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公仪休嗜鱼拒鱼说开去文水千多年前,鲁穆公的宰相公仪休是一个嗜鱼如命的人。他担任宰相以后,鲁国各地有许多人争着给公仪休送鱼。可是,公仪休正眼不看,并令家中管事之人,一条鱼也不准接受。他对弟弟说:“你以为这帮人是喜欢我、爱护我吗?不是。他们喜欢的是宰相...  相似文献   

2.
从公仪休“嗜鱼不受鱼”说起刘向东《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仪休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相国后,很多人送鱼给他,他都婉言谢绝了。他的学生劝他说:「先生,你这么喜欢吃鱼,别人把鱼送上门来,为何又不要呢?」他回答说:如果经常收别人送的鱼,就会背上...  相似文献   

3.
据《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公仪休在鲁国为相,奉法循理,清正廉洁,从不收礼受贿。有个人打听到公仪休喜欢吃鱼,心想,送别的礼物不收,大概是  相似文献   

4.
[原文]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录自《史记·循吏列传》)[译文]有个来访的客人送上几条鱼给鲁国的丞相.但丞相不肯收下.客人问:“听说相爷您是特爱好吃鱼的,现在我送鱼给您,您却为何不肯收下呢?”丞相答道:“正因为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不能接受.我现在是丞相,有经济能力买鱼吃;可一旦因为接受了别人赠送的鱼而被免职,那又有谁还会送鱼给我呢?因此我不能收你的鱼.”  相似文献   

5.
廉政小故事     
正公仪休不受鱼公仪休是战国初期鲁国宰相,他坚持奉职循理,以德治国,始终不变,使朝廷大小官员自守清正,既不与百姓争利,也不妄取小惠。公仪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宰相爱吃鱼,自然就有人主动给他送鱼。一天,有一送鱼者带着一筐上等新鲜鱼,给公仪休送来。但他坚辞不受。送鱼者大为不解地问:"听说宰相喜欢吃鱼,特意给您送来,不知为什么您又不收呢?"公仪休笑了笑,对送鱼者说:"正是因为我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人馈送的鱼。道理很简单,我身为  相似文献   

6.
吃鱼的哲学     
据史载,两千多年前,鲁国大臣公仪休是个嗜鱼如命的人,他被提任宰相后,有许多人争着给他送鱼。他命令管事人员一律不准接受,他弟弟不解,问他:“哥最喜欢吃鱼,现在为何一条也不接受?”公仪休很严肃地对弟弟说:“正因为我爱鱼,所以才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并接着说:“你以为这帮人是喜欢我,爱护我吗?不是,他们喜欢的是宰相手中的权,希望这个权能偏袒他们,压制别人,为他们办事,吃了人家的鱼,必须要给送鱼的人办事,执法必然有不公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长日久哪能瞒得住人?宰相的官位就会被撤掉。到那时,不管多想…  相似文献   

7.
正鲁国宰相公仪休在治国理政、肃清吏治方面颇有卓识,但让他名扬青史的却是他嗜鱼而不收鱼的典故。"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直白、老实的回答,却给人颇多启迪。正如君子爱财,但取之有道;好逑淑女,但要发乎情,止乎礼。党员干部要古为今鉴,学习古人的自律功夫和朴素思想,在从政之路上正道直行。慎行克己,算清"廉洁账"。公  相似文献   

8.
《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  相似文献   

9.
近读史书,两则故事耐人寻味。一则是明朝朱元璋每逢启用一批官员总要上堂“告诫课”,现在的话即任前谈话,大意是: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水过日子,就像是守住“井底之泉”,井虽不满,却能每天汲水,长久不断,若是四处搜刮民财,闹得民怨沸腾,一旦东窗事发,你将失去所有的一切,还要受牢狱之苦。另一则是战国时代鲁穆公手下的丞相公孙仪,喜欢吃鱼,刚当丞相时,送鱼的人纷纷上门,却被一一回绝。他说:  相似文献   

10.
史载:“公仪子(即公仪休)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己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前汉书》卷五六)。身为相国夫人,还在家中织布种菜,公仪休“下班”回家见此,“愠”“怒”于色,去其织,拔其葵,以致于休其妻,闹...  相似文献   

11.
闲暇之时,偶翻书籍,一则《公孙仪不受鱼》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春秋时,鲁国宰相公孙仪嗜好吃鱼。鲁国官员争先恐后地买鱼送给他,公孙仪均不接受。他的弟弟迷惑不解,问他;“你那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是为什么呢?”公孙仪答道:“我一旦接受别人送的鱼,必然要按照人家的意愿去办事,就将违法乱纪。犯了法,就会被罢免宰相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个崇尚清官的国家,自古就有“妻贤夫祸少”之说。其贤,除指贤淑之外,便指的是廉洁。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不少母教子廉、妻阻夫贪的佳话。陶母责子东晋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吏,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拿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40年,勤慎吏职,始终如一。李母量廪教子唐代监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  相似文献   

13.
战胜诱惑     
史载: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画堪称一绝,索求者甚众。但他秉性刚直,疾恶如仇,从不屑于为品劣之人作画。某盐商欲得他字画显众,屡以重金相求均不得,当他得知郑板桥有喜吃狗肉之嗜好时,便巧扮一店铺主人,设店路旁。遇板桥路过,即以美味狗肉相邀。板桥闻香驻足,食毕欣然为店主人泼墨一幅,事后方知上当,追悔莫及。时下有那么一些人,也像古代的那位盐商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味去奉承他人,投其所好。你喜欢吃甜的,他放糖;你喜欢吃酸的,他倒醋;你喜欢跳舞,他找美女相陪……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受其诱惑,做出不该做的事情。历史是一面镜子。郑板桥…  相似文献   

14.
崇俭可养德     
“崇俭禁奢”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为官之道,也是治家之策。我国道教的祖师老子认为,“俭“是人生“三宝”之一,俭以养德,崇俭可以“重积德”,也是“治人”的根本大道。我国著名的儒家代表孔子也是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他要求为官必备“恭俭”之德。宋朝宰相司马光还提出“有德者皆俭来”的论点,认为:“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相似文献   

15.
正"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蓄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紧接前文所引《秦誓》之后,是曾子的几句议论。首先针对"不能保我子  相似文献   

16.
@@贿赂,在古代又叫苞苴,本意是包装鱼肉等用的草袋。可见,较早的贿赂无非是送鱼肉。春秋时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他非常喜欢吃鱼。在他任职期间,许多人买了鱼给他送礼,可是公孙仪从来不收。公孙仪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礼,就要按人家的意愿办事,就难免要犯法,一个正直的人不该这样做。试想,如果我犯了法,就成了罪人,还能吃到鱼吗?现在爱吃鱼自己去买,不是一直可以吃到鱼吗?”@@@@公孙仪的话,道理再简单不过,可惜后人在面对“鱼肉”时乱了方寸,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读书爱序     
书,大凡有序。它是打开书的内在世界的金钥匙,是游其主游其艺的导游者。我读书,先爱读其序。《知堂谈吃》是一本谈“吃文化”的书,钟叔河先生为其写序云:“吃是人生第一事,比写文章重要得多……文人也是人,他的第一件事必也是吃,不过他未必善于吃,更未必善于谈吃。《招魂》和《七发》都谈了吃,但一是为了骗死人,一是为了骗活人,谈吃而意实不在吃。束皙《饼赋》、陆羽《茶经》,算是专门谈吃的书,却又太像今之食品介绍或烹调专书,文学性稍嫌不够。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兴趣的,例如苏东坡这首诗:‘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  相似文献   

18.
艾迪 《党课》2006,(2):80-81
小时候住在乡下,那时候物质供应匮乏,不要说鸡鸭鱼内了,就是精米白面也不是能够经常吃到的东西。记得到镇上的粮店去买粮的时候,每个人每个月三十斤左右的定量,其中大米只有几斤,剩下的,都是其他粮食,而红薯是最主要的。每次当我们吃米饭的时候,母亲总是在吃红薯.我不明白,还以为母亲喜欢红薯的味道,因为母亲经常对我们说,红薯又香又甜,好吃,而且营养丰富,所以她喜欢吃。因此我每次吃饭的时候经常时母亲说,这些红薯都是您的.您一个人吃吧。直到后来我才慢慢地懂得:原来,母亲也许爱吃红薯,但她那么多年拿红薯当饭吃,却并不是因为除红薯外不能吃其他的东西,也不是爱吃红薯到了每餐必啖的地步,那是因为什么呢?很简单,是因为爱,她爱孩子,她爱家人。  相似文献   

19.
猫鼠之战     
记得有这样一则笑话:猫来到老鼠洞门口说,“你知道我在等你吗?”老鼠在洞内说:“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虽是笑话,但却也说出了猫没有忘记自己的天职:捉鼠。可近日看到一漫画:一只猫忽然发现一只衔着鱼的老鼠,即扬爪逐之。鼠见猫穷追不舍,便扔下鱼逃之。是继续追鼠还是停下吃鱼?猫的选择是:叼走了鱼,放走了鼠。一向恪尽职守的猫为何一反常态“渎”了“职”呢?原因无非三个方面:一是主人失职,没有教育好、管好猫,没有让猫去练就在新时期捉鼠的  相似文献   

20.
守持俭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智者莫不戒奢尚俭,守持俭德。节俭是人们德行的基础。俭以养德,玩物丧志。《左传》上有名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宋代司马光对此解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此识颇有见地,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事实证明,俭朴勤奋乃修身之必需,立业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