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刑法规定的侵犯著作权罪有四种行为方式,其中第一种“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第三种“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都规定了“未经许可”。要准确认定侵犯著作权罪,就必然要清楚什么是著作权t的许可,什么情况下属于“未经许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名誉权纠纷案件成为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名誉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膨胀"。确定适当案由,使名誉权纠纷名副其实;准确认定是否侵权,使名誉权保护恰到好处;把握媒体正常舆论监督与侵犯名誉权行为的界限;判处适当的责任承担方式;规范判决精神损害赔偿,将促使民事审判中名誉权完美"瘦身"。  相似文献   

3.
新闻立法:名誉权与舆论监督权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纠纷此起彼伏,我国在制定新闻法时应充分考虑名誉权与舆论监督权冲突的现实.名誉权方面的法律规定比较完备而具体;舆论监督权方面的立法则是含糊其辞,这一状况必须在新闻立法中得到解决.名誉权主要归属于民法中的"私权",舆论监督权主要归属于行政法上的"公权",新闻立法如何平衡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正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一、新闻出版侵权的特点及认定新闻侵权案件有如下特点:1.侵权主体的特殊。作为新闻出版侵权人的主体是新闻出版单位或作者。其中作者的身份虽然呈现多样性,可以是工人、农民、学生等,但作为新闻出版侵权人主体,都具有且必须表现为作者这一共性。2.侵权客体的特殊。新闻出版侵权案中受侵害的是公民、法人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包括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姓名权等。而公民的生命、健康等权利则不可能成为此类侵权案中的客体。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犯,死者的名誉权应受法律保护。针对死者名誉的司法救济程序是否只能由死者的近亲属提起诉讼这一问题,本文就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今天,人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通过网络实施的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种状况已经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当今对人权高度重视的现代社会里,名誉权作为公民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如何保护网络环境下的个人名誉权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英国和欧陆的司法实践在处理言论自由与官员名誉权冲突的解决机制上存在着公共言论自由的保护程度、承担责任标准、适用对象、举证责任以及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差异和特色。透过案例的背后,造成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诸多并且十分复杂,包括历史和经验的形成、宪政理念和文本的适用、法院的角色和能动作用、减少政府保护主义的推动、宪法学说的影响等方面。在言论自由与官员名誉权的问题上,这些都对我国实现宪法理念的转变和坚持现实主义的宪政保护路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但通过网络侵犯名誉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网络名誉侵权手段简便易行,影响范围广,侵权后果严重。网络名誉侵权责任需要从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主观过错、因果关系几方面加以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名誉权应该承担责任,如果网络用户利用互联网侵犯名誉权,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删除、屏蔽等义务。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兴的网络行为模式,"人肉搜索"在受到广大网民追捧的同时,也遭到了各界的批评和指责。本文将从"人肉搜索"的概念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说对"隐私权""名誉权"的一般理解,分析、界定"人肉搜索"可能侵犯的隐私权,名誉权,并提出相关的法律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案件 ,是目前司法实践中发生比较多、影响比较大、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案件 ,也是司法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公权和私权冲突与协调的视角论述了何为新闻自由、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正当的舆论监督同名誉权的界限以及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 ,以有利于正确处理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该类案件 ,科学认定名誉侵权 ,既防止某些人以法律赋予其新闻自由权为借口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 ,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 ,又要防止有些人动辄以名誉侵权为由提起诉讼 ,从而限制新闻自由。通过合理的界定 ,达到既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又保证公民享有新闻自由权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侵犯人格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形的侵权,比如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对于这一方面不管是法律的规定还是法律的研究都比较多。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侵权,如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等。而在这一方面,一者法律的规定不够完善,二者实践中认识也不尽...  相似文献   

12.
对隐私权的尊重及其所保护的各种具体隐私利益的认定,越来越呈现出逐步扩大、日渐精细的特点,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在隐私权保护的理念与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在侵犯隐私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当事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名誉受损的情形,属于同一侵害行为,引起多个损害后果的问题,而非独立的侵权行为。只有在披露隐私事实时,同时发表侮辱、诽谤性言论,导致当事人名誉损害的情形,才有必要在承认侵害隐私权的同时也承认侵害名誉权。  相似文献   

13.
现代各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十分重视 ,但在我国的立法中并没有将其以独立的人格权予以规定 ,司法实践中只能将其归入名誉权中给予救济 ,这样使隐私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隐私权有其本身的特点、内容 ,对其侵犯由一定的要素构成。所以在我国立法中应以严格的法律形式给予规定 ,惟有此 ,才能使我国的法制建设进一步迈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一、第三者行为是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 认定第三者行为构成侵权需解决如下问题:(1)第三者行为侵犯了受害人何种权利,或者说造成了何种损害。因法理上有“非侵害既存法律体系所明认之权利,不构成侵权行为”的说法,对第三者侵权行为的认定一直存在障碍。有关第三者所侵犯受害配偶之权利,现有谓名誉权、  相似文献   

15.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我国法律缺乏对隐私权的直接规定,只将其纳入名誉权范畴,导致法律无法有效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立法经验,针对我国当前隐私权保护的不足,提出隐私权应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身权利,并对隐私权定义、范围及其与名誉权、知情权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通过宪法和民法进行合法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一、案例 2000年2月 11日的《南方周末》报道了一则新闻并加以述评(摘自(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月10日,心为文),题目为:《凭什么认定王洪侵权》。大致内容如下:国内涉案标的最大的一起“网上言论侵犯名誉权案‘’近日宣布一审判决。消费者王洪和同为被告的两家新闻媒体,被北京海淀区法院判决侵权成立,需赔偿原告恒升集团合计约100万元人民币,其中王洪个人赔偿50万元,创下国内名誉权侵权案个人赔偿之最。王洪即使倾家荡产也拿不出这么一大笔赔偿金,而起因却是他的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 1997年,王洪花了万…  相似文献   

17.
新闻权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人物基于特殊身份,其名誉权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与一般公民的名誉权具有显著的不同。新闻权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性质上应当属于公益性权利与私权利的冲突。在司法救济中理应对新闻权予以特别保护。  相似文献   

18.
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行为不仅有悖于师德,也为法律所不容。教师侵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侵犯;对学生的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对学生财产权的侵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其原因在于法制不完善、教师法律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教师侵权危害极大,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并从完善法律、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法律普及工作等方面入手,进行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9.
我国侦查程序中律师辩护的存在有利于实现控辩平等对抗,弥补犯罪嫌疑人自我辩护的不足和更加有效地监督、制约侦查机关。但是目前.律师作为辩护人介入侦查程序的情形比较少.侦查程序中相关权利得不到保障,程序性辩护比较薄弱。究其原因在于.辩护律师的角色定位不合理.我国侦查程序过于封闭且行政色彩比较浓厚,过于追求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注重对人权的保障.缺乏有效的对侵犯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权利的救济手段。为此,需要对辩护律师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对我国的侦查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并构建程序性制裁机制以保障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相关权利.  相似文献   

20.
名誉权具有人格权的基本属性,即它具有法定性;人身专有性;与财产的关联性。名誉权人有其特有的几个特征,即它的主体是特定的公民或法人。名誉权的客体仅是名誉,是公民或法人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获得的社会评价。名誉权的内容是民事主体对其名誉的保有、维护和利益支配。了解和掌握名誉权的法律特征,才能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懂得如何更好、更准确地适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