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得势与失势     
正宋朝宰相吕蒙正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常常晚上睡在寒冷的窑洞里,白天到寺庙里吃施舍的斋饭。很多人都瞧不起他,甚至不愿意和他说话。后来,吕蒙正中了状元,当上了升州通判。自接到喜报,吕蒙正的家便门庭若市。府里的、县里的、乡里的、村里的,纷纷带着重礼前来祝贺。吕蒙正百感交集,乘客人们喝酒吃饭的时候,在书房里写了一副对联,然后笑着对大家说:"晚生草就一联,呈请诸位一阅。"上联为:"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下联为:"今科侥幸,吃穿有指  相似文献   

2.
清官轶事     
清官轶事李雨河吕蒙正拒收宝镜吕蒙正当上北宋的宰相之后,讨好巴结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朝廷有一官员携带着一个精致的雕漆圆盒前来拜访,说盒里装着可以映照二百里远的一面铜镜,是价值连城的传家之宝,特来敬献。说着就要打开镜盒请吕蒙正观赏。吕蒙正断然拒绝说:『我...  相似文献   

3.
古人的幽默拒贿宋朝的吕蒙正,在担任户部尚书期间,属下有一官吏得知他有喜欢照镜的癖好。于是把家里收藏的一面珍贵稀有的古镜,送到吕蒙正府上。进献时殷勤地解说,这面古镜能如何将二百里以内的事物照得一清二楚。然而清正廉洁的吕蒙正却巧言拒贿道:“我的一张脸不及...  相似文献   

4.
气度与高度     
北宋时期的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状元宰相。他有敢于顶撞皇上的胆量,也有唯才是举的气量。皇帝虽然生气,但还是舍不得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因为吕蒙正为官做人公正无私,更在于他心境豁达,气度非凡。吕蒙正有个同窗学友叫温仲舒,他俩幼年交情不错,又同一年考中了进士。温仲舒当官时出了案子,  相似文献   

5.
正吕蒙正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他不仅才能出众,更可贵的是为人正直,深得宋太宗赏识,出任丞相,执掌朝政。一天,宋太宗兴致勃勃地到京城郊区打猎,命吕蒙正为随从其打猎的骑士选送一些良马。吕蒙正接到宋太宗的圣旨后,命令下属送去的却都是羸弱的瘦马。宋太宗见此情形,大为震怒,责问道:"朕让你送良马以供打猎之用,你为什么只送一些瘦马?"  相似文献   

6.
气度与高度     
蔡建军 《党课》2013,(12):95-97
北宋的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宰相,第一个状元宰相。他有敢于顶撞皇上的胆量,也有唯才是举的气量。皇帝虽然生气,但还是舍不得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因为吕蒙正为官做人公正无私,也在于心境豁达,气度非凡。  相似文献   

7.
北宋贤相吕蒙正曾在《破窑赋》中描述自己:以前我在洛阳,白天到寺庙里吃斋饭,晚上住在寒冷的窑洞里,大家都说我卑贱,其实是我没有机遇啊。现在我入朝为官,官职做到最高层,地位达到三公,只在皇帝一人之下,所有的人说我尊贵,其实我还是我,不是我真有多大本领了,只不过是时运和位置不同罢了。吕蒙正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将"位置"等同于"价值",费尽心机追求"位置"的升级,"位置"的高低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8.
《资治通鉴》里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孙权劝学"篇,讲的是孙权力劝吕蒙学习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深思和启迪。吕蒙是东吴的一员名将,他作战英勇,屡立战功,被提升为横野中郎  相似文献   

9.
宋初吕蒙正曾三度入相,是历史上著名的良吏。读《宋史·吕蒙正传》,颇可使人发些联想。一年灯节之夜,皇上设宴,蒙正作陪。面对良辰美景,皇上十分得意,对蒙正说:“五代时,天灾人祸,难得太平,现在天下经我治理,达到这般繁盛,可见理乱在人。”蒙正避席对道:“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一席话,说得这位夸口的皇上“变色不言”,老大不悦。皇上的意思,原是要蒙正奉承一番,导演一个颂圣德、呼万岁的热闹场面。殊料蒙正不识相,竟报忧不报喜,给了个当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但因其学识浅薄,人称“吴下阿蒙”。一次晋见孙权时,孙权问他最近读些什么书,吕蒙说,杂事缠身,无暇读书。孙权说,你的事情难道比我还多吗?我每日还手不释卷。一句话说得吕蒙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从此挤出时间发奋读书。过了一个时期,鲁肃因事与吕蒙交谈,吕蒙旁征博引,珠玑迭出,鲁肃大为震惊,问过缘由,不由叹道:“子明(吕蒙字)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三国纷争,军旅事繁,没有时间读书,这条理由确实堂而皇之。就像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抱怨:“早上一睁眼就连轴转到夜里十二点,学…  相似文献   

11.
我的朋友保罗从他的哥哥那里收到了一辆汽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前夜,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街上的一个小孩正围着他闪闪发光的新车团团转,称羡不已:“这是你的汽车吗,先生?”他问。  相似文献   

12.
<正>李军是农七师一三○团一名职工,几年前他在奎屯市买了一套楼房,从那以后,他和妻子夏天到团场务农,秋收后住进城里越冬。去年冬天他正在发愁怎么回连队参加职工素质培训的时候,连队政工员给他送来了一套学习资料,告诉他可以在奎屯自学,然后回团场参加最后的笔试。李军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相似文献   

13.
<正>见到第一师高级中学历史教师邵筱洲的时候,是在他的办公室里,他身材健壮,浓密黑发服帖在头上,黑边眼镜后面是一双细长的眼睛,流露出坚毅神情。送走了2016届的高三毕业生,邵筱洲又从高一年级接了一批新生。邵筱洲送上大学的儿子刚回来不久,他的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微笑。邵筱洲的儿子在邵筱洲自己带的班,今  相似文献   

14.
<正>当笔者走进二师二十九团十连瘫痪在床的刘巧寿的家中时,他的老伴孙云香正在给他喂饭、擦嘴。孙云香说:"他清醒的时候,我就跟他聊聊天;糊涂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在那絮絮叨叨,我怕他寂寞。"说到这,老人流下了辛酸的泪水。刘巧寿是十连的一名退休工人,今年78岁,他的老伴孙云香今年也已  相似文献   

15.
<正>他从大别山深处走出来,17岁参加革命,多次身负重伤,短短4年间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红军时期,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苏家埠、七里坪战斗,枣阳、新集突围,三千里转战川陕、万源保卫战,两过雪山,三过草地,铸就了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高贵品质;抗战时期,当民族需要的时候,他不计个人名利,号召家乡热血男儿参加新四军,并历任六合县县总队长、津浦路东江  相似文献   

16.
袁浩 《奋斗》2010,(1):60-60
《三国志·吕蒙传》中引《江表传》记叙了东吴孙权劝吕蒙读书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吕蒙认为自己是个武将,又不去专搞什么经学去作博士,便推说:“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便举自己、汉光武帝、曹孟德读书的事例劝导吕蒙,中间还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学必得之”。  相似文献   

17.
长寿:得益于是共产党员 孙毅的身体好在全军是出了名的.当年他八九十岁的时候,每天还走十几里甚至二十里路;出去办事,专车不坐坐公共汽车,还给老、幼、病、残、孕让座,带动了他常乘坐的那路车良好的风气.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历史上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叫道元。道元曾经给学僧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将军去打猎,有一天在山里遇到暴雨,找不到回去的路,他急于找到一条出路,在黑暗的山谷里到处冲突,最后不慎掉下了悬崖。将军在天亮的时候才被前来的士兵找到,那个时候将军已经奄奄一息。而事实上暴雨并没有下太久,天也快亮了,将军完全不必急于下山,只需要在原地附近的山洞里稍微避雨,待天亮的时候再下山就安全了。但是将军性情急躁,着急回到山下的军营,  相似文献   

19.
正茅台首席酿造师严刚正式退休了,但他依然放不下挚爱一生的茅台酒:"在茅台需要的时候,定将尽我所能,做好工艺指导和传帮带,永远珍惜公司给我的一切荣誉,永远挚爱茅台。"为了一个信仰,他走上战场,经历枪林弹雨的洗礼,舍生忘死为家国;秉承一颗匠心,他扎根茅台,用心酿好每一杯酒,终成一代酿酒大师。从战友口中的"小茅台"到茅台公认的酿造大师,严刚的人生充满传奇。而无论怎么书写,"茅台"两字,都是他生命里最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正>一提到"会长"这个词,很多人想到的是坐在办公室里西装革履的形象。但在一师一团十三连有这么一位会长,他的办公室不是在楼宇之间,而是在田间地头,在一个个的温室蔬菜大棚里。这就是一团蔬菜协会会长李碧政。依靠科技注重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李碧政从四川渠县老家投奔在新疆兵团一师一团参加工作的亲戚,并在此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来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他会和温室蔬菜大棚这个领域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