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当今世界佛教界最有影响的赵朴初居士和星云法师的新佛教观进行了比较。赵朴老认为,佛教的本质是文化。星云法师则提出佛教即生活的理念。赵朴老认为佛教是正信,不是迷信。星云法师也反对迷信,但他讲究因缘果报。赵朴老和星云法师都提倡人间佛教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二者的新佛教观都是对传统佛教观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当今世界佛教界最有影响的赵朴初居士和星云法师的新佛教观进行了比较.赵朴老认为,佛教的本质是文化.星云法师则提出佛教即生活的理念.赵朴老认为佛教是正信,不是迷信.星云法师也反对迷信,但他讲究因缘果报.赵朴老和星云法师都提倡人间佛教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二者的新佛教观都是对传统佛教观的革新.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这一世纪佛教将肩负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佛教界大都在思考,湖北省佛教代表人士认为,中国佛教有今天的昌隆,赵朴老高举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旗帜,力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功不可没。本文试从“人间佛教”的文化底蕴看佛教在21世纪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赵朴初先生被尊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和平使者",他运用自己独特的佛教和平理念,在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民间外交实践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赵朴初的佛教和平理念既源于他早年的人生经历,又基于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平和的心境、宽广的胸怀、菩萨的心肠和真诚的态度四个方面。赵朴初运用佛教和平理念指导中国佛教界与港澳台佛教界以及与日韩、南亚及东南亚佛教界交往的实践,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十年代末期 ,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理念 ,至今 ,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认同。而且佛教已呈现鲜明的社会化、世俗化、现代化趋向。其实 ,人间佛教理念恰恰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表征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6.
由太虚法师首倡的人间佛教思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界智慧的结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弘扬,业已成为当代佛教思潮的主流思想。而在当代台湾弘扬与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人物中,宏印法师因其突出贡献而广受各界关注。本文旨在对宏印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7.
佛教自创立始便与“慈善”结下不解之缘.佛教在山西兴起于东汉,发展于北魏,鼎盛于隋唐,绵延于宋元明清,以五台山为中心,逐渐成为全国佛教传播的重点区域之一.佛教的传人,唤起了人们的信仰,推动了古代山西佛教慈善的发展.这一时期,山西佛教界人士发扬“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旱时祈雨,灾时布施,难时禳福,积极参与开展各种慈善活动,对古代山西社会及民生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因果法则、博爱观念、布施及反求诸己分别构成了佛教利他主义思想的精神诉求、情感诉求、行为诉求和人际诉求。佛教利他主义思想含纳了绝对的平等观、虚无的正义观、朴素的处世观以及至善的生命观等观点,对此应予科学的解读,为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广东佛教目前已进入稳定、正常的发展时期,宗教活动渐趋正常,自养能力大大增强,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软件”建设,佛学教育正兴起热潮。广东佛教发展呈现两方面的特点:大力倡导“人间佛教”,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与海外佛教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东佛教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后辈僧才的任务仍未完全解决;佛学教育亟待规范化、系统化;寺庵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封建迷信活动仍未完全禁止,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广东宗教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人间佛教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但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集大成者赵朴初先生在扬弃康、梁等人的“应用佛教”、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间佛教思想。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与完善,不仅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而且在思想上为佛教的现代转换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和佛教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共通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原则,尤其在战争观上都有着和平主义的价值追求。在共通的和平理念原则下,对基督教和佛教的战争根源观,和平实现方式以及正义战争思想等方面做一个比较探析,对于我们理解基督教和佛教的和平观,促进文明对话,维护世界和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的200年间,佛教在西方的形象,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佛教徒已从最初的异教徒,转而成为犹太-基督教传统的对话者;西方学者原先常把印度佛教、巴利佛教看成"纯粹佛教",而把汉藏佛教当作印度佛教的附庸,甚至是堕落的表现形式,现在,这种"退化史观"得到了彻底的清算;佛教在19世纪被普遍当作一种"虚无主义",但到20世纪下半叶,竟成了疗治西方社会现代性危机的思想资源。所有这些变化,正在催生欧美国家的"新佛教":注重禅修、强调参与、倡导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13.
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宗教界亦责无旁贷。宗教作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形式,在促进社会和谐、加强道德规范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佛教,在强调自净其意,塑造和谐心灵的同时,还强调对他人的关顾。深入挖掘和弘扬佛教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资源,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历史赋予统战工作者和我国佛教界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4.
佛教素食观依据佛教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实践不杀生戒,对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保护、减少环境污染、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恶化的根源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已成为学术界活跃的领域之一。探讨佛教成定观,有助于科学研究者排除各种十扰,为科学研究提供内存精神动力,戒定实践是科学研究时产生灵感的好方法,佛教戒定观对科学的协调发展有很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发展 ,中国佛教界本着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佛教精神 ,高举爱国旗帜 ,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抗日救国斗争。这一历史现象是千百年来中国佛教文化演化的结果 ,也是大乘佛教积极入世 ,注重利益社会人群之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凸显 ;爱国思想是佛教徒奋起抗战的内在动力 ;日本佛教界的大部分教派追随军国主义 ,助纣为虐 ,则是促使中国佛教界奋起抗战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佛教在中国汉地的发展和传播,中国汉传佛教戏剧逐渐地产生和发展起来。中国汉传佛教戏剧,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其劝化世道人心,改恶修善,崇德兴仁的特征十分显著。同时,丰富多彩的中国汉传佛教戏剧,对佛教的传播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死亡观往往影响价值观和人生观,佛教以生死解脱为人生的最高归宿,融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为一体,其理论体系是关于生死超越的哲学,在具体实践中采取个人的自内证的领悟.  相似文献   

19.
苏南佛教界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的原因有:佛教界参与养老服务有良好的基础;宗教工作部门、佛教界协同自律、佛教信众现实需求的推动作用。苏南佛教界参与养老服务的特点是:做到了安身、安心、安生"三安";佛教界开办的安养院社会认可度较高。苏南佛教界开办的安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建设发展基础"软"与政策法规要求"硬"之间的矛盾;机构发展规模"小"与养老需求市场"大"之间的矛盾;服务对象定位"窄"与养老服务要求"宽"之间的矛盾;养老护理要求"高"与护理服务水平"低"之间的矛盾;建设发展愿望"强"和政策扶持力度"弱"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办好佛教安养院应该做到:加强教育引导;出台扶持政策;强化各项建设;建立规范机制;转变狭隘观念;积极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佛教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是外来宗教中国化最成功的代表,其中国化经验对于其他宗教在当代中国的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河北省佛教历史悠久,发轫于河北的临济宗和赵州禅等佛教思想是历史上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后,河北佛教界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积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取得了中国化的新成绩。本课题通过对河北省125个佛教活动场所进行问卷调查,梳理河北佛教中国化的现状及经验,以期为新形势下党和政府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