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义廉耻及其当代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本的伦理纲目。作为“四纲”,承担着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作为“四德”,担当起人性复归、道德修复、风气完善的社会使命。历史证明,国运兴衰、道德有无皆由之,因此,提倡礼义廉耻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党与政府的形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主席的教诲掷地有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纵观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历史演进,通览国家、政党、民族的沉浮兴衰,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家表达、民族表达,彰显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洞察历史的睿智、创造历史的担当。(一)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时期。2017年10月,历史会记下这个金秋。一个拥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独立性是事关国运兴衰的大问题。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可以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活力、精神合力、精神定力和精神动力。民族精神独立性究其根本是群体社会意识的一个特性或状态,立足社会意识的层次结构,可以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对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本内涵进行把握;立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可以阐释出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核心在于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和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立足世界历史中社会意识的特性,可以厘清一个民族共同体精神独立性所面临的内外部挑战。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在内向维度上面临着精神僵化、分化的挑战,在外向维度上面临精神孤化、奴化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时,一方面应当着力增强“四个自信”来肯定自身的发展和前景,在此基础之上更好地以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来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是应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把握这个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上,日本从没有产生过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方面的巨人。因此,日本是双重意义的“资源小国”,不仅自然资源贫乏,而且历史资源也贫乏。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贫乏的压力,促使日本人积极地向外界寻求物质、精神的资源和能源。从历史的顺序看,日本人先学中国,输入中国文明,产生“和魂汉才”之说法;后学欧美,输入欧美文明,产生“和魂洋才”之说法。我理解这两个说法的意思是,在保持本民族固有精神即所谓“和魂”的前提下,努力吸取中国和欧美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加以凝练和明确,强调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重要概括本身就是在坚持理论创新。回顾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阶级意识·科学·意识形态”三者统一的思想理论建设方法论,建构并深化了“坚持人民至上,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两个结合’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意识形态逻辑,出色地完成了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引领事业发展、创造伟大成就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7.
十年一瞬间。 历史迂回曲折,有时漫长的岁月似乎在无谓徒劳地消逝,杂拥充塞着无关紧要的和习以为常的事;但有时瞬间却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民族的存亡。这十年对中国命运的深远影响,是超越时间的。十亿中国人在这十年间不仅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提  相似文献   

8.
丁金涛 《学理论》2013,(9):11-12
自古以来,风险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挑战风险、抵制风险的实践史。不治则乱,不行则衰,不进则退,这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民族在社会历史演变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客观规律。人们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不间断地做出风险决策的过程。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衰过程,能警惕我们增强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兴亡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立理性警醒意识和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1)
我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背景下,文化对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和影响越发凸显。我们要正确把握文化建设"六个一"的核心内容,共同构筑我国的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中国梦,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一个远大目标,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建设美丽中国,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强国之魂、兴国之魂。  相似文献   

11.
董少辉 《理论探讨》2005,1(1):122-124
伴随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强烈的冲击,近代中国变革思想不断演进,由器物层面认知而到制度层面实践再到文化精神层面反思,这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强国先强民,强民先强魂。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1)
忧患意识是一种以国家和民族兴衰为己任的情怀,在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一部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奋勇开拓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起于艰险的客观环境,吸取了历史经验教训的警示,清醒地认识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以及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同时正确应对国际局势的产物。这种忧患意识是其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彰显的政治智慧、理性精神和战略思考的反映和体现。  相似文献   

13.
铁人精神是大庆油田二次创业之魂,更是油田二次创业力量之源。铁人不仅是油田的骄傲,更是一个民族的英雄。铁人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缩影,在油田二次创业的实践中,只有弘扬铁人精神,才能构建油田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众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中华传统文化绵延博广、海纳百川。根植于这一民族基础和文化土壤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中华各民族历史演进历程中,许多有不同血缘联系的人们,通过地缘、政治、语言、文化、经济、信仰等多方面的联系,在互相交往、互相吸引、不断融合、不断认同中逐渐形成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华民族精神既源远流长,又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人类的生存和文化的发展又都是在一定空间进行的,必然存在着地域性和地域差异。因而,产生于这一差异基础之上的地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蕴含着重大而深远的时代意义。文化是民族的灵 魂,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精神动力、精神支柱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兴亡,也影响人的某个阶段或终生。应当看到西方意识形态、观念和宗教的影响力,邪教异说的极大破坏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暂时走入低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精神支柱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应当坚定不移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奋  相似文献   

18.
现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的社会轮廊正在形成,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并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需要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这些工作的基础都在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的功能、作用及地位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因此,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要强调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时期,从党和国家大局的高度来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明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既宏伟,同时任务又十分艰巨,而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的智羹和中坚,素质的高低势必事关民族的兴衰与存亡。对于干部素质的高低这样一个事关民族兴衰的大问题,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历来是重视的。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郑重地指出:“严重的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20.
王虎学  万资姿 《求知》2013,(3):11-14
毋庸讳言,任何国家、社会和民族的长久稳定与和谐发展都离不开作为其内在精神和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价值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主导功能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兴国之魂",犹如名山之"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