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雇员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雇员制近年来在中国的实践是值得我们予以特别关注的人事行政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我国的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围绕政府雇员制的内涵与特点、肇因及正负效应、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度的比较、政府雇员制的实践模式及面临的现实难题、政府雇员制的发展趋向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和阐发将有助于这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雇员制与美国联邦机构临时雇员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吉林省率先推出政府雇员制后,全国很多大城市都相继出台了关于政府雇员的一些规章制度。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联邦机构试行临时政府雇员制,与我国目前实行的政府雇员制度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美国联邦机构临时雇员制度的成功经验与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政府雇员制度建设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不少学者对在我国试行的人事行政制度即政府雇员制的含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但是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度作为两种不同的用人制度 ,其区别和联系仍然没有被深刻揭示出来。本文界定了政府雇员制的基本内涵 ,阐释了我国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度的差异 ,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中东部一些地方政府相继采用政府雇员制来引入政府专业性人才.这种政府用人机制的创新推动了我国政府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文章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府雇员制实施的理论和现实背景入手,剖析当前西部地区政府雇员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人事管理体制,雇员制无论在雇员的进口、出口、在岗等环节均有异于经典公务员制度。雇员制在我国的出现是与我国行政环境的变化和政府自身的改革分不开的。毫无疑问,这样一种人事制度对我国几十年的传统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提出较大挑战。因此有必要在分析我国政府雇员制的实施现状、背景基础上,寻找出建设政府人事管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探索中的中国政府雇员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公务员制度可以吸纳政府雇员制中的合理因素 ,与其把政府雇员制当作政府内部另一种用人机制 ,还不如把政府雇员制合法化引入中国公务员制度体制之内。这也是近 2 0年来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7.
所谓政府雇员制度,大体上是指政府为提高行政效率而以契约形式招聘、管理专门人才的公共人事制度。它的目的是降低行政成本、吸引高素质人才、避免人员沉淀与固化、规范工勤人员管理等等,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它所采取的办法主要是以劳动合同为手段,调整、规范政府与雇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经推行政府雇员制度。本文认为,采用合同雇用的方法,与国际社会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是一致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符合现代官僚制度的功绩制、契约制精神。但本文也认为,政府对高层人才的需求,可考虑在现有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框架下试行国家公务员聘任制,探索多种形式的聘任办法,依照“优质优价”的市场原则(或其他形式),灵活且广泛地聘用各行业精英(不局限于专业技术术人员)为政府服务。对低端的工勤人员,《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已经把他们排除在国家公务员之外了,严格执行劳动法的规定即可,没有必要另建雇员制度。  相似文献   

8.
"高薪"政府雇员制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雇员制的推行,反映了我国政府提高管理水平,增进行政效率的需要。但这一制度由于高薪特征,在推行中遭遇重重困难。理性权衡高薪雇佣的必要性,准确定位政府雇员的薪酬水平,制定和完善与薪酬相关的制度措施,则是使政府雇员制走出困境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政府雇员制产生的动因:一是建立“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需要;二是满足政府职能动态发展的需要;三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雇员制有三种模式:即吉林模式、珠海模式和深圳模式。这三种模式对中国公务员制度产生了冲击:首先,它突破公务员的永业制与稳定性,增强了政府雇佣关系的弹性;其次,改变公务员管理的“规则控制”,实现了工作考评的“结果取向”;再次,它改变了公务员的“通才性质”,实现了“技术精英”管理。若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监管和行政体制改革配套而行,“政府雇员制”可能呈现“双刃剑”效应,积极作用与负面效应同时并存。因此,在推行“政府雇员制”时应着力解决:制度创新与制度连续性问题;政府职位“公共性”与雇员“自利性”结合的问题;政府与雇员双方与权利规范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政府雇员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新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府雇员制是国外公务员制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制度针对政府工作的灵活性、临时性的特点而设。中国在政府管理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改革改革中应当及时借鉴西方政府雇员制,这对政府活动减少成本、提高公务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发挥政府雇员制的“鲶鱼效应”,目前在实践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鲶鱼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带来的竞争效应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明确法律定位,政府雇员与公务员身处不同体系、缺乏相应行政职权和职业保障,相关制度制定过程中缺乏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因此,发挥政府雇员制的“鲶鱼效应”,应从相关法律法规层面明确政府雇员的定位,完善政府雇员录用体系与考核机制,维护政府雇员的权益,打通公务员岗位和政府雇员岗位的通道,提高相关制度制定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府雇员制的模式及其对策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雇员制是我国的新鲜事物。我国吉林、珠海两种模式的实践 ,体现出政府雇员制的积极效应。它作为我国一种用人制度的有益补充 ,深化了我国人事制度改革 ,引入了竞争机制 ,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冲淡官本位意识。但实际过程中也体现出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对此作出近期和长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融合型"的行政模式孕育出了品位分类制、政府雇员制、考任制等现代公务员制度元素,其为西方文官制度借鉴的同时,又作为文官制的一部分影响着中国当今公务员制度的变革。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革,既非纯粹的制度移植,也非纯粹的传统回归,其带有独特的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随着西方进入"后官僚制"时代,中国在推进聘任制与现有制度融合的同时也应重新重视传统文官制的精髓,当下中国所欠缺的正是文官制所强调的专业、绩效、理性与规则。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日本及其东京都政府公务员的理解,把东京大都市政府公务员定位于,对其“入口”制度以及管理制度进行一些分析,从中获得一些对我国大都市地方政府公务员建设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吉林、江苏、湖北、珠海纷纷尝试一种新的用人举措——政府雇员制。招聘的政府雇员年薪均在十到几十万元之间,不占用行政编制,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利,只是按契约化管理。这打破了建国以  相似文献   

16.
1974年英国通过了《健康和安全工作法案》(HSW)。对于英国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法案,它奠定了英国安全生产治理机构的基本思路;它试图建构一个规范性更少、更具开放性的安全制度;在与利益相关者开放、协商的过程中来制定政策,雇主和雇员可以在自我规制中成为合作者。当前英国政府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基于HSW而建构起来的。政府主体可分为决策主体和执行主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政府雇员制的当然主体———政府雇员进行角色定位与透视,得出其具有“公共人”和“经济人”双重角色,并由此具有“公利性”与“自利性”的双重内涵这一结论。在现行体制下存在着角色失衡的极大可能,对其失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详细分析了导致失衡的自利性的特征,最后提出若干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的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美国联邦制的实践需要对地方政府间关系进行协调,而协调实践中市场机制与科层制都无法解决全部问题,因此组织间网络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机制应运而生;当代美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制度建设,包括多元化的治理机制、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相对规范的地方政府,这对当代中国类似问题的有效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41个,实行养老保险的有131个.实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国家和地区有119个,占90.9%.其中,法国、新加坡、印度、伊拉克、儿内亚、马来西亚等61个国家保险金由雇员和雇主双方负担;比利时、丹麦、德国、意大利、瑞士、罗马尼亚、加拿大、英国、希腊、荷兰、墨西哥等56个国家养老保险金由雇员、雇主与政府三方负担;完全由雇员自己负担养老金的只有苏  相似文献   

20.
郭印  王敏洁 《理论参考》2009,(12):54-56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一)英国 1.实施气候变化税(CCL)制度。气候变化税(能源使用税)制度是英国气候变化总体战略的核心部分。气候变化税于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针对不同的能源品种其税率也不同。政府将气候变化税的收入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返还给企业:一是调低所有被征收气候变化税的企业为雇员交纳的国民保险金;二是通过“强化投资补贴”项目鼓励企业投资节能和环保的技术或设备;三是成立碳基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