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史上的"第二次论战"存在误解,实质上这场论战围绕如何对国际关系进行理论化概括展开,"经典路径"和"科学路径"的信奉者分别构建了不同形态的国际关系理论。"经典路径"构建的理论是一种哲理性思想,它由一系列有关国际关系且彼此间密切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构成,其重点是展示对国际关系中心问题的哲理思考;"科学路径"构建的理论是一种简洁的理论模型,它由一整套彼此联系且清晰扼要的假说组成,其重点是揭示特定研究领域的组织原则和内在逻辑。两种形态的理论各有特殊价值,难以相互取代。"科学路径"在理论构建过程中离不开"经典路径"的思维工具,这有助于破除以单一的实证主义标准来衡量理论合理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不同形态的国际关系理论群通常滋生于不同的哲学土壤。长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创生主要是建立在"二元分立"哲学和牛顿世界观的基础之上。与之相对照,作为古老东方哲学的重要思维特征,"二元互补"理念和"过程演化"思维却一直没有受到国际关系学者应有的重视,以致在此基础上也没有产生相应的国际关系理论群。有鉴于此,文章认为,古老的中式互补思维有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需要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内重新被审视;如果"二元分立"哲学和牛顿世界观可滋生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群,那么,在"二元互补"哲学与"过程演化"世界观的指导下,中国本土哲学同样可产生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构建,乃至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其对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有助于研究者理解现时代的国际问题;可以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灵感;历史学还具有借鉴功能并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当然,纯粹以历史方法研究国际关系也有其局限性,只有和国际关系的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历史研究才能更好地为国际关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与中国物质性崛起相应的是,对中国的思想性崛起的追求也日益提上日程,其中就包括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上海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先后经历了最初的引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后来的自创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两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正迈向构建"上海学派"的道路。浮现中的"上海学派"以"共生"概念为基础,逐渐发展出以"国际共生论"为核心,以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议题关联等为外围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它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具备宏大的历史视野,且致力于对国际关系各议题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理解,以期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和上海地方发展。但由于核心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研究方法尚不够发达、研究平台和研究团队尚不够强大,"上海学派"的真正形成仍需较长时间。"上海学派"的未来构建需要围绕"国际共生论"发展出其核心理论体系,需要秉承"共生"精神实现多学科、多方法的研究,还需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做实研究平台、夯实研究团队、充实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5.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紧密,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相辅相成,这些特性决定了两个学科紧密联系的必要性。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兴起的十年。然而,教学体系设置上的彼此隔离、学科研究本身的难度、对话机制的不畅通,以及跨学科合作平台的缺乏等,严重制约着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推动包括改进两个学科教学体系、建设跨学科的对话机制与研究平台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大国关系决定着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关系着中国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对"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也是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进程中,中国外交特别注重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其核心是大国间的协调、合作以及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竞争。构建良好的大国关系,必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发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变化。作为现实的一种折射,国际政治研究也有不少新的课题与新的困惑。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无疑是国际关系最新发展的主要动能之一,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自然也是国际学术共同体里面特别值得重视的一部分。从本期起,本刊以"专访: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政治的发展"为题设置专栏,由编辑部特约记者以访谈方式,邀请相关学者,就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政治学界不同领域的主要成就和问题,现状与前景进行归纳、梳理和展望,以便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整体画面和最新动向,促进中国国际政治学界的内部沟通并加强与外部的交流。21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那么,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如何?后冷战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了怎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外交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毅就上述议题专访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存刚。王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目前正在撰写专著《国际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视角》。  相似文献   

8.
《国际展望》是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关系类学术双月刊。该刊自转刊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和厚爱。为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理念,诠释中国对外政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介绍最新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国际展望》编辑部今特向国内外从事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公开征稿。  相似文献   

9.
《国际展望》2013,(4):143
《国际展望》是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关系类学术双月刊。该刊自转刊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和厚爱。为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理念,诠释中国对外政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介绍最新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国际展望》编辑部今特向国内外从事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公开征稿。  相似文献   

10.
《国际展望》2013,(1):151
《国际展望》是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关系类学术双月刊。该刊自转刊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和厚爱。为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理念,诠释中国对外政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介绍最新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国际展望》编辑部今特向国内外  相似文献   

11.
《国际展望》2011,(6):F0003-F0003
《国际展望》是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关系类学术双月刊。该刊自转刊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和厚爱。为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理念,诠释中国对外政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介绍最新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国际展望》编辑部今特向国内外从事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公开征稿。  相似文献   

12.
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际展望》已转刊为国际关系类中英文学术双月刊。转刊后的《国际展望》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刊物宗旨为:阐述和平发展理念,诠释中国对外政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介绍最新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为  相似文献   

13.
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际展望》已转刊为国际关系类中英文学术双月刊。转刊后的《国际展望》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刊物宗旨为:阐述和平发展理念,诠释中国对外政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介绍最新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为  相似文献   

14.
《国际展望》2011,(5):F0003-F0003
《国际展望》是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关系类学术双月刊。该刊自转刊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和厚爱。为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理念,诠释中国对外政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介绍最新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国际展望》编辑部今特向国内外从事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公开征稿。  相似文献   

15.
《国际展望》2011,(2):F0003-F0003
《国际展望》是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关系类学术双月刊。该刊自转刊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和厚爱。为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理念,诠释中国对外政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介绍最新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国际展望》编辑部今特向国内外从事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公开征稿。  相似文献   

16.
《国际展望》2013,(6):F0003-F0003
《国际展望》是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关系类学术双月刊。该刊自转刊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和厚爱。为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理念,诠释中国对外政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介绍最新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国际展望》编辑部今特向国内外从事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公开征稿。  相似文献   

17.
在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日本学派的文化视角乃一项特色,该学派认为,以"文化"而非"国家"为基础的理论更适合解释东亚国际关系,日本学者平野健一郎的国际文化论堪称个中翘楚。平野是当代日本国际文化研究的先驱,他把对满洲与东亚共同体研究提升到对国际关系的反省。平野首先检讨了文明与文化的差别,提出"文化触变"理论,强调对文化的抵抗,包括对外来文化内涵的抵抗与对外来文化团体的抵抗。平野的理论有助于反思日本学派"世界史立场"在当代日本知识界的意义。"世界史立场"在战时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基础,平野因而通过建构国际文化论,以批判与消解自文明开化以来日本国家概念所充斥的侵略性。  相似文献   

18.
《国际展望》2010,(3):106-106
<正>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际展望》已转刊为国际关系类中英文学术双月刊。转刊后的《国际展望》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刊物宗旨为:阐述和平发展理念,诠释中国对外政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介绍最新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增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研究成为中国工商界、知识界和决策者共同的诉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在中国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那么,什么是区域国别研究?当前,区域国别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现状如何?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有何成就与不足?如何看待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异同?如何优化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进一步促进学科深入发展?围绕这些学术界关心的问题,本刊特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孙志强就上述问题对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任晓教授进行专访。任晓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政治理论、东亚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代表性著述包括《走向世界共生》(2019年)、《中国对外援助: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五种权力》(2015年)、《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论地区研究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追求》(2008年)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七届年会于 2 0 0 4年 1 0月 9日 - 1 1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 ,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就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进行研讨。讨论的主题是 :“9·1 1”事件之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走势。具体讨论的问题是 :①大国关系的变化和调整 ;②中国外交的新格局 ;③地区主义与地区一体化 ;④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中国国际关系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 ,隶属于外交部。现任会长是唐家璇国务委员。会员单位包括国内设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专业的高校 ;国内的主要国际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