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军利  袁虹 《西部社会》2002,(12):21-22
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城市尽快发展,是经营城市的根本目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政府的公共选择问题,即,城市政府将有限的公共收入用于哪些方面,可以为企业市民提供最需要、最充分的公共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能力。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效率的第一层含义,即如何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经营城市中公共产品性质及供给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景云祥 《前沿》2003,(2):23-26
城市的兴起和演进促成了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在城市的聚集 ,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经营城市的思想应运而生了。经营城市的关键是要做好公共产品的供给。当代 ,人们对公共产品性质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们打破了公共产品供给只能由政府提供的观念 ,引入民间力量于公共产品供给中 ,使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带来了城市管理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蔡小慎  庞丹 《前沿》2007,(11):100-103
服务型政府是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理念,Pierre城市治理模式中的管理模式、社团模式强调追求公共利益、服务于公民、重视公民权,为我们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新的视角。依此,通过对国内外公共治理环境的比较,以及对Pierre城市公共治理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启示:重新树立政府理念、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培育非政府组织并提出建立市场导向、多元参与的有限政府的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治理内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治理需要将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等团结起来,整合各自的资源形成社区内部的合力,以有效的解决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是居民获得公共产品的重要场所,在这个层次上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多少、质量优劣与社区居民的利益直接相关.可供选择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有政府直接供给模式、政府间接供给模式、集体合作供给模式、市场供给模式和其他供给模式等.  相似文献   

5.
景云祥 《前沿》2006,(4):209-216
城市治理中经营城市理念的引进,在实现城市管理理念根本转变的同时,也将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协调的问题迫切地提了出来。城市治理中为防止种种偏向,必须以正确把握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之间的关系。城市经营中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之间既存在冲突,又具有某种贯通。城市经营中,必须在正确认识这种关系的基础上以政府再造中对政府公共性的强调促进市场精神与公共精神的协调。而政府再造又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再造为关键、以公民参与为推动、以依法办事为保证。  相似文献   

6.
乡城迁移人员的城市适应,实质上就是其由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是否具备或者是在城市中发展了新的关系和生存技能是其中的关键。城市政府、城市社会在乡城迁移人员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应负有调动城市公共教育资源、帮助乡城迁移人员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社会的责任,以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乡城迁移人员的公共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乐军 《人民论坛》2010,(5):168-169
新生代农民工日趋强烈的市民化愿景,促使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出现对象泛化、需要两极化和市场化走俏等新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住房及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物品方面得不到充分保障。当前,急需创新城市公共物品管理模式,优化政府投资,加大公共物品供给力度,充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合理的商业化可以带动城市的振兴,过度的商业化会挤占市民的公益性公共活动空间,进而防碍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由于公益性公共活动空间的范围划分不清,关注程度不够,商业化对其侵袭程度不断加深。为了防止和消除政府决策与政府干预中可能出现的失灵现象,公共选择理论将适用于破解商业化侵袭症结。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构建城市和谐社区的必要条件。根据蒂布特模型,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消费者偏好得到充分显示。笔者认为,在城市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消费者的选择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过程。要使消费者的偏好得到很好显示,就必须确保社区居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最后,本文对于如何加强城市社区居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得城市社区公共产品能够有效供给,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亮  林坚 《人民论坛》2021,(8):54-57
未来城市发展面临诸多健康风险与挑战。城市的高密度集聚特征虽然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但也为传染性疾病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催化剂。通过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优化资源分配,国土空间规划在应对和解决城市未来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挑战上拥有巨大潜力。在物质空间安排方面,城市规划可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绿地及开敞空间系统、慢行交通优先的完整街道系统以及完整社区这四个维度更好地提升公共健康;在城市管理方面,城市政府应重视气候变化、科技进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健康的潜在威胁,以及城市弱势人群的健康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下政府职能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公共危机作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危机,直接受制于政府职能的价值选择.面对公共危机政府职能的价值选择表现为价值理念选择与价值行为选择两个层面.伴随政府改革的浪潮,探索公共危机下政府职能的价值选择,对于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永彪 《群众》2010,(10):61-62
<正>人们由陌生到熟知的城市突发公共危机,具有"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危机诱因多,治理难度大,破坏力强,国际影响大。目前,如何科学应对城市突发公共危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从我国看,亟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高科学应对城市突发公共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决策处理能力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本文描述了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与现状,针对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应急联动的概念,并对以应急警务为基础的城市应急联动与指挥系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欧美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经历了由古典到近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性演变.尽管每次演变都是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理念与方法却很不相同.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诞生,是欧美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的第一次升华.后现代主义的突显人性化、关注多样性与多元化、重现宜居性社区为价值取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思想,取代现代主义城市公共空间思想,是欧美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的一次全面升华.  相似文献   

15.
周英 《长江论坛》2016,(5):41-46
城市公共外交是以城市为主体所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其目的是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从而为其他政策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作为中部的重要中心城市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必须发挥区域优势,无论是配合国家总体的公共外交战略还是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武汉都有必要重视和开展公共外交。武汉在实施其国际化战略和实现"大城崛起"的过程中开展了公共外交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武汉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李纳  刘斯荣 《前沿》2012,(16):112-113
一个有城市特色的公共环境建设必然有其地域性的闪光点——色彩文化.本文通过分析构建适应城市地域性与公共环境色彩构建的重要性、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现状,讨论地域性与城市公共环境色彩的共同建设方法,促使城市公共环境建设者科学的运用色彩文化来美化城市.  相似文献   

17.
赵勇 《前沿》2008,(10):45-49
公共选择理论探讨了政府效率的分类,认为对政府效率的衡量有X一效率、配置效率和动态效率等多个维度;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有政府行为的内部性、政府的天然扩张性、政府行为缺乏竞争机制、政府机构缺乏激励机制、政府行为缺乏监督和约束等;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了提高政府效率的途径主要有宪政、制度建设以及市场化。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效率理论给分析和化解当前经济转轨时期我国政府效率不高的难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视角,对提高我国政府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芦红莉 《人民论坛》2012,(26):210-211,256
文章将对立统一、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践和发展等哲学观念应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去,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点入手,认为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普遍联系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要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  相似文献   

19.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首先论述了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然后对新公共管理运用于中国城市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思路。论文指出 ,可在城市管理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城市管理的主体和城市管理的手段三个方面贯穿新公共管理的理念 ,并进而提出了新公共管理应用于中国城市管理的三大条件。  相似文献   

20.
安志放 《前沿》2011,(6):111-113
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公共危机呈现出高发态势,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迫切需要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应对方法,来提高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效能。需从"以预防为主"和"常态化管理"的公共危机管理思想基础出发,分析我国城市公共危机预防与常态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基于预防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城市抗击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