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31)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现代化进程,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乡村治理问题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治理机制,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村治理由来已久,但是过去的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农民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地的没文化的人,所以现代乡村治理方式的探究对于农村的发展进步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试从乡村治理的现状出发,探究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公共精神缺失目前是中国乡村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社会道德的衰落;乡村人际关系出现的信任危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萎缩;村庄公共事务参与力的下降。当前中国乡村公共精神的缺失,既有传统的原因也有现代的原因。乡村公共精神的建设路径有赖于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非政府合作组织的培育及乡村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乡村道路。当前,法治乡村建设尚存在法治观念"有而不强"、法治人才"有而不优"、法律体系"有而不全"等问题,为此,法治乡村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法治教育,夯实农村法律人才基础,健全涉农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乡风文明是促进农村发展进步的思想基础,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当前乡风文明在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如文化娱乐生活贫乏单调、农民教育薄弱、家庭伦理道德问题凸显、不良风气普遍盛行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农村教育是关键,同时以传统文化为重要抓手,以家风建设为重要内容,以乡村治理为主要手段,树立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补齐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短板,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基础支撑的两大国家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统一于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及其历史视域之中。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建设农业强国面临农业增长方式不优、科技创新支撑不强、农业农村支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共同难题和挑战,可以从健全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市场化与科技双轮驱动、创新农业农村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党为了加强农村建设,全面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做出的战略部署。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中强调"推动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农村社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基于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支持与推动作用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数字乡村和培养农民责任意识,进而为提升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创造良好时代契机。如何利用这一契机解决好当前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行动意愿不足与农村建设责任淡化等问题,成为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议题。在厘定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基本概念及其基本表征、主要类型基础上,阐释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内在机理,并引入甘肃G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个案,分析其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聚合力与张力,从而得出研究主题的相关结论,为我国建设数字乡村和提升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学术界围绕乡村文化建设这一命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学界急需用现代化思维,深入研究乡村文化“是什么”以及未来乡村文化建设“如何做”的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深厚的实践基础。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们对中国农村建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和主张,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他们的探索以及取得的思想成果构成了百年来中国农村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改革乡村教育,并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教育思想。其乡村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教育改造乡村社会,以纠正现代学校教育与中国农村社会的脱节。其中,陶行知就"农村教育旨在为何"这一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形成了其"为农"教育目的观。本文从认识论层面分析陶行知先生"为农"教育目的观的理论内涵,从农民、农村、农业三个层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历经20多年乡村选举实践,我国农村在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建设、深化农民民主意识与推进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乡村民主选举的质量与成效也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基层权力、利益博弈与乡村社会势力成为影响当前乡村民主选举的主要因素。三种因素的交叉影响,致使乡村民主选举的公信力下降。因此,当前任何致力于推进乡村民主化进程的努力,都应体现在对这三种主要影响因素关注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城乡统一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大计,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农业强国有重大指导价值,农业合理化、农地规模化、农户合作化、农村工业化、农民主体化、农政公共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裘斌 《理论探讨》2007,42(3):31-34
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政治信任构建的滞后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直接导致农民对政治的冷漠,影响到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也不利于农村法治秩序的建构,并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农村基层政治信任的构建,是新时期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当前,我们需要着力构建乡村和谐的政治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积极推进农民的政治参与;教育干部进一步树立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使干群关系逐渐走向和谐,从而夯实农村基层和谐政治关系的信任基础.  相似文献   

14.
崔如舟 《学理论》2010,(13):262-262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保证。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社会健康发展必须要重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8,(12)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农村发展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乡村发展思想为理论渊源,以新时期乡村发展面临的现状和习近平个人工作经历为实践基础。厘清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对于更好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思潮是五四运动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潮流,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是其中的一派。他所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是根治文化失调,恢复固有精神文明之理论,这在当时是一种标新立异的构思。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问题又一次引起世人关注,重温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精神,不同的国家政体和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精神内涵,西方的公共精神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之中,而对于家国特色明显的传统中国来讲,公共精神孕育于国家与乡土社会之中,以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朴素的社会交往得以延承。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乡村公共精神的培育应该在中国特有的语境和时代特征进程中展开,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引领,通过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特征结合、政治认同与社会认同结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去探索现代乡村公共精神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21世纪的中国乡村再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方面论述了“三农”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指出了当前人们在思考和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主要观念误区,提出了以“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核心的21世纪中国乡村再造的蓝图。  相似文献   

19.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高效的农村物流体系作为连通农村生产和消费、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在农村电商产业发展以及农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下,我国农村物流体系已粗具规模,并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缺失、规模经济效应低、信息技术运用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应从县乡村等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农村公共物流服务网络、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培育现代农村专业物流人才、推动新产业新业态与农村物流融合发展等方面建设高效农村物流体系,使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土地制度历来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制度。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从革命性变革到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过程,其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当前土地制度和乡村发展研究具有极其典型的样本意义,对于当前农村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制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