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逻辑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柯尔伯格道德两难讨论法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借鉴并运用道德两难讨论法、重视道德能力的发展是改变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现状、实现社会现代化所要求的,也是终身的德育和合理建构完整品德结构所必需的.但该法建构的心理学基础和法本身也有些许不合理和矛盾之处,在实践中要批判地借鉴.  相似文献   

2.
大众化教育是与精英化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演变是各国教育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经济发展滞后型的、政府主导型的、高等职业教育畸形发展的、模式单一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它应该实现由国家本位价值取向向个体本位价值取向转变,由先验论价值取向向经验论价值取向转变,从本体论价值取向向功能论价值取向转变。  相似文献   

3.
李仁卿 《理论月刊》2007,(12):64-66
在二十世纪价值相对主义非常盛行的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科尔柏格是唯一的既反对文化相对主义,又反对个人相对主义的道德教育家。他通过研究道德发展的哲学假设,对道德领域中的价值相对主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其德育思想对改变美国以致整个西方社会因剧变而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德育危机也起了重要作用。研究科尔柏格对价值相对主义的批判,对于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价值相对主义,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秀娜 《前沿》2005,(6):149-151
“公正团体法”是科尔伯格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之一。本文对“公正团体法”的产生形成,实施评价和作用做了概述,并重点论述了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学校道德教育应持发展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律道德;应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实施;应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过去的20世纪,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同时也引发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并导致了道德失范。用一种经典性的表述,就是对于金钱的关怀远远胜过对精神的关怀。这种全球性的人文精神危机,已引起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后召开两次国际性研讨会,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了人类迎接21世纪挑战的教育对策的首位。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经济较发达国家的政府,提出应当在道德教育上进行一次革命,把道德…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趋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我国高校德育体系中生命关怀教育的严重缺失。高校德育面临价值取向偏离、内容口号化等困境,亟待将生命关怀充分融入到高校德育中。生命关怀乃高校德育之本质要求,重构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高校德育体系,既要建构以生命关怀为主体的现代德育制度,又要构建生命关怀教育的课程实践方式,此外还要营造以生命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高校德育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与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极为重要。今天的青少年生活的时代背景已有很大变化,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内化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的人格结构之中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三近”原则。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贴近孩子生活。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孩子的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脱离了孩子生活的道德教…  相似文献   

8.
"公正团体法"是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观的重要内容,它是提升团体成员的道德判断水平、促进道德行为发展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分析并吸收其合理内核,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规范的效果;有利于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推动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浓厚道德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论论证了道德是人生的至上目的,而人则是道德的工具。从数千年的道德实践看,大量存在着不道德的现象,即道德本身及其构成因素如传统道德规范、品质、舆论、事迹、教育、典型等在一定的目的下被以不同的方式不道德地利用。这在实践上使传统道德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失灵,在极端的情形下使之沦为“吃人道德”,并对社会公正、道德教育、人际交往等构成严重危害。对传统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对一元价值观的解构不仅挑战着道德价值的和谐一致性,导致个人价值主体的强化和社会价值整合力的下降,而且冲击着法律规范的合法性根基。社会价值观由此将经历从传统的一元价值观向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并存,从一元价值观到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取向共存,价值评价标准由重义轻利到务实求利的变迁。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将公正作为首要价值取向,将发展作为基本价值尺度,将和谐作为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以农民工、失地农民、蚁族等为主力人群的弱势群体是当前和谐与公正社会语境下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群体。近十年来学术界围绕弱势群体的伦理内涵及其制度伦理成因、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关怀弱势群体的伦理依据、历史渊源及道德原则、伦理关怀弱势群体的道德实践等问题展开了研究,这对于我国当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发生了由整体、美德到个体、功利的变迁,这种变迁的动因在于社会生活背景的变化和人的地位、生活目的的转变,并且表现出了"物化"、非道德化和过度的个体功利主义等偏颇性.从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事实和现代化转型的社会需要等角度看,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应然抉择是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美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伍揆祁 《湖湘论坛》2006,19(6):71-73
文章在阐释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意蕴的基础上,着力论述了主体道德教育的实施和实现形式,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教育者要关注并满足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需要,教育者要积极采取民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者要重点培养现实生活的主体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国良 《湖湘论坛》2009,22(2):57-59
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关注与解决人的问题,两者统一于“人”之中。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于在价值取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定位不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相对缺失。严重制约其效度。为此,必须转换视域,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意蕴,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和方法中,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使人们认识到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性,但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还没有走出误区: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重显性课轻隐性课,削弱了道德教育的现实性;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在道德教育评估中,重形式评估轻诊断性评估。必须从科学地制定道德教育的任务、明确新时期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优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给予修正。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维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坐标.注重人的本性、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调适人的身心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支点;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提升幸福指数,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化原则、人文化原则、生活化原则、艺术化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7.
《湖北社会科学》2016,(4):195-198
网络时代下,人们不仅交往沟通模式有所变化,传统思维模式也在转变,社会道德呈现出了多样化趋势,其中网络道德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更显得错综复杂。而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生力军,其网络道德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教育客体的矛盾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教育过程的相对可控性。我们应当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形成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开展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培养公安民警正确的荣辱观,加强公安队伍道德建设,是保障公安民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必需。本文主要论述了公安队伍道德建设的实践之径,即从道德教育、自省与自律、舆论环境、用人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从帮助公安民警熟悉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入手,到提高民警的道德认知能力,强化道德情感,经过道德情感的反复作用,将原则和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道德意志,最终实现公安民警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9.
英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尤其是针对16岁以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更加凸显出渗透式与生活化的特征。所谓渗透式、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设置道德教育的课程、编写道德教育的教材,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社会教育之中,实行情景化的道德教育,在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英国的德育教育往往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计,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道德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即“对人的尊重、公正、合理、诚实和守信’。其特色就是把道德教育寓于社会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0.
论科尔伯格德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伟 《传承》2011,(23):30-31,88
科尔伯格作为美国当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继承和发展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道德认识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创立了与自己理论相适应的一套道德教育理论。科尔伯格还独创了"道德讨论法",用于测量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建立了学校中的"公正团体",将道德教育的理论付诸于实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揭示了个体道德及其价值观形成的深刻内涵与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对科尔伯格关于认知发展理论产生与发展、基本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及他的道德教育基本主张进行简要介绍,并阐明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