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西方社会治理赤字严重近年来,很多西方国家出现社会紊乱甚至失序现象,如债务危机、暴恐频发、难民危机、选举出现"黑天鹅"事件、民粹主义高涨、右翼极端主义暗流涌动、种族歧视引发社会抗议和骚乱等。西方社会乱象丛生、治理赤字严重,表明资本主义正在出现系统性危机,并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究其原因,对抗式制度体系是导致西方之乱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2.
《探索》2015,(3)
用西方的治理理论来套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种误读。中国共产党自从执政以来,就经常使用"治理"一词,并不断拓展其使用范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使用的"国家治理",不是从西方借过来的全新概念,而是从其60多年治国理政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中生长出来的结果。不应过分解读"国家治理"这一概念的新意,更不能用西方的治理理论来简单裁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关键不是"国家治理",而是"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人谈到社会治理时"言必称希腊",推崇西方社会治理模式。虽然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有其优长之处,但如果照抄照搬、简单套用,结果必然是"南橘北枳"、水土不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大多强调"理性人"基础上的社会自我治理,主张弱化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4.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常听到一些地方的领导说:我们打造了某某品牌,该品牌被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然而,据笔者所知,一些地方所"打造"的品牌,"创作"成分过重,实效并不怎么样,推广的价值也不大。其实,真正管用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是靠扎扎实实干出来的,不是"打造"出来的,更不是"创作"出来的。比如,浙江的"枫桥经验",就是经过多年踏踏实实干出来,成为一个在全国推广的社会治理真品牌。  相似文献   

5.
房宁 《理论导报》2015,(2):57-58
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重点是守住"底线",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打击惩处违反法律、触犯社会秩序和超越社会道德底线的社会行为,只要"不犯法",政府就不管百姓事。西方与我国都奉行和强调依法治国,但西方国家更注重法制的实施,注重对于法律和制度的实际落实。与我国社会治理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治理中特别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倾向采用经济处罚规范社会行为,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面对当前生态危机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社会思潮.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现有的"父权"二元制科学思维模式导致了自然和女性受到压迫.如何摆脱这种压迫,构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是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所诉求的.  相似文献   

7.
如所共知,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以科学管理为标志的企业制度。而科学管理主要是通过公司治理结构表现出来的。由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经理层这样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其四个显著的特点展示在人们面前:一是人事权与财产权统一。不是人事权决定财产权,而是财产权决定人事权;二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不是谁有财产谁经营,而是谁有能力谁经营;三是决策、经营、监督“三权分立”;四是股东会对董事会、董事会对经理层“两层委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职责分明。由此使企业内生出一个相当合理的运作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让所有者放心,经营者专心,生产者用心。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回顾了西方治理理论"科层治理—市场治理—网络治理"的演变以及"元治理"理论对它的批判,分析了中国社会"行政社会"的治理现状及与"元治理"理论的契合。接着介绍了厦门市海沧区X街道对于三种治理方式的调整、协同:科层治理方面,从区级政府开始,逐级简政放权,实现行政与自治分离;市场治理方面,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公益创投等形式,引入市场力量促进本土社会组织发展;网络治理方面,通过"以奖代补"的政策,激发民众主动参与,形成微自治。最后,在"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视角下,文章提出政府应该发挥治理中的"中轴"作用,通过调动市场资源,为社会"赋权增能",最终实现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社区满意度第三方测评作为一种技术性的治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社区满意度可以从社区意识、社区沟通、社区参考和社区归属感等几方面体现出来;而测评组织、内容、方式、操作、数据分析及结果构成了满意度第三方测评的操作模式。近年第三方测评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需采取手段促进其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公共利益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私人利益中抽象出来能够满足政治共同体中全体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经由公共程序并以政府为主导所实现的"共同善"。在现代语境下,作为一种"共同善"的公共利益需要通过治理来达成。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进一步引发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动。在"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结构中,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治理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从而推进以公共利益为旨归的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11.
有序的国度     
《廉政瞭望》2011,(4):42-43
日本地震如世界末日般震撼人心,但令人更为震撼的,是灾难笼罩下的人。灾难面前,日本国民所表现出来的冷静和有序,令世界各地的人们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态是在特定时期和环境内一个国家、民族、社会集团所普遍流行的社会意识的低级形式或普通形式。它是一种由组成社会的人们在心理上通过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幻想、愿望等日常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常态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新常态在给社会领域带来矛盾问题的同时,也为社会治理优化提供了新契机。在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作为新常态重要内容的加速城镇化、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科技创新驱动均有可能成为催生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在新常态下,社会矛盾依旧以民生问题为根源,但同时表现出风险驱动性加大、信任资本缺失、多因素复合等阶段性特征。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所蕴含的"自反与协商"思想可为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的化解提供借鉴:在政治上,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基础加强民生建设,再造多元主体责任共担的协商政治;在文化上,重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风险文化,以社会认同构筑社会矛盾防控的思想屏障。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中国社会治理经历了借鉴西方、探索本土、超越西方三个阶段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话语。"共建共治共享"是一种可持续的治理方式,体现了权、责、利的动态平衡。"共建共治共享"的行动体系有五个步骤:通过"硬性规定+弹性引导+利益引导"促进治理共同体发现,通过"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参与路径"促进治理共同体参与,通过"合作空间+合作平台+合作规则"促进治理共同体合作,通过"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政策"促进治理共同体创新,通过"利益表达+利益补偿+利益共容"促进治理共同体共享。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治理的协同表现为同构和耦合关系。两者在"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层面能实现同构。两者的耦合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主导主体至上性的确认和文化治理多元主体的平等交互关系在工作中各有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属性和文化治理对事属性的统合实现了文明进步的完整性;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思想性、政治性和文化治理偏重艺术性、服务性是相互补充的。在同构和耦合的基础上,两者可以在价值引领、文化安全、社会建设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6.
尹胜 《党的文献》2016,(6):59-65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是在毛泽东致力于反思和消化人民公社化运动曲折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并探索从制度上调整和完善农村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背景下制定的。这一文件体现了毛泽东关于农村治理的基本思想,包括:"组织起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开展多种经营和革新乡村社会;属地合作式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队企业,尝试避免西方曾经历过的工农、城乡发展面临的困局,等等。这些思想及其实践对于当今农村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和媒体总是喜欢给中国贴上各种标签,"锐实力"就是新近抛出的一个。这是某些带有偏见的西方学者和媒体对中国正常的国际交流合作进行歪曲炒作而炮制的新名词,他们利用这个概念对中国近年来为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所做的各种努力横加指责。从"锐实力"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看出,冷战思维在西方精英阶层仍然根深蒂固,有必要予以解析和回应。近年来,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识之士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人民社会"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对"人民"和"社会"分别都早已熟悉,但对把它们合起来形成的"人民社会"概念却是陌生的。"人民社会"的概念基本上是这次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创新出的产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治理新常态的形成。"人民社会"就是一个"人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超越和优越"公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走向整体"人类社会"的概念。其中,"人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社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体。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就是"人民","聚集"是否就是"社会"。而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尽快、尽准和尽善地把"人们"变为"人民",把"聚集"变为"社会"。  相似文献   

19.
郭风英 《求实》2016,(2):90-96
缘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差异,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基于此理论视角,中国学者在分析社会治理问题时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思路,预设了不同的操作路径。主张重塑"国家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主体性互构论",强调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国家在行动、市场在行动、社会在行动",推动"国家、市场、社会"之间合作共治、互构互强,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相呼应,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倾向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人们的社会意识总要反映社会存在。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处于空白状态,总是要被一定的思想所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就必然去占领。一段时期以来,高校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搞“西化”、“分化”的前沿阵地,大学生一直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当今大学生中出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倾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