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半裸慈禧     
最近在京举办的一次国际美术双年展上,据说有一尊塑像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慈禧与消防     
侯海涛 《中国减灾》2008,(10):49-49
慈禧对外屈辱和对内施以高压政策、残酷镇压人民起义的反动行径.尽人皆知。然而,在其垂帘听政时期有关消防事宜,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文玉 《中国减灾》2009,(7):43-43
陈鸿熙,江苏吴县人,清雍正二年(1724)从广东乐昌调任顺德知县。是一位清廉爱民的父母官。陈鸿熙到任的头二年,广东不少地区连续旱涝成灾。  相似文献   

5.
1949年,全国许多地区发生水灾等严重自然灾害。为保障灾区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各级人民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救灾,其中加强对灾民的赈济是当时救灾渡荒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各级人民政府为赈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社会各界也捐输了大量钱物,从而使赈灾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前进论坛》2008,(6):6-8
地震发生后,农工党中央向中共中央致函,表示响应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立即下发《关于积极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紧急动员全体党员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截止5月29日,已累计捐款8384.25万元,捐赠药品、物资价值21778.81万元。  相似文献   

7.
戴永夏 《春秋》2012,(5):37-38
1894年,慈禧太后迎来了60大寿。为慈禧庆寿,成为当年清政府头等重要的大事。全国各地的高官显贵们也借机大送寿礼.争表忠心。跟清廷有着特殊关系的孔府。自然也不甘落后。在孔府档案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孔府主人衍圣公及其家人赴京祝寿、受到慈禧多次接见的情景。  相似文献   

8.
光绪进士,民革委员王?,字著明,号竹民,甘肃兰州人,1879年1月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辛亥革命后,历任甘肃省参议院候补议员、静宁县知事、护法国会参议院议员、剑阁县征收局长、灵台县知事、总统府顾问、甘肃省长公署秘书长、代理政务厅长、甘肃省华洋赈灾会总办、甘肃筹赈会会长、甘肃赈务会主席等职。1934年辞去公职。1952年被聘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5年任第一副馆长。1956年任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委员。1959年6月逝世。想灾民之所想,急灾民之所急1920年12月16日初夜,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灾情十分严重。1921年3月,…  相似文献   

9.
《台声》2008,(6)
5·12汶川大地震后,江苏省台联积极开展赈灾捐款活动.以实际行动向地震灾区人民献爱心。省台联领导对赈灾救助工作高度重视.在地震灾情发生后第二天就召开机关工作会议进行紧急动员部署.要求大  相似文献   

10.
蒋勇军 《求索》2014,(10):157-161
近代以降,由于制度衰落、吏治败坏、灾荒频仍、外敌入侵,导致国家财政枯竭、国势衰微。李星沅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两淮地区遭遇了特大洪水灾害。"救灾如救火",为赈济灾民,他采取了米钱兼施、蠲缓赋税、添仓积谷、劝募钱粮、掩埋尸体、及时疏散等措施,赈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部分灾民得到了暂时安置,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但是由于国家财政拮据、僧多粥少,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志坚 《中国人大》2010,(21):54-54
徐州有家民办的圣旨博物馆,我去那里参观过。从数量惊人的圣旨、懿旨中,看到清代慈禧太后的一条。慈禧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达的这道懿旨,总体意思是"一视同仁",就是全国妇女,不分民族,都要做三件事,其中一件是"劝阻汉族缠足的陋习"。  相似文献   

12.
邸笑飞 《中国减灾》2008,(12):50-51
这恐怕是天朝大国第一次接受西方国家的救济。丁丑年和戊寅年的奇荒改变了山东百姓对洋人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民间赈灾活动中,虽然不乏女性的参与,但与男性相比不过凤毛麟角,寥若晨星。清末民初,女性在赈灾活动中的角色、规模、手段、观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女界的赈灾实践为民初女性参政热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近代民间义赈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龚卫国  ;贺正楚 《求索》2008,(9):18-20
赈灾物资筹集是赈灾物资管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赈灾物资筹集是政府应对灾情而依法对灾区进行赈灾所需物资的筹措,其实质是政府调动物质资源,按照赈灾活动的需要,为灾区提供经济支持,目前,赈灾物资的主要筹集方式包括调用防灾储备物资、征收征用救灾物资、紧急扩产救灾物资、赈灾物资市场化采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赈灾物资的筹集应采取市场化取向。  相似文献   

15.
陈建华 《中国减灾》2009,(10):55-55
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政府力量有限,相比之下,民间赈灾活动更为活跃. 1920年12月16日晚,宁夏海原地区发生8.5级地震,次日晚、郑州、洛阳、陕州一带又发生强烈余震.惨况难以想象.据后来统计,死亡人数达23万.当时的民国政府不仅无能,而且力不从心.记者又很有限,交通也不方便,不可能像现在那样即刻飞去作实地报道.  相似文献   

16.
有资料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36年的两千多年中,全国灾害总数达5150次,平均每4个月就有一次较大的灾害,其中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至少在160次以上。明清两代,死亡千人以上的灾害有783次。由于灾害频繁,赈灾工作在历朝历代都是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7.
<正>有资料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36年的两千多年中,全国灾害总数达5150次,平均每4个月就有一次较大的灾害,其中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至少在160次以上。明清两代,死亡千人以上的灾害有783次。  相似文献   

18.
李平 《中国减灾》2011,(12):54-56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可以抵御自然灾害,通过各种手段将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损失降到最低。开明的有作为的统治者总是非常注重防灾减灾,因为这不但对发展社会经济有利,更重要的是灾民减少或生活安定,是整个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要想长治久安,重视救治灾荒,应是封建皇帝特别是有作为的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这一突发的、在法律上称之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使人们深切感到生命的脆弱和“生命权”的尴尬。  相似文献   

20.
朱铁志 《今日浙江》2008,(10):61-61
走出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大型赈灾义演晚会现场,已是午夜时分。街市上华灯点点、人流稀少,城市已进入梦乡。而此刻的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刚刚还沉浸在爱的暖流之中,感动的泪水一次又一次充满我的眼眶、打湿我的衣衫。动人的场景像过电影,一幕一幕在眼前回放,使我的思绪无法不回到半年来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