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四清前段运动中出现了打击面过宽、斗争过火等严重的“左”的错误,1964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利用各地负责人在京参加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时机,召集各中央局的领导干部开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以总结前一段“四清”运动的经验教训, 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在会议进行过程中,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主要矛盾、运动的性质以及做法等问题上发生分歧,毛泽东对刘少奇进行了批评,会议也由此延长至一个月之久。这样,毛泽东与刘少奇由运动之始的配合默契转而走向分歧。  相似文献   

2.
刘少奇与四清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在全国城乡发动了一场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时中央具体指导“四清”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刘少奇,既对它的“左”倾错误的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又在企图抑制“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升级中与毛泽东发生重大分歧,成为以后被打倒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时期,错误和正确的东西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反修防修”的口号下罩上了“左”的面纱。一、刘少奇对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最初认识和“反修防修”的误导  “四清”运动是毛泽东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的产物。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问题,使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调…  相似文献   

3.
从1962年开始,毛泽东与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一线,在对“三面红旗”的认识上,在农村经济发展、意识形态、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上,在社教运动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分歧。这种政见分歧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不难解决的。但毛泽东却把这种分歧视为马列主义与修正主义的分歧,由此导致刘少奇在政治上被打倒。  相似文献   

4.
“四清”运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后,党史国史学界对"四清"运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对"四清"运动的起源、过程、内容、经验教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思想分歧以及历史评价等问题作了学术史的回顾,并就"四清"运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四清”运动.指的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发动的以“反修防修”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4年下半年,在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指示下,大批领导干部下工厂、农村蹲点指导“四清”。20世纪60年代前期结合“四清”所开展的“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运动是当代中国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国内外迄今甚少见到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专门叙述。笔者搜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试对其来龙去脉作一呈现。  相似文献   

6.
从1962年开始,毛泽东与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一线,在对"三面红旗"的认识上,在农村经济发展、意识形态、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上,在社教运动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分歧.这种政见分歧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不难解决的.但毛泽东却把这种分歧视为马列主义与修正主义的分歧,由此导致刘少奇在政治上被打倒.  相似文献   

7.
刘少奇为何被打倒? “文革”开始前夕,刘少奇在探索中国如何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问题的过程中,同毛泽东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分歧。 刘少奇认为,当时农村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矛盾,而是“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毛泽东认为。这是非马克思主叉的。 刘少奇不同意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提法,毛泽东认为这是在槁“独立王国”。 刘少奇主持中央会议通过的“5.16”通知,锋芒直指他自己。 “炮打司令部”虽然未点名,但时人都明白所指是谁。 多少事,人力难挽。事态发展,并非毛泽东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林小波 《党史博览》2003,(12):30-34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一场以"反修防修反复辟"为宗旨的政治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在农村被称为"四清",在城市被称为"五反",后来统称为"四清"运动.运动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一波三折,时而配合默契,时而冲突激烈,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9.
四清运动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公社时期的整风整社运动实际上是“四清”运动的预演 ;在国内 ,因对形势的看法以及如何应对 ,党内高层产生了意见分歧 ,导致了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 ;在国际 ,中苏两国因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苏联对三面红旗的批评 ,使毛泽东认为苏联已经变修 ,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周边形势的紧张 ,使毛泽东加紧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 ;再加上毛泽东个人的因素 ,从而在全国开始了一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宗旨的政治运动 ,即四清运动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刘少奇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亲密的战友。他们长期并肩战斗,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十分器重刘少奇。从1943年春开始刘少奇便是我们党内仅次于毛泽东的第二号人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毛泽东都把刘少奇视为自己的接班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却被彻底打倒,酿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这就使人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毛、刘之间到底有何分歧,这种分歧又是如何出现与演变的  相似文献   

11.
黄象品、熊吕茂在1989年第4期《毛泽东思想论坛》上撰文说,新中国成立的17年中,刘少奇与毛泽东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特别是1962年1月,党的七千人大会以后,在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估价上,刘少奇与毛泽东发生了严重分歧。刘少奇对当时国民经济严峻形势的足够估计,后被毛泽东斥为“黑暗风”,两者之间的裂痕进一步扩大。1963——1965年,党在以主要注意力继续贯彻八字方针,恢复和  相似文献   

12.
涤生 《党史纵横》2004,(12):35-36
60年代初期,毛泽东就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同刘少奇发生了分歧。那时,他就决定,不再让刘少奇当接班人了。1965年,毛泽东认为,刘少奇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中共中央内的总代表。1966年,他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认定,刘少奇在中共中央里面搞了一个资产阶级的司令部。他发动“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搞掉这个“资产阶级司令部”。但是,毛泽东在那个时候,还是把与刘少奇的斗争,看作是党内斗争,尽管毛泽东认为这种斗争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党内的表现,但只要是党内的斗争,就要按照党内矛盾处理,他不想把刘少奇置于…  相似文献   

13.
“四清”运动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党史、国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从运动的源流上看,“四清”运动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和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延续,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和预演;从运动的历史时段上看,“四清”运  相似文献   

14.
“炮打司令部” 19666年8月1日至12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指责自6月上旬派工作组以来的“50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同志”是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扣下去。”这张大字报把矛头直指刘少奇、邓小平,并把他们之间的工作分歧上升为无产阶级司令部与资产阶级司令部之间的分歧。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名次排列,由第二位降到第八位。这以后,刘少奇就正式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前一阶段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和刘少奇对社教运动的看法出现了严重分歧。毛泽东对刘少奇提出的问题并不很热心12月15日下午,刘少奇就各地社教运动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提请会议讨论。刘少奇说:"陶铸同志有一封信给我,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叫“四清”运动,是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提出来的。1963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农村开展以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简称“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同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要求各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试点。按照当时的说法,开展“四清”运动是进行反修防修实践的一个重大措施。福建省闽侯地区先在面上结合整风整社开展社会主义教育,作为试点。  相似文献   

17.
陈云:“有些干部位置摆得不适当,要正位,如刘少奇同志将来的地位要提高。”康生检讨自己在白区工作政策上同刘少奇有分歧,反对刘少奇反错了毛泽东打电报:“少奇返延,须带电台,并带一部分得力武装沿途保卫。”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刘少奇过渡时期理论之异同王玉贵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时期理论的提出,凝聚着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集体智慧。客观地分析毛泽东、刘少奇在过渡时期理论问题上的分歧与一致,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和科学地评价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66年6月4日,刘少奇和邓小平到杭州向毛泽东汇报了“文革”情况,并请他回京主持工作。毛泽东没有同意,他委托刘少奇相机处理运动问题。 刘少奇又急忙飞回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央会议,决定向大、中学派出工作组。但是工作组受到造反派的抵制和围攻。 7月18日,毛泽东突然返回北京。 当晚,刘少奇闻讯后驱车赶往毛泽东的住处。他看到毛泽东住所门前己经停了几辆小轿车,屋里灯火通明。刘少奇请卫士通  相似文献   

20.
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这张大字报不仅为“文化大革命”推波助澜,而且还“联系到一九六二年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于是,刘少奇是毛泽东的最亲密战友和最适宜的接班人的惯有说法被颠覆,他们之间由来已久的分歧,也被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