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召艳 《法制博览》2014,(2):116-117
计算机软件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产业。半个世纪以来,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从最开始的版权保护,到今天少数国家给予的专利保护,期间对给予计算机软件何种保护的纷争从未停止。由于版权保护存在它固有的缺陷,各国致力于寻找其他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形式。美国率先提出了要给予计算机软件专利法的保护,日本,欧盟也紧跟其后,而我国在计算机软件保护方面却显得有些迟钝。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知识产权法的不完善;二是不确定专利保护将带给计算机软件什么样的前景。近年来,我国也把一些具有技术性的软件给予了专利保护,然而还是没有完全摆脱计算机软件版权法的保护。因此,本文就计算机软件的自身特点,深刻探讨计算机软的可专利性。  相似文献   

2.
何乃萍 《法制博览》2024,(10):160-162
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出现致使专利制度的适用迎来新的挑战。目前,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对现行专利“三性”审查标准及专利权属制度造成很大冲击。本文旨在论证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获得专利保护的正当性以及可专利性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专利权利归属,使专利制度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更趋完善,以期推动专利制度稳定与创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目前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都有很大的提升,正逐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专利权发展态势较好。但我国专利诉讼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专利侵权诉讼中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本文结合国外立法,提出构建专家型人民陪审员以期完善我国专利制度。  相似文献   

4.
张红梅  王鑫 《法制博览》2023,(22):49-51
近年来我国不断调整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然而面临着专利实施运用能力不足,大量专利并没有产业化推广应用的局面。因此,我国在《专利法》的第四次修改中引入了开放许可制度,以期解决供需双方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推动专利向生产力的转化。由于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在《专利法》中并未作详细规定,希望能够在后期出台细则以及审查指南中予以具体规定。同时,本文就开放许可制度在应用中的价值体现以及具体适用中可完善之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响应创新主体对于知识产权快保护的需求,加速专利复审无效的审理是我国加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促进创新创造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以提高专利复审无效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障专利权利人的权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分析了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专利复审无效快速审理制度,并探讨了这些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从实施了专利制度以来,采取了很多激励专利研发的措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专利质量问题频出,让我国不得不重新从立法角度上思考专利问题。本文基于我国的专利质量危机,提出了在立法上如何有效缓解专利质量问题的方法,从而为立法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专利等同侵权的判定是专利制度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同原则是等同侵权中重要的判定原则。各国对于专利侵权判定中的等同原则都较为重视,并由此产生了多种判定方法和标准。美国、德国以及日本各自独特的判断标准代表着专利侵权判定中等同原则的典型判断标准。本文从等同原则的制度背景出发,通过对国内外等同原则的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等同原则的分析,对等同原则的判断标准进行学理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某文“专利流氓”案是我国首例对专利主张实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刑法》介入专利“维权”诉讼,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通过研究“专利流氓”的实质以及行为模式发现,客观现实、刑法的任务以及利益平衡,为《刑法》介入“专利流氓”的规制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专利流氓”在全世界泛滥并且在我国存在滋生的土壤,《刑法》对“专利流氓”的规制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刑法》规制“专利流氓”发挥了刑法相较于民商法、行政法的后置性,充分考虑主客观统一原则。同时“专利流氓”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其威胁了专利交易市场中企业的专利研发和经营实施,因此采用《刑法》规制“专利流氓”具有正当性。专利制度的存在是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平衡的结果,“专利流氓”损害了专利使用者的利益,利用《刑法》规制有利于实现利益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9.
失效专利虽然失去了专利法保护,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侵权风险,本文从分析失效专利成因入手,深入分析了导致失效专利利用风险的因素,从而提出风险规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推进,我国每年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实践中发生的侵权案件也逐年显著增加,而且侵权行为人的侵权手段越来越隐蔽,侵权方式也越来越多样进而导致侵权判定变得越来越复杂。尽管我国在专利保护方面的立法已经初有成效,但对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例如多主体实施方法与专利侵权行为的判定、专利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及共同侵权的关系、外观设计专利的侵权行为的判定原则和方法。本文主要梳理我国当前专利侵权判定原则的适用理论和司法中的应用情况并指出待解决的问题,以便在专利侵权行为判定过程中作出最为稳妥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使得专利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