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诱人神往的苗寨荔波县境内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41%。就其地域、服饰、语言和生活习俗来看,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聚居在水维、大土、甲料村以及拉潭和拉易  相似文献   

2.
唐益萍 《当代贵州》2013,(14):45-45
长衫龙芦笙舞向世界各国展示了苗族芦笙舞蹈艺术及服饰文化,被学者誉为"东方探戈"。"跳起长衫龙,纪念黑蛮龙。保佑人兴旺,六畜五谷丰"。据说,早在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建立宾化县(今贵定县)时,用"长衫龙"为庆典舞;到北宋时期,贵州苗族首领黑蛮龙绝食身亡,贵定区域的苗族跳起长衫龙,纪念黑蛮龙;《元史》记载:"(元朝)至元中,大平伐长  相似文献   

3.
正黔北大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盘旋,清泉似从天降流到绿油油的稻田里。这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老支书、81岁的共产党员黄大发是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沟渠最险峻的地方,也是最壮丽的景观。大土湾岩、擦耳岩、岩灰洞岩,三个300米以上的垂直绝壁上,千余米沟渠横卧山腰,让人无不惊叹巧夺天工。  相似文献   

4.
<正>在荔波县,认识潘仕凯的人很多,他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潘老大"。大家都说:"在我们这里,老大是一种昵称,更是一种爱戴和尊敬,比称呼主任、干部更亲。‘潘老大’时时刻刻为我们着想,一心一意帮我们,是农民的贴心人。"82枚红手印挽留的"驻村人"说起荔波县的乡情民情,潘仕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说农民们一个个都发家致富、安居乐业,他神采飞扬,喜上眉稍。"潘仕凯同志2014年到山江村驻村以来,工作认真负责,每天走村  相似文献   

5.
正卡拉村位于丹寨县龙泉镇东部,距县城4公里,紧临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有"中国鸟笼之乡"的美称,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卡拉村拥有苗族特有的民居建筑,有优美的巷道和小道,独特的空间格局和建筑形式,精美的鸟笼建筑装饰,苍老的古树,幽深的水井,碧绿的池塘。卡拉村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有耍龙、跳芦笙舞、斗牛、赛马、斗鸟等活动。  相似文献   

6.
柳彦成是庄浪县白堡乡陈山村党支部书记.今年66岁,党龄45年,担任村支书40年.柳彦成在庄浪很有名气,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四化"老支书.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0,(12):F0004-F0004
龙文化在苗族装饰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而破线绣则是苗族百余种刺绣手法中的佼佼者之一。 破线绣大花龙是精美苗族刺绣中的一件代表作,其图案造型完整饱满,  相似文献   

8.
荔波小七孔景区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县,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境内,距贵阳市314公里,是目前世界同纬度罕见的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森林残存区.景区北面有一座七孔石桥,建于清道光二十七至二十八年间(1847-1848),桥长40米,桥面宽4米,拱高4米,景区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9.
正到2019年末,荔波县51个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累计减贫14585户5718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3%。2020年3月,荔波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赤脚光身、衣着褴褛,没有多种经营、不会讲汉话……1980年,新华社《瑶山至今仍过着贫困落后的生活——贵州瑶山见闻》的报道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度贫困的瑶山模样。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是贵州省极贫"三山"地区之一,险恶的群山犹如  相似文献   

10.
走进黔东南,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青山绿水,还有那依山而建、傍水而修的苗村侗寨,还有那凝聚着苗族和侗族人民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的民间建筑。黔东南的民间建筑,大多都是木质建筑。黔东南号称"杉木之乡",故所有的民间建筑都和杉树有缘。吊脚木楼是苗族和侗族民居的共同特点。苗族村寨一般是依山而建,层层向上,她标示着苗族人民意志刚强、勇往向上的民族精神。侗族村寨  相似文献   

11.
正赫章县是深度贫困县,河镇乡是极贫乡镇,位于"贫困中的贫困"的海雀村曾经有着"苦甲天下"之称。缺水,缺电,没有公路。土地零星破碎,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占90%,森林覆盖率不到5%,传统种植难以让老百姓维持生计。在老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海雀村坚持种树保土、科技兴村,积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你看,右侧山坡上的华山松就是老支书文朝荣当年带领群众种下  相似文献   

12.
2007年,锦鸡舞走出丹寨,一举夺得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最高奖项"金黔奖"。丹寨的苗族人自称"嘎闹"。"闹"在苗语中就是"鸟"的意思,"嘎闹"寓意"鸟的传人"。由于苗族人口多、支系多,丹寨,不仅是"鸟的传人"聚集地,也成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苗族文化传承地。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于此。  相似文献   

13.
正老支书文朝荣用一生的操劳和坚守,带领海雀人战天斗地,实现了海雀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再到"幸福小康"的惊天逆转。如今,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人世,但是他那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精神像一盏明灯,引导我在带领群众致富的康庄大道上勇往直前。近年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三家寨村抢抓中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契机,利用村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依靠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将移民安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让搬迁农户共享发展红利,从而实现生态好、百姓富的"双赢"目标,是荔波县做好移民安置顶层设计、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战略布局之一。"要是住在深山里,我儿子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记者见到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移民新村支部书记谢永元时,他刚从外面回来。卷着袖子,裤腿高挽,一手提一只  相似文献   

15.
由欧阳昌佩编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用荆棘编织桂冠的人》一书,收录了记叙龙岳洲从政为文显著业绩的文章。 龙岳洲,1941年6月18日出生于松桃苗族自治县黄板乡一个苗族农民家庭,读小学时,就特别喜爱文学。1956年,他读六年级时写的18行诗《把青春献给祖国》,1957年元旦松桃苗族自 治县成  相似文献   

16.
正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是兴仁等地苗族同胞的民族传统节日。"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是"吃新节"的延续,现已发展为以苗族为主各民族共同参与的节日活动。"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有苗族村寨节日的祭祀仪式,有苗族精湛的传统工艺、剌绣、包绣、编织、银饰、蜡染等表演,有服饰、银饰、头饰、裙、背带、童帽等展示,有民族民间歌舞表演,有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有丰富的民族节日饮食文化,有篝火晚会……"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展现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彰显了原生态各民族民间  相似文献   

17.
<正>为改革人才培养与健全干部进退流转机制,有效推动人才资源合理和优化配置,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荔波县以"四风"问题、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于2014年7月成立了干部调配流转中心,重力整治"作风不实、效率低下、等拖推怕"等现象。荔波县对有"问题"的干部立  相似文献   

18.
<正>贵州苗族服饰经过千年的发展,款式丰富多彩,技艺巧夺天工,被公认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贵州苗族服饰在美的形式中包含着苗族的个性品格、民俗风情、审美认识思想及苗族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苗族历史、苗族情感和苗族文化的载体,是苗族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贵州苗族服饰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苗族服饰主要分为黔东型、黔东南型、川黔滇型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19.
正荔波县农商银行创造性开展"金融夜校"服务,成为当地农民了解金融信贷知识和创业致富信息的窗口。截至目前,全县培训人数已超20万人次。"老潘,我们眼下有个问题,今年的枇杷交易和种植户分成可以用转账形式吗?"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弘信枇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覃建凡说,每年枇杷成熟时外地老板来收购,现金交易最多时有几十万,容易出错。荔波县农商银行副行长潘仕凯应声而答:"没问题,你们做好账单,转账下发给各户由我们来统筹。"  相似文献   

20.
昔阳县注重发挥卸任老支书作用。农村卸任老支书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他们受党培养多年,党性观念强,对党有感情,而且责任心强,经验丰富,参与村镇建设的意识强,因此,县乡村特别注重充分发挥这些老支书的作用。一是在现任班子增进团结、科学决策、联系群众中发挥他们的参谋与桥梁作用。绝大多数村支部,在研究决定一些村镇重大问题时,吸收卸任老支书参加,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有的村还将卸任老支书确定为“两委会”成员或村镇建设顾问,定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接受他们的监督。几年来,全县农村卸任老支书共提合理化建议 78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