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瞬六十载,又逢甲申年。1944年3月,重庆《新华日报》发表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文章说的是,明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在人民的拥戴支持下,屡蹶屡起,经过16年的艰苦战斗,于1644年攻占北京城,建立大顺王朝。明帝崇祯(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进城后,李自成及其部属,居功自傲,贪图安逸,从将领到士兵,恣意掳掠勒索,劫夺金钱美女,军纪败坏,民怨沸腾。一支能征善战的大军,占领北京43天即被腐化侵蚀,变成了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吴三桂勾引清军一到,大顺王朝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这一历史悲剧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思考。郭沫若由此写下《甲申三百年祭》。文中写道:"自然,假如从整个的运动历史来看,经历了十  相似文献   

2.
解家麟 《北京观察》2004,(12):20-21
公元1644年是甲申年.这年3月,明王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推翻;刚夺了明朝帝祚40天的大顺朝皇帝李自成又被吴三桂和清军追赶,仓皇逃离北京.  相似文献   

3.
明朝末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农民军和以张献忠为首的大西农民军,沉重打击了明王朝的反动统治。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建立大顺农民政权,明王朝宣告灭亡。当农民起义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以洪承畴、吴三桂等为代表的官僚地主阶级勾结清兵,对农民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和报复。明朝覆亡以后,清兵把对付明朝的斗争力量转而对付农民军,并联合明朝的汉族大官僚、大地主中的投降妥协分子,一起镇压农民军。清朝统治者对农民军的征剿和对各族人民的镇压,使各族人民的生活遭到破坏,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形成了以农民军为领导的包括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4.
李自成的最后归宿,一九五六年以后,史学界似已定论为:死难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现在作者根据近年发现的文物、资料,对清乾隆时即已流传、后来又陆续得到印证的李自成禅隐湖南石门县夹山寺之说,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和考证。(在本期同时刊载的另一篇文章里,对九宫山之说提出了若干质疑。)希望能引起史学界的重视和争鸣,以期作出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李自成的死事问题,一年来,湖南、湖北、北京、吉林有十种以上的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同志的文章。各自在引证大量史料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前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死于通山是否可信。我们的观点明确,是持怀疑和否定说的。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如下两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全面考察一六四五年一月李自成率部南下湖广以后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大顺军当时采取的战略、策略及行军路线,来看看李自成及其主力部队是否或有无可能东下九江并到过通山;二是从那些谣传李自成走死通山的史料本身进行具体分析,追查其来源,考验其信值。因此,再次提出我们的见解,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经过17年艰苦奋斗,摧毁明王朝,建立了农民政权——大顺政权。大顺政权只存在42天,就迅速夭折。原因在于农民军被胜利冲昏头脑,藐视清军力量,未作应敌准备;义军首领忙于筹备登极大典,未将抗敌卫国列为首要任务。尤为严重的是文武大臣一旦大权在握,骄横自恣,生活腐化,战士寒心,百姓失望,群众基础丧失殆尽。大顺政权,昙花一现,铸成遗憾千古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7.
一六四四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推翻了腐朽透顶的明王朝中央政权。与此同时,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农民军横扫大江南北,到处摧毁明朝的地方政权。正当革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我国东北满族贵族集团和一部份汉族地主阶级勾结起来,集结力量,打着孔老二“春秋大义”所谓“讨贼”的旗号,向农民军猛扑过来。一六四五年,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次年,张献忠战死在四川西充。全国阶级斗争形势发生了急剧的转折。为了挽救革命,对付新的主要敌人,在四川作战的大西军余部,组成了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将军为代表的领导集团,攻占滇黔,联合一切反清力量,继续坚持了十余年的抗清斗争,给予满汉封延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他  相似文献   

8.
湖北通山牛迹岭下的李自成墓是否是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埋骨之所?我的答复是肯定的。一九七七年,我和《长江文艺》编辑部副主任刘岱同志及武汉师院副教授李悔吾同志一道,曾去当地调查访问过。嗣后,我又和李悔吾同志参考有关方志、史籍,合撰了《李自成在湖北抗清牺牲经过及其墓葬问题》一文,发表于《武汉师院学报》一九七七年一至二期和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李自成〉评论集》,该文考证李自成是一六四五年五月初四因兵败拆入通山境,旋在九宫山被击溃,仅带少数从骑在万山丛中西走,在牛迹岭下被乡勇程九伯及其族弟可开、可  相似文献   

9.
(一)李自成墓从通城搬到 通山的由来和经过 一九五五年,湖北通城县根据郭老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和《明史》等书所说,着手在湖北通城县修建闯王陵,并约请郭老为通城新建李自成墓碑题词。可是就在这时,湖北通山县的同志提出了异议。最先是通山县杨芳小学历史教师王如江同志,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口碑,收集并整理了一些关于李自成殉难于九宫山牛迹岭的传说资料,送请天津《历史教学》月刊社研究和解答。《历史教学》为此约请李文治先生作了一篇考证,以“编辑部答读者问”的栏目,刊登在该刊一九五五年第十二期上。这篇考证一开始就提出:  相似文献   

10.
近读张国光同志《湖北通山李自成墓非伪托辨》(载《求索》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之后,有如下意见,提出与张同志商榷。 一、李自成死于九宫山说不可信。李自成死于九宫山说是无法验证的传闻,所谓李自成“兵尽力穷,走死九宫山”仅仅是明清双方当事者图功谎报之词。清阿济格奏报为摄政王多尔衮所斥;南明何腾蛟奏报为御史郭维经、唐王朱聿键所疑。他们后  相似文献   

11.
今年五月二日,是明末农民起义杰出领袖李自成壮烈牺牲三百四十周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仅存一年有余.个中原委,史家纷说不一,或流寇主义说,或胜利骄傲说,或享受腐化说等等,以上诸说,各执一是,也各有其理,依拙见,大顺速亡,速亡在过激政策上.一、军事上的过激.起初是轻敌.还在大顺政权攻占北京之前,新兴的清军屡败明军,占有整个东北和外蒙古.并曾侵入长城,破蓟州、衮州一带.明朝京师曾为此而告急.吴三桂掌握着明军中的精锐部队,如发现大顺政权对其有不利之举,随时可与清结成同盟.这些  相似文献   

12.
《求索》1982,(3)
这块墓碑,发现于湖南省慈利县高峰公社万寿庵旧址。《湘潭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了韩长耕、向祥海的文章:《慈利新得〈野拂墓碑〉 试析》,认为这个野拂曾经是李自成起义部队中一名最忠诚的武将;李自成在石门夹山灵泉寺为僧后,野拂又是他的门徒。有的同志对此一说持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3,(9):1-1
中国历史上,新兴势力推翻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进城”,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进京赶考”。著名的“进京赶考”有三次。一是秦末刘邦进城,二是明末李自成进城,三是中国共产党进城。细察这三次进城,虽然时空不同、结局迥异,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民心向背决定“进京赶考”成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率军攻入关中,到达咸阳后,随即下令封闭王宫、还军灞上,并“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信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起长达229年的强大西汉政权。李自成南征北战18年后攻入京城,然而起义军进城不久便追求骄奢淫逸,很快失去了民心,大顺政权仅坚持18天就迅速败亡。  相似文献   

14.
陈文兴 《创造》2004,(11):26-27
三百六十年前那个甲申之年,风云突变.在短短数月时间内,明朝灭亡、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入主北京,大顺政权将军刘宗敏在陈圆圆一事上处理不当,使正处在观望状态的吴三桂冲冠一怒、清军入关,李自成东征失败并率部仓皇出逃,败死九宫山,张献忠屠蜀并死于疏忽,清军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中国历史变得更加血雨腥风.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指导38军17师起义纪实》读后编辑同志:看了贵刊1994年2期刘金山同志的《毛泽东指导38军17师起义纪实》.因我19424至1944年曾在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部无线电一队及所属96军新14师通信连工作。96军和38军都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十...  相似文献   

16.
正大顺军来去匆匆,在京只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拷掠搜刮白银运往西安,从而留下追赃几千万两的神话。滚滚白银让人眼花缭乱,其来源,其数量,史说纷纭,莫衷一是,裹挟着亡国遗民的爱恨情仇。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大顺军不战而入北京,这本该是新朝开创的时刻,可历史上演的却是悲剧,仅四十一天就撤离。大顺军来去匆匆,在京只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拷掠搜刮白银运往西安,从而留下追赃几千万  相似文献   

17.
闯王李自成死地,史料所载不一,三百多年来长期争论不休。自郭老所著《甲申三百年祭》问世和一九五五年为湖北通城县《李自成墓》题词之后,似乎趋于一致,于是在通城县郊修建了闯王陵;迨至《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六期发表一组“考证”文章和郭老注销“通城之说”后,又在通山县高湖公社境内再修闯王陵,并建有李自成生平展览馆,简介闯王业迹及殉难九宫山之经过。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农民起义的历史画卷上,明末的李自成曾写下过可歌可泣的篇章。十七世纪中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神州大地,当时老百姓以“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表达拥护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心情。然而,自李自成1644年3月攻占北京后,便“纷纷然,昏昏然,”急于搬进皇宫,尽情享乐去了,丞相牛金星忙于筹备登基大典,将军刘宗敏急着搜刮赃  相似文献   

19.
1985年5月,湖南石门县举行了一次关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归宿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通山、通城、石门、米脂等县文化部门的同志和一些大学、科研机构的史学工作者。这次讨论会可以说是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研究的一个缩影。现简略述评如下: 关于李自成的死地,按照清初吴伟业《绥寇记略》的记载和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说法,是湖北通城县九宫山。五十年代中期,通山县有人提出异议,后来经过几位史学专家认定,郭沫若也将通城说“注销并改正”,于是将已修  相似文献   

20.
熊坤静 《传承》2009,(3):9-11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在进北平城不久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随着旧政权的被推翻,新中国的曙光从东方冉冉升起,党中央将要向京城转移了。临行前毛泽东多次以李自成进北京的史实教育和警戒党内同志和身边的人,要求大家保持谦虚,不要做李自成,并诙谐地称这次为"进京赶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