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华文化发展进程出现了重大转折。作为中华文化的最新表现形态,党史文化挽救和改变了中华文化的命运,开辟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境界。从中华文化发展史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与党史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既不能用党史文化来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用中华传统文化来否定党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应当把弘扬党史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完整事业统一起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党史文化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2013年5月17日,香港大学郑炜明教授和龚敏教授应邀在云南中华文化学院举行《中华文化在港澳台地区传承状况》专题座谈会。座谈会上,两住教授对港澳台地区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复兴和国学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并与云南中华文化学院教师进行了互动,这对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更好地开展中华文化学院工作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现将郑炜明教授和龚敏教授在云南中华文化学院座谈的部分观点摘编,以供学界同仁品评,希望能让大家对中华文化有新的认识,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言论短信     
云南省永胜县第一中学罗炳聪向本刊投稿说:边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历朝历代戍边将士奉调保卫祖国边疆,同时将中原文化带到边疆,同边疆本土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总和。吉林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们共同构成了锦绣中华灿烂文化的壮美画卷,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每一分子的底色,它积淀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中华文化也是统一战线的文化营养。以中华文化、地域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作用,应是目前统战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燕赵文化与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燕赵文化在时间上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在空间上是中华文化各个区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燕赵文化与中华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6.
当前两岸关系处在走向全面合作的历史机遇期,双方都应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抛开沉重的历史恩怨束缚,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在经贸、文化、政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形成长效互动机制,共促两岸经济社会走向全面繁荣。充分发挥好中华文化强大的整合和支撑作用,为两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内力。当前应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文化互动,即书同文、民同魂、政同仁三项文化融合统一方略,以期牢牢占据中华文化正统的高地,奠定两岸完全统一的人心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非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铸造的.北方各游牧民族同中原、南方各农耕民族在分进、共荣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共同凝聚组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他们创造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铸造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两大主源文化."表里山河"的山西是汇聚两大主体民族和两大主源文化的最主要的"地理通道",融农耕、游牧文化于一体的晋文化是联结两者的最主要的"文化纽带".杀虎口是南北民族交往和民族文化交融的通道口岸.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非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铸造的.北方各游牧民族同中原、南方各农耕民族在分进、共荣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共同凝聚组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他们创造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铸造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两大主源文化."表里山河"的山西是汇聚两大主体民族和两大主源文化的最主要的"地理通道",融农耕、游牧文化于一体的晋文化是联结两者的最主要的"文化纽带".杀虎口是南北民族交往和民族文化交融的通道口岸.  相似文献   

9.
文化主体性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强调文化主体性意识,警惕"文化殖民主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力量整合,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充分发挥文化主体性作用,筑牢中华文化之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的引领作用,建构具有"中国气派"和"世界眼光"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再创中华文化辉煌,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脚点在于富民强国。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基于文化强国视阈,考量新形势下中华文化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寻中华文化复兴策略,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