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新迎 《新视野》2021,(3):101-107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段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标,在唤醒城市记忆复苏、引领城市形态构建与彰显城市风格特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璀璨文化与绿色生态相互融合,使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创造不可限量的地标价值。应以传承城市文脉复兴人文精神为源动力,以复原生态形成蓝绿交织格局为手段,促进发展经济新模式业态及动力结构,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协同发展的社会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孙杰 《前线》2019,(10)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已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高质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路,主要表现为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协同联动;聚焦靶向施策,精准分类实施;发挥示范引领,突显区域特色等方面。它不仅使北京承担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龙头"之责,促进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建设,同时也为大运河沿线城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赵雅丽 《前线》2020,(2):94-96
老北京人常说“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形象地说明了北京城与大运河密不可分的关系。大运河北京段以白浮泉、玉泉山诸泉为水源,注入瓮山泊,经南长河,引入积水潭,经玉河、通惠河,最终流入北运河河道,像一条巨龙蜿蜒在京城大地,繁衍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和因水而兴、因漕而盛的民俗文化。历史上的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北京市民生活的经济补给线,还是影响北京城市气质的文化交流线,对两岸百姓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在大运河上还流传着许多传说和故事,随着静静流淌的河水,绵延了几百年。  相似文献   

4.
正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规划建设、保护发展,对北京实现中央确定的城市战略定位,特别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有着全面、系统并且是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它们与老城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既蕴含着北京文化的历史源流,又可以发展出北京文化的未来景象,理应从一个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其内在生命机理。在此基础上,应从三大文化带核心影响力的比较分析中,揭示其差异性、互补性,发现其对某些特定资源要素的优先需求。通过对三大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4,(9)
<正>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历程集中反映了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进程,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具有鲜明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的区域文化。古代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是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北方草原多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出发,探讨北方地区城市形成、发展与文明进程的关系,才能正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浙江定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通常显示着这个城市既往文化创造的极致.定海古城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处理好定海城市发展与建筑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开发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名城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自元大都营建始,郭守敬开辟了此后延续七百多年的首都供水和排水途径。同时,他对河湖水系的规划整治也成为奠定城市文脉基本格局的空前壮举。水是灵动的音乐、生命的源泉,河湖水系犹如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周身血脉,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伴随着人地关系变迁而积淀起来的地域文化,集中展现为以河流、湖泊为地理象征的历史文脉。古都北京城址的定位和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相似文献   

8.
陈应勇 《当代贵州》2011,(32):30-30
地理标志制度是打造区域品牌、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用好地理标志制度,对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武侯区历史文脉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恰逢良机。当前,进一步快速有效地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和消费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需在"转型升级、整合资源、跨界融合、提升品质"上下功夫,高度彰显区域文化聚集效益,深挖"三国文化"、"商贸文化"等文化底蕴,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延续,融合历史人文经典和现代时尚元素,打造一批重点文创产业园区和文创特色街区,把文化元素、文化韵味、文化氛围融入城市发展,积极打造以文化引领发展方向的人文魅力区。  相似文献   

10.
傅华 《前线》2016,(8):62-64
正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的城市建设时指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文脉是一个城市通过其风俗、风貌、风格所传达的文化特质、文化传统。反映的是城市建设者、管理者特别是一代代市民共有的生活态度、价值趣味和审美追求。准确把握文脉的内涵、研究传承方式,对于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中心地区,不仅城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座落在那里,而且它还常常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神经中枢,是整座城市人口最为稠密的繁华之地,比如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丁区、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北京的天安门和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和外滩等等。在贵阳市,这样的中心地区恐怕是非老城区的大十字和喷水池莫属了。中心区的形成对城市发展而言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它可以成为城市特色的聚焦点;成为城市文化和精神的象征。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成了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占…  相似文献   

12.
孙冬虎 《前线》2017,(5):101-103
<正>构建以首都为中心、控御海内的水陆交通系统,既是实现国家政治意志、弥补地理区位劣势的先决条件,又是定都之后继续巩固城市政治地位的强大推动力。北京的城市变迁尤其是近千年来从北方军事重镇走向全国首都的历程表明,交通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古代交通环境决定着北京原始聚落与早期城邑的选址,上升为国都之后的北京又因为自身独一无二的政治优势,获得了国家力量保障之下的经济、军事支撑。  相似文献   

13.
陈名杰 《前线》2016,(11):73-75
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讲话强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北京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保护利用。挖掘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价值,制定实施北部长城文化带、东部运河文化  相似文献   

14.
王铭  刘爽 《新视野》2021,(3):108-112
被纳入到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张家湾在元明清时期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码头之一,是南来北往货物集散之地和南来漕粮入京的转运之地,是通惠河和北运河重要历史见证。除了漕运文化,作为进京水陆门户的张家湾运河古镇还有游猎文化、使节文化、书院文化和红学文化等丰富的凸显“京门”特点的文化类型。根据张家湾文化遗产资源及其承载的文化底蕴,提出“运河京门古镇”的独特定位,并建议围绕“一脉、一河、一城、一村”进行当代塑造。  相似文献   

15.
正民国建立之后,北京从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国都,转型为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城市,世俗化社会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明清以来,北京的"国都"色彩持续凸显,政治因素统领一切。作为国家政治中枢,整个城市以紫禁城为中心,为皇权政治服务是其最为重要的职能,城市功能单一。民国建立之后,北京从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国都,转型为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城市,皇权领域收缩,公共领域拓展,地方行政体系更新,市域范围扩展,市政建设提速,社会结构经历新的分  相似文献   

16.
《前线》2014,(11)
<正>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使得大运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也深受漕运影响,由此而产生的运河文化,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巩固在隋唐之前,北京及华北地区开凿的运河,如曹操、隋炀帝等人开凿的平虏渠、泉州渠、永济渠等,都  相似文献   

17.
何岩巍 《前线》2024,(4):85-87
<正>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至隋代基本完成,元代将其裁弯取直连接大都和杭州,形成如今京杭大运河的基本格局。元明清三代,这条运河途经今北京、天津两直辖市,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横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水系,全长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航运里程最长的古代运河,担负着漕粮北运王朝都城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早在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8.
京杭大运河在拱墅境内绵延12公里,拱墅的发展与运河的历史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运河以她的生生不息,浇灌出两岸丰沃的经济文化,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拱墅人。大运河已成为拱墅集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资源于一体的得天独厚的城市综合品牌。  相似文献   

19.
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而且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差距也很大.主要是受到两个“瓶颈“的制约,一个是资金“瓶颈“,一个是体制“瓶颈“.……  相似文献   

20.
梅克保 《求是》2005,(18):29-30
城市的文明水平,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协调发展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已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长沙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精心规划建设蓝图,延续与发展历史文脉,打造良好生态环境,着力提高人的素质,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一、延续发展历史文脉,彰显城市个性没有文化的城市是缺乏灵性的。渗透于当代城市建筑和生活中的历史文化就是这座城市的精神与灵魂。长沙是一个有3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有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西周,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湖湘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中心,文化灿烂,名贤荟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