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效力待定合同的含义及我国现行法律之规定着手,根据《合同法》中效力待定合同制度的现状,逐一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十八条(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规定了合同履行地确认规则.其中的"争议标的"不是依据原告的诉讼请求来确定,而是以合同订立时当事人各自的义务来确定.本文通过探讨一则关于布偶猫收购、繁殖、售卖的合作事宜的《合作协议》的案例,在该案例中法院认为,案涉《合作协议》中对...  相似文献   

3.
刘建 《法制博览》2022,(7):48-50
法律解释需要通过一定的解释方法对法律规范文本的含义进行挖掘.因此,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对法律适用的准确度至关重要.可以说,目的解释作为一种法律解释方法,在疑难案件的裁判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在最高法指导案例70号中,法官正是运用目的解释的方法,通过对立法目的、法益保护和社会危害性的明晰和论证,来认定被告构成犯罪.但是,...  相似文献   

4.
冯作霖 《法制博览》2015,(8):258+257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35条规定了合同卖方交付货物的要求,其中第2款对当事人的协议空白事项提供补充,以保护买方的权益。第2款试图提供一种"客观"标准来弥补双方当事人主观约定的不足,但仍存在解释空间,比如"通常使用目的"在实践中就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对各种观点进行了总结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根本违约制度是源于英美法系的一项合同法律制度,后为大陆法系国家所承继,并为重要的国际公约所采纳,已成为现代合同法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各国对根本违约的认定标准却并不相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平衡了两大法系的规定,对根本违约采主客观相结合的判断标准,被国际贸易合同广泛参考,其条款本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又限制了其适用。我国《合同法》中也采纳了根本违约制度的实质内容,为我国合同解除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法定解除事由。但其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应借鉴《公约》对其加以修改或解释。  相似文献   

6.
从民商法的学科体系角度出发,区分公司内部决策程序的法定限制和约定限制,借鉴国外经验综合考虑,克服目前主要解释学说的不足,总结归纳出不同情形下公司越权担保的合同效力及责任承担方式,针对对外越权担保合同无效情形下仍要求担保人承担较高赔偿责任的方式,建议对《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正,以在债权人、担保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中,更好地保护公司合理利益。  相似文献   

7.
第三人履行是指由合同相对人之外的第三人向合同关系中的债权人履行合同义务,债务承担则是指债权人、债务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将债务人的债务转移给第三人承担。二者在理论上的分野是清晰的,但是实践中第三人履行与债务承担却极易混淆,并造成司法裁判的困惑,还可能影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本文分析和整理了我国30余个相关司法案例,挑选出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判决,总结出了我国司法实务中区分第三人履行和债务承担的考量因素,并就此提出了目前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包括判决结果不统一、说理依据不充分、判决措辞模糊等等。为此,本文进一步对第三人履行与债务承担的区分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一些区分二者的建议:1.第三人与债务人之间是否存在协议;2.债权人是否明示或漠视同意;3.从合同订立目的、文本分析、履行情况、第三人是否有抗辩权、违约责任来判断第三人是否成为合同当事人;4.当合同无法被合理解释时可以推定为第三人履行。  相似文献   

8.
察格镇 《法制博览》2015,(7):119-120
根本违约制度规定了解除合同所适用的条件,从英国法发展而来并得到不断的构建与解释。本文通过根本违约制度的发展历程从不同立法角度介绍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并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根本违约制度做详细论证,阐明其适用标准。  相似文献   

9.
尽管"治理"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然而,它至少包括三种主要含义。"治理"的第一种含义指各种在国家体系之外的非主权国家主体的国际合作。这个意义上的"治理"概念源于有关全球化的文献,它强调主权国家的治理权责正在向非正式的横向合作和欧盟这样的超国家主体让渡。"治理"的第二种含义是将治理等同于公共管理,即有效地履行国家政策。这种解释的出现是由于人们意识到全球贫困的根源在于腐败和国家能力孱弱。"治理"的第三种含义是通过社会网络和其他非等级制的机制来规范社会行为。第一种和第三种"治理"的含义淡化了传统的国家权威,它们更多地支持新兴的、跨国的或市民社会的行动者。这些潮流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政府运作的透明程度和问责机制等问题的担忧。  相似文献   

10.
情势变更原则是在诚实信用原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损益平衡原则,旨在促进契约公正与交易公平。在中国,自2009年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之后,面对中央及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于平衡合同双方当事人利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