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就带着京剧名作去美国巡演了。第一站是世界繁华大城市纽约。纽约观众见多识广,眼光高,除却巫山不是云。但他们不熟悉梅兰芳,不知京剧为何物,媒体报道也吞吞吐吐。可当梅兰芳第一场演出落幕时,观众沸腾了,逼着梅兰芳一次又一次谢幕。几乎一夜之间,梅兰芳热遍全城。梅兰芳和他的京剧,包括他的"手式"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梅兰芳,一个是文坛巨匠,一个是伶界名角,他们曾经在同一城市居住多年。梅兰芳自1894年出生后,长期定居北京;而鲁迅是于1912年5月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往北京,当时他在教育部任科长、佥事,在北京待了14年之久。这是一段。第二段是鲁迅与梅兰芳同时居住在上海,那是1932年春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约4年左右。他们两人有18年左右的时间同住在一个城市,然而,他们在一起聚首的次数极少,有记载的仅有1933年在上海一起接待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的一次。鲁迅与梅兰芳虽然交往极少,但鲁迅在文章中却多次论及梅兰芳,翻检《鲁迅全集》,关乎到梅兰…  相似文献   

3.
<正>梅兰芳研究基本文献史料首次系统整理出版《梅兰芳珍稀史料汇刊》萃选民国时期梅兰芳珍稀史料20余种,共200余万字,内容包括梅兰芳家世的梳理、从艺经历、艺术的探讨、交游酬酢、宣传推广等,涵盖梅兰芳的演剧生涯、艺术追求和生活历程,再现了立体、丰富、多姿多彩的梅兰芳。纵观收录文献,视野开阔、内容全面,有以"梅党"中人为代表的捧梅者的视角,有对梅兰芳无好感的  相似文献   

4.
筑人 《小康》2005,(3):77-78
为了纪念梅兰芳大师110周年诞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梅兰芳》。该片首次披露了两张梅兰芳的幼年照片,引起了社会各界及诸多戏迷的关注。近日,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梅兰芳画传》,再次将人们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了梅兰芳幼年的学艺生涯。梅兰芳是梅雨田和梅竹芬兄弟唯一的男孩,有了这个男婴,意味着这个梨园世家可以传承下去了。梅兰芳出生的那天,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整个北京城的气氛很压抑。就在这天,李鸿章中堂被摘去了三眼花翎、褫去了黄马褂,北洋水师“济远号”战舰管带方伯谦因在10天前的海战中畏敌逃逸,也在这天在…  相似文献   

5.
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我把每一次上台演戏都当成第一次,总不敢马虎,即使演过几百场,滚瓜烂熟的戏,上场前也总要温习温习,作好准备。”讲课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演戏,但是梅兰芳对演戏那种把每次都当成第一次.总不敢马虎的认真负责的精神,是完全值得学习的。作为教师,经常讲一门课,  相似文献   

6.
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离开我们已有42年了,他的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富强建功立业。值此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记者近日采访了梅兰芳先生的儿媳——中国梅兰芳研究学会秘书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屠珍教授。年已70高龄的屠珍教授仍精神饱满,她向记者敞开了记忆大门……一屠教授于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精通英、法两国语言。毕业后她被安排到外经贸部当英、法文翻译。1961年梅兰芳先生去世,梅家上下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梅兰芳生前对子女关心备至,屠珍将公公的爱国敬业精神视为…  相似文献   

7.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5月9日第一次登上成都舞台,以一曲《霸王别姬》,赢得成都观众大声喝彩。 梅葆玖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小儿子,排行老九。他10岁随父学艺,60年代初主演梅派剧目,是现在唯一能演梅派各种剧目,表演正宗梅派戏的人。尽管梅兰芳生前曾培养了不少京剧人才,但真正的弟子却是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京剧艺术的遗憾。  相似文献   

8.
以已故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梅兰芳旦角金奖大赛”揭晓,中年女演员李维康和她的同学刘长瑜等人一道被全国京剧迷选为最佳旦角表演艺术家。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转播了此次大赛的实况,观众反响热烈。李维康以她那优美的唱腔和独具特色的表演魅力,征服了众多的观众。一位来自台湾的戏迷看完大赛之后频频称赞:“我第一次听到像她这样优美的演唱。”  相似文献   

9.
民国十四年(1925年)8月份《京报》附设第一种周刊之《戏剧周刊》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因为梅兰芳所演《长坂坡》戏中的一句只有两个字的戏词所发生的一场“争论”。梅兰芳是人们喜爱的戏剧大师。自1904年阴历七月初七11岁那年,在北京广和楼第一次登台演昆腔《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到1913年11月20岁时,  相似文献   

10.
1930年初,梅兰芳应邀到美国演出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梅剧团赴美前,在齐如山的鼎力运作下,对剧本精心筛选,在剧目编排、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精心策划与设计,为梅兰芳赴美演出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由于齐如山的戏剧改革过度的迎合外国观众,使得梅兰芳的表演呈现碎片化,丧失了国粹的传统神韵,成为被误读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梅兰芳故居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10周年。这位被誉为伟大演员和美的化身的梅兰芳为中国京剧发展与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1年《戏剧月刊》组织了  相似文献   

12.
田茫茫 《传承》2010,(10):44-45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自号缀玉轩主,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梅家至梅兰芳,梅门四代梨园世家。但是,梅兰芳的成名与一个人的关系一直鲜为人知。这个人,就是著名慈善家、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的功勋人物——牛子厚。  相似文献   

13.
<正>梨园故物韵味悠长看图说故事以戏单证剧史《梅兰芳老戏单图鉴》收录梅兰芳及梅派传人珍稀老戏单200余张,以民国时期为主,配有10余万字的解读文字,从戏单、节目册等乏人关注的冷僻文献史料研究梅兰芳一生的舞台生活。编者将梅兰芳的舞台生涯划分为六个阶段加以概述,同时在每个阶段里挑选若干张既有代表性、典型性,又富研讨价值和意义的老戏单,解读分析,阐幽发微,以期从一个新视角对梅兰芳的舞台生活进行鲜活的理解和体认,  相似文献   

14.
2006年4月下旬,京剧《梅兰芳》远赴德国,参加了在柏林举办的“文化记忆”演出活动。该剧由北京京剧艺术团与德国交响乐团共同完成,再一次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现代京剧的魅力。近年来,中国京剧在海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中国京剧院已被邀请参  相似文献   

15.
民国吃家     
正梅兰芳的口味南北兼通,既爱北京的传统小吃,也爱吃川菜里的宫保鸡丁。但受家庭影响,加上唱戏保护嗓子的需要,梅兰芳的饮食基本上还是以淮扬菜为主,如鸡汤煮粥、蜜汁火腿、霸王别姬等都是他爱吃的菜式。梅兰芳每天必喝的是鸳鸯鸡粥,为了保护肺和嗓子,且因喜欢清淡,梅兰芳养成了"三不吃"的饮食习惯:不喝酒,不吃动物内脏,不吃红烧肉之类的油腻东西。胡适是安徽绩溪人,徽州一品锅是绩溪名菜,也是胡家待客的拿手菜。胡适好酒,酒量虽不大,但年  相似文献   

16.
正梅兰芳,一生可谓"梅"样的高洁、"兰"样的幽香,芳华一世。梅兰芳先生曾在香山偶居,却与香山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因"梅"字结缘1922年春,时年28岁的梅兰芳先生受朋友之约,在香山雨香馆别墅小住。雨香馆原为静宜园28景之一,是乾隆皇帝赏雨、听雨、闻雨香的地  相似文献   

17.
梅兰芳入党     
顾育豹 《传承》2009,(1):21-21
1959年初春,梅宅书房里很暗,只有窗前一点光亮。梅兰芳披着一件深灰色的上衣,背门朝窗伏案认真地书写着,一连十多天都是这样。夫人进屋轻问:"何不请秘书笔录或整理呢?"梅兰芳放下笔,郑重答道:"不,这不能请人代笔!"原来,桌上厚厚的一叠文稿,是他重新亲笔撰写的《入党申请书》。解放初期,当梅兰芳积极投身抗美  相似文献   

18.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抗日战争年代,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上海,梅兰芳先生坚持民族气节,闭门蓄发拒绝寅戏,一时传为佳话。鲜为人知的是、在同一个时期,戏曲界还有一位人士,表现出与梅兰芳先生同样崇高的  相似文献   

19.
周琼 《人民公安》2008,(23):6-6
12月2日,《梅兰芳》全球首映。影片甫一开头.闪现的不是梅兰芳舞台上的妙曼身姿.而是一张苍老面容和面容下的一副纸枷锁。这也成为贯穿全片的一个核心象征物。  相似文献   

20.
“海南梅兰芳”提起林道修,海南的琼剧观众,无不耳熟能详,妇幼皆知。这不仅仅因为他在舞台上是个男扮女装的角,更重要的是他戏唱得好,做派也靓,因此有个响亮的名头——“海南梅兰芳”!林道修1924年出生于泰国,6岁时随叔父回国,返文昌谭牛老家。年轻时的林道修,“天然”眉清目秀、双肩稍斜,形象、身材都很有点“女人味”。一经化妆,再梳上个大头,插上头饰,穿上戏服,往戏台上一站,更是光彩夺目。许多第一次看他演戏的观众,都不相信这位貌若天仙、楚楚动人的“姑娘”,原来竟是个须眉男儿身!有趣的“性别错位”,使林道修迷上了做戏里的女人。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