,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  相似文献   

4.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建立的标志性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普及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回顾恩格斯创作和出版《反杜林论》的历史过程,研究这部经典著作在俄国的传播,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文献及思想的传播,特别是《反杜林论》的历史命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辑、出版工作目前业已过半,已出各卷次总体上质量上乘,但其社会影响尤其是"学术资料卷"的利用情况不能令人满意,自觉把新的考证文献有效地运用到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和解释中的研究者及相应的成果还比较少。而以往的教训则启示我们,不能通过原理教科书和后人特定条件下的阐释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文献才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基础。只有对其重要文本个案进行全面、系统且深入的研究,才能呈现马克思思想的原貌、复杂性及其演变轨迹,进而彰显其思想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张蔚萍先生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党建研究》1995年第6期)作了两个理论界定:一是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仅是指“重新建立消费品个人所有制”;二是如果谁将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理解为“重新建立生产资料个人有所有制”,那他“实质上是鼓吹私有化”。我认为,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出发,以上两个论断性界定,恰恰是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的一种偏释,可能对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产生一种误导。 一、理论上的误释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设想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相似文献   

7.
<正>记者:高教授,您好!最近,由您领衔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增订本)》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本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内容选择上,都颇有新意。那么,能否谈一谈您主编增订此书的初衷?高放: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是广大党员干部、高等院校青年学子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首要科学。但是,这门首要科学博大精深,卷帙浩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已出版的中文第一版,就有50卷、53册,总字数有几千万字,这是一般人难以卒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早期,对生产力系统经典作 家首先提出了“人的因素第一”的论断。马克思 指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97页)列宁也指出:“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列宁全集》第29卷,第327页)生产力诸要素包括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和物的关系。毛泽东历来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01  相似文献   

9.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从文本出发,分析异化劳动四个规定的含义以及马克思的分析逻辑,进一步正确理解异化劳动理论同其他异化理论的关系、异化劳动同私有制的关系、异化劳动同共产主义的关系。可以看出,异化劳动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终将走向消亡。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理论,为马克思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论述被视为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存在学术差异的重要论据,但在几乎写于同一时期的<卡尔,马克思>中,列宁强调研读恩格斯的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的重要性,提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见解.重审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需要经过审慎的互文解读,考量作者同一时期创作的文本群.在列宁诞辰140多年后的今天,重审列宁关于"理解马克思"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两段论述,对我们深入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一部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观的高度,对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思想实现了积极扬弃和历史超越,完成了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革命性变革。而这种哲学革命性变革又是与他们提出的交往思想密切相关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对交往的科学规定出发,阐述了它在人与社会统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对交往的辩证把握,揭示了他们哲学思想逻辑发展的现实落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思想作何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形态》基本思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所进行的这场哲学革命性变革实质的把握。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就《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在逻辑层面上展开的四个基本点作一阐发。  相似文献   

12.
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日前表示,中央编译局正在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简称《马恩全集》)中文第二版,计划出70卷,现已出版21卷。  相似文献   

13.
“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9页)这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实现世界观转变的标志,是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形成的开端。在马克思看来,唯物辩证法也就是“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逻辑,即辩证逻辑。因此,研究马克思这个观点的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时间饥荒的加速变革社会,马克思时间哲学的耀眼光芒愈发凸显。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文本解析可知,马克思将现代社会时间表述为一种与历史特殊性的社会存在相关联的二元辩证时间体系,并由此建构了现代资本文明的“社会—时间”分析框架:资本的时间机制与个体的时间机制、资本内部的劳动时间与流通时间、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以及劳动时间本身的质与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这一理论对审视当代人的“时间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性来理解时间,把时间概念从抽象一般中解放出来,摆脱作为价值衡量标准的时间对人的束缚,进而敞开自由的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张建云 《求实》2016,(2):34-39
劳动、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核心性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著作中进行过科学阐释。从理论源头梳理劳动、实践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揭示其本质内涵和特性,辨析似是而非的问题,将这两个概念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无疑对人们以劳动、实践范畴为基础探讨理论问题、深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当代的综合发展观或新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中,找寻到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科学内涵的逻辑合理性。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在其《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初步的描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有较为清晰的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5-486页)。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深入考察前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轨迹后发现,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的没有发生劳动异化的社会,走…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为我们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开拓了认识的新境界。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可称之为劳动一般,就这个一般性来说的确不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别,它是不同社会形态下人类活动所共有的。“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因此,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6页)用马克思的观点来  相似文献   

18.
<正>这篇文章写作于1886年,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新时代》杂志第4、5期发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传入中国,出版过6种译本。上世纪20年代出版了第一个中译本,但很多版本是根据俄文转译而来。196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根据德文翻译、校对,由人民出版社于1965年出版,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全书由四章和一个结语构成。恩格斯从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入手,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1.学习政治经济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一,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政治经济学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6页)列宁把政治经济学称作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列宁选集》第二卷第580、588页)政治经济学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实践观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无论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都是在科学的实践观的逐步确立、指导和影响下形成的。正是在科学的实践观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界定、关于实践的辩证理解启发下,马克思恩格斯才逐步地制定出社会存在概念,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正是由于科学的实践观对劳动实践主体、过程和因素的透彻分析,使得他们从劳动中划分出抽象劳动,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正是根据科学的实践观所揭示的实践的基本内容、特点和主要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阐发了关于人的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关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