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艺小  胡滨 《学理论》2015,(1):74-75
当代社会在技术理性的宰割下变得更加富裕、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技术机器使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得更加"舒适",似乎凭借技术,已经越来越接近人的全面自由,但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与社会的全面危机,社会整体变成了一个没有反对派的单面的社会,变成一个全面陶醉于发达的物质享受而遗忘人的自由的社会,整个社会丧失了其批判的维度。本文旨在从政治、文化、语言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分析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以揭示出当代技术社会中技术与人的自由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这一现实。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由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要素论、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论、生态问题与本质的制度批判论、协调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的生态价值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论等理论单元构成的思想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3.
文明批判的已往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忠英 《理论导刊》2005,(10):28-30
文明批判是对文明发展的负面效应的深层反思。本文依次考察了社会早期较为朦胧的文明批判;两千多年的一次较深入的文明批判;近代以来一些不成气侯的文明批判;纪元第三千年期间新的文明批判。在批判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有机体内部达到一种境界——和谐。  相似文献   

4.
贾建梅  王莹 《学理论》2010,(11):84-85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老子》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诸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等,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的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张苗 《学理论》2013,(29):45-46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并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人能够利用自然发展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着人与人之间能否和谐相处,并最终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直视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当代共同体是在工业社会造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状态的基础上建构的,其重要努力在于扬弃传统共同体的实践误区,将社会发展确立在人类和谐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当代共同体应该自觉地接受后工业社会的发展理念,将工业发展速度的提升规定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使人与人的竞争在和谐共进的维度展开,以完善和谐的公共空间。当代共同体的和谐实践体现了人对其类本性的把握,反映了人对其类生活的价值探究,当代共同体的价值诉求指向人类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蓝玉林 《学理论》2009,(2):120-121
一般说来,和谐社会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把自己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人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既要关心人类,又要关注自然,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要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三是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杨奎 《理论导刊》2006,3(8):34-38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的任务规定为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并使之革命化”。所以,他们的理论也就是关于这个制度的认识和改变的理论。但是,这不能说明在马恩的理论体系中不包含社会和谐的思想。事实是他们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理论同关于代替这一社会形态的未来社会构想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构想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他们的关于未来社会和谐的思想。而他们关于社会革命的理论实际又是他们未来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类要追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要与环境维持一种协调、平衡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折射出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了人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兼顾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当代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如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论述中,本文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最后根据论述的结果就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的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和为了人的发展,社会和谐是人们追求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分析和批判了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科学地阐明了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规律和前景,为人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痛斥罪恶呼唤和谐——劳伦斯文学创作的主题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艾红 《理论导刊》2007,(10):143-144
劳伦斯文学创作的主题,试图以其独特的方式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机器文明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和谐关系的破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和人的整体异化,强烈地呼唤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出了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才能获得最根本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是西方社会转型的产物。由于该理论片面地坚持理性至上及人类至上主义,认为增长一定就是善的,使得以这种理论为指导的很多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异化以及人的自我异化,进而产生了现代风险因素。因此,反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就是要批判这种理论的价值尺度,树立自觉而有限的社会发展观,努力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发展理论,降低各种社会风险因素,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龙 《理论导刊》2023,(5):88-95
人的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的典型特征。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以其内在的学习模拟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强大智能性,使人的主体性面临严峻挑战。受人的本质属性的消弭、人类社会交往虚拟化、人工智能赋权的冲击、资本逻辑与技术理性的联姻传统以及人工智能自在的风险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人的主体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理所应当造福人类,应从社会、国家、学术、个人和产研层面协同发力,扬弃纯粹的技术批判和抽象的哲学思辨进路,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制和引导,积极探索消解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危机的正确路径,促进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精神实质是要在批判中建构一套能够充分表达社会进步趋势以及人的平等、和谐、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批判与构建的对立统一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在机制和理论特色。持守和弘扬这一批判精神,必须在理论上全面论证共同价值理念的本质特色与合法性根据,在实践上探索其形成的主要途径与具体建构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戴焰军 《求知》2007,(1):4-6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先进的社会制度。这个先进不是抽象的。它通过这个社会制度的一系列本质特征体现出来。而社会和谐正是它最本质的特征和经久不变的主舾之一。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扬弃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一扬弃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予和{誊社会的构想.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将是一个自由的联合体。在这种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且,他们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透彻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诉求。古希腊的正义观念包含了自然正义、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古希腊思想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和谐的美好愿望。当前深入分析这些追求和谐的正义思想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已然成为21世纪最具创新性和爆发力的技术手段。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强烈冲击,非简化问题本质的“价值中立说”所能够涵摄和覆盖。人工智能营造的便捷生活表象遮蔽了人作为主体被技术裹挟的事实和难以“逃逸”的困境。“存在的非存在”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主体性存在的二元悖反,作为行动元的人类现实地存在于人工智能“座架”的经验世界,但却成为“不被需要”的“非存在者”。人工智能的历史性在场与技术化运作愈益显示出超越人类智能的力量,不断僭越人的主体地位代替人选择、判断、思考和行动,人工智能的高度自主性使人的自主性被遮蔽,其对生产生活的全面操控阻碍了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加剧了人被智能技术宰制而失去自由和反思批判精神的主体性危机。数智化背景下,应通过批判审思人工智能技术范式,适时采取自觉的“中辍”行为,以人之理性矫正技术的任性,引导智能技术为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服务,清除智能拜物教意识形态迷思,营造人机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从而推动加快智能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8.
在布鲁诺看来,劳动使人区别于甚至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劳动是人类文明进化和人的尊严的基础,也是人的"神圣化"过程的基础.布鲁诺批判了"懒汉学究群"的无意义的活动,认为真正的劳动者是从事有价值有意义的"劳动"者.劳动是和谐的,其最高境界是劳动与闲暇的结合.劳动是艰辛的,人的"神圣化"过程进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艰难曲折的.  相似文献   

19.
常嘉宝 《学理论》2011,(17):25-26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世界历史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作出了科学的阐述,它既有对历史微观的内在层面的理解,也着重探讨了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在其发展过程中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人与人的和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为我国在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直接关系到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关系到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把握,关系到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认识,因而有必要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作深入研究。马克思深刻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及其颠倒逻辑,由此驳倒了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论点,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观点,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集中在对其抽象人权和金钱崇拜的批判上,揭示出所谓的人权不过是市民社会成员的人权,并非普遍的人的人权,而是抽象人权;指出市民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利己主义"原则是导致金钱崇拜的关键,因此金钱崇拜是市民社会的典型特征。对抽象人权和金钱崇拜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实质内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价值旨归是人的解放,即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抽象人权和金钱崇拜的批判都是朝向人的解放的,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也的确为他探寻人类解放之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