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通过六盘水市地税局与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盘州市旧营乡新寨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落地,农业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迈上新台阶。"道路不通,别说地里种的农作物卖不成钱,连出门都不方便。"盘州市旧营乡新寨村的村民盼着通路盼了好些年。"我也想脱贫,但既没资金,又没产业,收入一直上不去。"新寨村  相似文献   

2.
正盘州市保基乡黄兴村,一栋栋黄绿相间的小洋楼沿着公路错落分布,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2019年12月底,记者来到黄兴村。顺着干净的串户路直走,再上几级台阶,就到了苗族村民黄康芬家中。站在自家崭新的房屋前,黄康芬热情地招呼着记者。黄兴村位于盘州市保基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传统自然村寨。此前,村民房屋多有破损。农村危房改  相似文献   

3.
正盘州市把刺梨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致力于建设全国最大的刺梨加工基地。54.41万亩刺梨基地已惠及52万人口,每年为每个贫困人口增收11050元。"这位是我们村的大学生,在外省工作8年以后回来支持我们的刺梨产业。"4月19日,在六盘水市盘州市盘关镇宏财盘江天富刺梨产业园,宏财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聂德友向记者介绍了返乡就业的封舟宇。封舟宇的家乡盘关镇贾西村几年前是一个深度贫  相似文献   

4.
正"楼3层,客房10间,旅游旺季住店收入6万多元,加上配套超市,一年收入10多万元!"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村民张雨学告诉记者,家中近几年的大变化,数字最能说明一切,"除了家庭收入的改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建起大酒店,村民自家客栈安上大空调,家家户户都有WIFI。"张雨学口中的空调、WIFI等名词  相似文献   

5.
张志敏  谌晗 《当代贵州》2020,(2):104-104
"道路不通,别说地里种的农作物卖不了钱,连出门都不方便。”盘州市旧营乡新寨村的村民盼着通路盼了好些年。变化起于2016年。当年新寨村来了一群六盘水市税务局的驻村干部,他们住进村里,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分析致贫原因,踏踏实实解决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我的家乡在盘州市保基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而我们陆家寨村又是极贫乡里的极贫村。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外工作。从亲朋那里我了解到"三变"改革和"购买服务"改革政策,许多村都受益富了起来。2016年5月,我主动放弃了城市里的工作,回到老家,当起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同年9月,在支  相似文献   

7.
正初冬时节,记者随盘州市盘关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海坝村脱贫工作队队长肖值美从镇政府出发,前往她倾注8年心血的海坝村。看着美丽"蝶变"的海坝村,肖值美颇为欣慰。2011年,肖值美就任盘江镇副镇长,包保海坝村。上任后的这一年,她就为海坝村争取到项目,修建了通村路。  相似文献   

8.
正我是盘州市保基乡雨那洼村村民。迫于生计,我曾外出打工多年,在外学到了一些种植养殖技术。5年前,我决定回老家发展农业产业,带领群众一起致富。要想富,先修路。雨那洼村地处深山区,交通闭塞,耕地零星分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无法实现,但我想,只要路通了,发展的机会就会有。现在的雨那洼村家家户户都通了硬化路,通村道路也通畅了,让这个上万村民的小村庄越来越充满生机,越变越美。村民自发地发展起中药材、刺梨、核桃等产业,雨  相似文献   

9.
正11月,收获的季节。记者走进盘州市保基乡厨子寨村,只见村民正在晾晒自己丰收的小黑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小黑稻米是一种绿色、有机、原生态大米,富含人体所需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是厨子寨村利用"三变"改革发展起来的脱贫攻坚产业"领头羊",不少村民靠它脱了贫。  相似文献   

10.
<正>"没有你,我的医药费不晓得还要拖好久,谢谢你哟。"拉着眉山市彭山区彭溪镇兴崇村市、区党代表彭晓红的手,村民乔志军激动万分。原来,乔志军打工摔伤,包工方拒不承担医药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向该村"党代表工作站"反映情况。站长彭晓红当即带着该村其他党代表,找到包工方讲理讲法、协调解决,帮助乔志军拿到了6万多元的医药费。2012年起,彭山区为更好地促进党代表发挥履职作用,在全区村(社区)  相似文献   

11.
正"我这一生,嫁到了岩博,也嫁给了整个岩博村。"回首过往,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不禁感慨地说。20岁初中毕业后,余留芬便嫁到了岩博村。那时的岩博村水、电、路不通,人居环境恶劣,村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余留芬暗下决心,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生活。从1993年至2001年,余留芬通过开餐馆做生意,生活日渐富裕,成了  相似文献   

12.
正贵州全力打造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实行刺梨鲜果应收尽收,力争2020年刺梨鲜果保底收购率达80%以上,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举目皆山,遍地恶石"的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以前村民靠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生,但土地越垦越瘦,农作物产量低、销售难,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年轻人外出务工以求生存,年老的村民只能继续守着薄地听天由命。  相似文献   

13.
正"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正是依靠着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贵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书写了激动人心、雄阔豪迈的奋斗篇章,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以前,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现在,农家楼蓝瓦白墙,小轿车穿梭繁忙。春节前夕,记者走进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优美的环境、漂亮的楼房、整洁的道路与勤劳的村民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  相似文献   

14.
在沪州市纳溪区棉花坡乡"七一"的各种表彰名单里,屡次出现一个人的名字:张建.乡里的同志说,张建是一个好学上进、有理想的好党员.他当朱坪村团支部书记3年,脚踏实地为群众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张建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决定前往采访他.  相似文献   

15.
正7月11日,中央改革办常务副主任穆虹率队到盘州督察脱贫攻坚工作时表示,"盘州市认真贯彻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始终把各项改革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改革工作有声有色、有力有序,措施得法、实效显著。"走进盘州市沙淤村,一条条万紫千红的产业带、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村寨、一张张贫困群众的笑脸,让人  相似文献   

16.
王文忠  刘娟 《当代贵州》2020,(19):75-75
走进黔南州长顺县广顺镇来远村,村民们正在蔬菜保供基地里忙碌着,这是贵阳市对外帮扶重点打造的产业基地。三五分钟后,一垄长大约50米、宽1米的菜地上,两名村民快速地栽上两行整齐的茄子苗。"我们的工资是按件计算,多栽一盘苗,就多几块钱,一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来远村村民彭显珍高兴地说.  相似文献   

17.
正"我要开农家旅馆,让来看枫林、游格所河的游客住下来。"在盘州市保基苗族彝族乡雨那洼村,村民姜芳莉开心地说。雨那洼村位于正在开发的格所河峡谷景区旁。2016年,政府帮姜芳莉争取到贴息贷款,对她家的住房进行立面改造。不但居住环境改善了,而且围绕景区发展服务业,还可以增加一笔收入。作为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保基乡,依托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格所河峡谷流域的自然、文化资源为核心,以"生态养生、休闲观光、运动体验"  相似文献   

18.
谢巍娥 《当代贵州》2020,(17):40-41
从2009年至今,贵州有35个村落获得"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称号。怎样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怎样让农民赚上"生态钱",怎样建设生态乡村,打造美丽家园?尽管每个村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近日,记者走进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民族武装回民支队,驰骋燕赵大地,名震华夏。这支队伍的参谋长就是曾令敌寇闻之胆寒的冯克。 入“四存”,练就文武才 保国家,组织自卫队 冯克,原名冯佩璋,冯克是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后的化名。1914年农历8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博野县小庄头村一个世代耕读之家。由于是长子,又生在8月15日,成人后高大英俊,受传统文化的漫染冯  相似文献   

20.
<正>半年前,当陈百鸣来到富路镇龙水泉村的时候,村民们对这位县里的水利工程管理总站站长并未抱有太大期许。尽管他此时的身份已是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可有人觉得他是来"镀金"的,也有人说他是来"度假"的,总之,"他待不上几天就走了"。然而半年后,当一座集水利改革、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三个试点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初具规模时,当省委书记王宪魁、省委副书记陈润儿先后到村调研时,村民们信服了——"陈第一书记"是来干事儿的,干的是村民受益的事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