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论述被视为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存在学术差异的重要论据,但在几乎写于同一时期的<卡尔,马克思>中,列宁强调研读恩格斯的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的重要性,提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见解.重审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需要经过审慎的互文解读,考量作者同一时期创作的文本群.在列宁诞辰140多年后的今天,重审列宁关于"理解马克思"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两段论述,对我们深入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庄友刚 《唯实》2002,(11):3-6
“回到马克思”的口号正确坚持了解释学的客观性原则 ,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重视不够 ;“让马克思走入当代”的口号宏扬了生存世界的生活旨趣 ,却将文本作者的本意搁置一旁 ;“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的口号虽然凸显了马克思学说中具有当代意义的思想资源 ,但却无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走向了极端相对主义。它们失误的共同根源 ,在于分裂了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正确理解这个范畴是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建筑在对这个基本范畴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社会存在范畴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要正确理解社会存在范畴,就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出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的话语共识。话语共识之下形成了以"教科书原理""文本解释学""科学体系说"和"反思的问题学"四种轴心的理解范式。然而各种理解范式,或是停留于教科书原理的话语言说,或是回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原初语境,或是拘于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直言解释,或是未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理解偏颇。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进程,就需要寻求扬弃和超越各种理解范式的整全视野,一种从出场语境到出场路径再到出场形态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出场学视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5.
争论的解释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争论这一人类认识史、学术史上的基本现象,对于在文本理解上的解释学理论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之所以会发生争论,是因为理解的目的在于正确地把握文本的意义,达到理解与文本意义的一致;第二,争论之所以具有必然性和不可消除性,是因为理解总是相对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的、历史的理解,因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过程,第三,争论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不同的理解者都认为正确地理解文本是可能的,第四,争论发生的必要前提,是理解主体拥有不仅是理论上而且在现实中的平等性。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争论发生的解释学前提。据此,本文批驳了解释学中关于理解目标的“意义创造说”和实用主义,并指出,要消除阻碍争论因而也阻碍真理发展道路的障碍,就必须反对理解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尤其要反对实际解释中对理解主体的不平等态度。  相似文献   

6.
王金福 《学习论坛》2008,24(8):24-27
自解释学被引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学术界以来,学者们就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释学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是否包括解释学的问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是解释学的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对解释学的重建的意义问题.解释学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提出和解决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解释学问题.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包括解释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解释学,不能把哲学解释学化和解释学哲学化.发挥解释学的积极作用,必须对已有的解释学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徐沛林 《唯实》2002,1(8):24-27
要彻底埋葬真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不仅应该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而且还应该将它引入真理论,这就是"实践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视角,在实践真理与认知真理的联系与区别中,阐发了实践真理的涵义及其辩证特性,论述了真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8.
MEGA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针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模式的不足,以<回到马克思>为代表对MEGA的考证研究,试图发掘出"另一个马克思",存在走向"MEGA拜物教"的倾向.这种基于MEGA新材料进行的"颠覆式"研究,无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群的理解.为此,在肯定MEGA研究对于传统解释框架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必须破除"文本价值的等级制度",恢复<全集>研究的整体性,才能厘清MEGA研究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前提,保持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9.
王金福 《理论学刊》2007,1(10):41-45
在现代西方解释学和哲学合流的学术背景下,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诠释学"理解,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化。现代思想史上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不是解释学和哲学的进步而是退步,解释学的哲学化是解释学的越界,哲学的解释学化是哲学的退缩和唯心主义化。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没有逻辑通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化会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化。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正确理解这个范畴是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建筑在对这个基本范畴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社会存在范畴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要正确理解社会存在范畴,就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出发。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文本解释学对读者及其“理解的循环”的重视,导致其遭受意义解读的主观主义倾向的指责.通过关于解释学文本现的探析可以发现,读者在对文本意义参与建构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实现着对自己效果历史的检视、反思,这样达成的理解对文本而言将是负责任的和中肯的,对文本解释学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指责因而是值得商榷的.伽达默尔强调文本的非客观性,即认为文本始终不是某种单纯的客体,以对客观主义文本观的超越实现了对近代自然科学主客二元对立观念在文本研究中不当应用的反拨.  相似文献   

12.
王金福 《唯实》2003,(5):4-8
命题的意义不是由社会或读者赋予的 ,而是由作者赋予的。从“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康德”的真实意义来看 ,它们不是同类的命题。“回到康德”表现的是阅读文本的认识论视野 ,关注的是文本作者的思想“是否正确”的问题 ;“回到马克思”表现的是阅读文本的解释学视野 ,关注的是文本作者的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因此 ,认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会束缚认识的发展的观点 ,曲解了该命题的真实意义 ,是无效的批评 ;认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表现了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的观点 ,虽然把握了该命题的真实意义 ,是有效的批评 ,但其解释学观点却是错误的 ,而且与其批评实践相矛盾。  相似文献   

13.
"人文学"由"人"与"文"合成.人以成文,文以传道,人文学就是运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人文方法,对宇宙、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理解和表达.西方人文学传统借助于"概念化的语言"诠释一切可能的文本,却陷入解释学循环的怪圈不能自拔.具有深厚解释学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借助于"意象性语言"诠释经典,微言大义,求道不竭,或许是"人文学"可能的研究出路.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史上,恩格斯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这不仅因为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典文本,而且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承担着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本并且同各种否定、歪曲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社会思潮作斗争的重要任务。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马克思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考察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兴趣,认为这与他的革命实践活动有着内在联系,也与他在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形成的经验以及教训有着内在联系。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文本阅读史看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本与实践之关系的看法,总体上持实践高于理论这一反教条主义的基本立场,而且有着特别持久的坚持。但毛泽东毕竟是通过文本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因此,在毛泽东一生的理论活动中,并没有完全让反教条主义的情绪支配自己,能够寻求文本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关系。文章依据新的材料考察出,1960年代,邓小平等同志的一个意见是:如果听任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忽略,一方面会影响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另一方面,如果失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引导,这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也可能是有问题的。毛泽东当时支持了这一正确意见。毛泽东晚年对中苏论战中的文本与实践之关系问题,也有特别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围绕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学界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问题的新的理解、阐释与构建:从新的角度构建马克思的符合论真理观;从不同的实践角度构建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从人的本性出发构建马克思的人学真理观;从中介视域角度构建马克思中介视域真理观等等。本文对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研究作了一定程度的综述,同时认为无论是对于马克思真理观的哪种阐释都应建立在马克思思考问题的实践思维方式下去理解,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才不失马克思的“主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徐沛林 《唯实》2002,(9):24-27
要彻底埋葬真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不仅应该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而且还应该将它引入真理论,这就是“实践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视角,在实践真理与认知真理的联系与区别中,阐发了实践真理的涵义及其辩证特性,论述了真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18.
要彻底埋葬真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 ,不仅应该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 ,而且还应该将它引入真理论 ,这就是“实践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视角 ,在实践真理与认知真理的联系与区别中 ,阐发了实践真理的涵义及其辩证特性 ,论述了真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该文本自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第一次全文发表以来至今,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热点所在。国内学者近年来关注该文本特别是其中"费尔巴哈"章这一残篇的编排与考据工作,同时引发人们进一步研究该文本内蕴的哲学主题,这对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文本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俄罗斯学者巴加图里亚多年前曾提出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名编排方案,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生成地这个角度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前者,国内学者已耳熟能详,而后者同样是巴加图里亚的关注重点,本文着力发掘巴加图利亚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解读,从中探求对当前《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是当下高校团学工作热门与行之有效的手段,解释学是研究文本意义与文本理解的学说,解释学视野中的新媒体工作要重视理解对象文本"原本"与"摹本"之间的关系,也要厘清和正确利用新媒体工作者与受众群体"前见"的影响与作用。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工作定位、形成工作特色、培养工作队伍、搭建工作平台等合理开展新媒体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