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信仰失落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信仰失落现象的出现,给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面对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我们从信仰的含义入手,分析人们陷入危机的理论误区,进一步明确信仰与宗教、理想、信念的关系;进而从国际到国内的各种复杂矛盾和社会现实入手,分析导致信仰失落的六条原因;最后,对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五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多元化导致部分人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人的终极价值追求成了部分人的悬置问题,人的精神信仰在相对与绝对、个体性与社会性中迷失,因而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一元为主体指导多元文化的“一元指导多元”的中国信仰新格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信仰作为一种理念,是价值观念比较成熟稳定的形态;作为一种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形式,但它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超越性。而且还分析了信仰危机的实质、危害、原因以及在“三个代表”指导下重建新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青年是肩负“中国梦”使命的主力军.中国的百年梦想是当代青年理想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的理想信仰直接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但在当今社会,面对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用科学的信仰引导青年,用时代的理想激励青年,用艰苦的挑战磨练青年,推动中国梦的扬帆远航,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但凡有影响力的品牌刊物,大多会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宗旨。 接到新年第一期《党员生活》,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封面上多了凝练有力的八个字:“传播信仰,润泽心智。”  相似文献   

6.
社会信仰及其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从基本类型上看,社会信仰可分为:政治信仰、人生信仰、道德信仰。任何社会信仰的产生既有其本体论的基础。也有其认识论的前提,同时还表现出实践论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中国梦视角下运用微博载体论述强化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的价值,是让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积极参与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追逐中国梦中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秀萍 《工会论坛》2014,(3):116-118
在新时期党建工作中,如何发挥道德与信仰的力量,加强道德与信仰建设成为党建的基础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道德是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必须与时代相一致,共产党人的道德意识形态具有基础性、现实性的特点,道德必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服务;信仰有层次高低的差别,可以超越于时代;共产主义信仰具有崇高性、超越性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引领当代和未来的旗帜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将会在社会各个岗位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我党的永葆生机,就必须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与考察。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下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学生党员能否经受得住考验,能否成为理想信仰坚定、党性修养高的共产主义战士,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长期持续稳定推进,有鉴于此,我们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来解决高校学生党员中存在的理想信仰与党性修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提起信仰,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场面。在共产党人的眼里,信仰就是信党、信社会主义。的确,信仰是一个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曾几何时,信仰如高山仰止,令我们崇敬和感动。  相似文献   

11.
自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的理论构建后,引发了国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关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不仅缘于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与时俱进,还在于它切实反映了新时期全体华夏子孙的深情期望.这个理论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因子,既有追忆革命先人的诉求,也是当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话语权不断提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信仰对于个人来讲,是比理想更为基础和现实的。理想多指向未来,而信仰则直指既在现实,信仰是理想之基础和出发点。对于道德主体而言,理想作为未来的目标和召唤促使主体为此而不懈奋斗,它强调主体的理性支持和理念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理想会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信仰作为现实主体的精神需求,它强调主体的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圆融。信仰较之于理想而言,似乎更注重“人文关怀”,一旦确定就不会轻易发生动摇和改变。由此可见,对于道德而言,信仰是比理想更为基础和现实的,因而它对于道德主体行为的调控作用也就更为直接和现实…  相似文献   

13.
公安院校的性质和任务要求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法律信仰的精神品质。法律信仰应当具有法律至上、现代法治权力、正确的权利义务、法律程序化等理念。法律信仰的培植要根据学生心理形成机制从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理想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信仰问题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以及民族而言,是一个非常紧迫的大问题。如今,我们的道德状况愈来愈令人担忧,愈来愈堕落到一种没有信仰、没有崇高、没有理想,甚至于没有道德底线的状况之下。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如此悠久历史的民族,倘若失去了道德底线,失去了崇高,失去了理想,它的前途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5.
90年前。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幢石库门房里,13位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擎起了共产主义的大旗。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围绕着公共行政中的价值多元主义学说,多位西方学者进行了论战。奥里姆、沃赫夫和塔利斯认为这一学说缺少逻辑性、完备性和一致性,特别是从缺少规范性的价值多元主义推导不出所谓的行政规定性。这一学说的拥护者瓦格纳、斯派瑟则从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等方面出发为该学说进行了辩护,后加入的格拉夫认为该学说有助于建构起公共行政的价值视角。在批判性地审视各方观点之后,可以发现价值多元主义实则具有消极规范性,这种规范性可以且应该进入行政价值研究,只是在多元视角中,走出行政价值冲突的有效路径仍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良知思想的新向度诠释是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价值观念资源之一,道德、价值与信仰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王阳明良知图式的三重向度,三者各有侧重地分别呈现于学术、政治和生活话语语境中而又相互关联,构成了当代文化以阳明学为视阈的内在认知结构.道德向度的良知作为一种道德理性是理想之善和现实之善的统一,也是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其中内含着价值确认;良知的价值属性以道德属性为基础,表现为道德向度的善恶向价值向度的好坏与是(对)非(错)的转化;良知的信仰向度基于对人之德性与价值的肯定,追求超越层面的自我实现,并在幸福感上找到道德满足与价值关怀、个体追求与社会认同的交汇点.当代文化语境中良知意蕴的新阐释,是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有助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法治精神指的是观念层次上的法治。揭示法治的内在精神旨在加强法治的“软件”系统建设。法治精神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法治理想;二、对法律的信仰;三、法治的价值取向;四、治法原则。  相似文献   

19.
“第二代民族政策”是对近年来“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平等也许是最好的民族政策”等观点的延伸,在政学两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结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对“第二代民族政策”所举证的国际经验教训及其政策的价值取向进行辨证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第二代民族政策”有选择性地加以借鉴吸收,可对我国民族政策的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化、信仰和理性:民族环境习惯法重生的三个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在国家制定法边缘的民族环境习惯法是我国民间习惯法文化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现实表达。消弭国家制定法与民族环境习惯法之间的紧张和挤压关系,使民族环境习惯法在现代法律体系中获得重生,是回归自然秩序和谐的法文化传统、重塑法律信仰精神和重归法律对价值理性关切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