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夏代之前.“礼”就已经存在。随着宗法制度的产生,到了周代,周公对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祭祀礼仪及传统习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改造,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仪制度,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周代是孔子最向往的时代。他称赞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其中"文"指的就是周代礼乐。孔子认为周代的礼仪制度参考了夏、商二朝,最丰富也最完备。孔子毕生都以重建周代的礼乐制度为己任,而这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的创始人,就是周公。周公制礼作乐,并非是凭空创造,也并非仅仅制作了祭祀典礼及典礼所用乐歌,而是通过礼乐制度规范了社会秩序,奠定了周代的制度基础。那么,周公是什么样的人?他制礼作乐的背后有何故事呢?  相似文献   

3.
礼起源于祀神,后来扩展为吉、凶、军、宾、嘉礼仪制度,演变为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习俗、文学、艺术、经济、军事等在内的文化体系。礼制产生于中华民族的发轫期,囊括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到周公发展成一整套以宗法制为主的礼制体系。周礼以道德为核心,以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为基本原则,以礼制为基础,德治、礼治为本,刑罚为末,相互配合。影响所及,历代王朝都重视重建礼制,通过礼治治国理政,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礼治社会。今天礼治在重塑道德风尚,重建伦理秩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仍然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礼起源于祀神,后来扩展为吉、凶、军、宾、嘉礼仪制度,演变为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习俗、文学、艺术、经济、军事等在内的文化体系。礼制产生于中华民族的发轫期,囊括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到周公发展成一整套以宗法制为主的礼制体系。周礼以道德为核心,以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为基本原则,以礼制为基础,德治、礼治为本,刑罚为末,相互配合。影响所及,历代王朝都重视重建礼制,通过礼治治国理政,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礼治社会。今天礼治在重塑道德风尚,重建伦理秩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仍然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权利设计是一种分配社会资源的制度安排,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这种安排。法律以权利为本位设计权利机制,传统礼制以义务为本位设计权利机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比较法律与传统礼制两种权利制度的安排,我们有可能得出一种新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我们把法律社会中强调天赋人权和个人自由的权利分配机制称为空间性分配机制,而在礼制社会中则是一种与空间固化的社会秩序相适应相互补的时间性权利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对正义观念作了多重限定.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是由公开的正义观念调节的社会.罗尔斯的正义政府也关注评价制度,正义感的普遍形成是评价制度完善以及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标准,是秩序社会的道德支撑.按照正义原则形成的行动的欲望即正义感的形成以及如何普遍获得的问题对于罗尔斯所论证的“组织良好的社会”的构想和当今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护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概念 ,要求我们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两个行为规范体系 ,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即道德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依法治国是道德建设的保障 ,二者都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 ,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 ,总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8.
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仪道德规范。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素质的标志,在国际交往中则体现为国格。中国人自古崇尚“以礼治国”,素以“礼仪之邦”的盛誉而著称于世。《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仪,上升而为礼制,下沉则是礼俗,与道德更是互为表里,具有维系、调节和教化功能。中国传统礼仪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诸如尊道贵律、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修睦、精忠报国、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等,无疑是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9.
罗晓林 《世纪桥》2011,(1):27-28
儒家学者对西周礼仪研究、整理,形成传世的《周礼》、《礼记》、《仪礼》。从“三礼”中探究西周礼仪教育成功的因素,其礼仪教育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设置合理,对后世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0.
刘林 《实事求是》2009,(4):56-57
法律援助制度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扶贫济弱的“阳光工程”。法律援助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波 《实事求是》2008,(4):55-57
人的社会法权是以社会生活为根据、以社会劳动为基础,并与社会劳动相对等、与社会秩序相依存的客观实在。维护法权的伦理顺序是创造和谐社会生活的重要步骤。在人类现实生活中,没有“天赋人权”,没有“神赋人权”,没有“绝对人权”。人权只能以社会生活为根据,以社会劳动为基础,以社会秩序为依存。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分期──兼述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追求文化传统现代化的过程高令印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文化,主要是指尧、舜、禹(传说时代)至夏、商、西周时代所形成的,由西周的周公进行了综合和总结。一是他把原始的天命论解释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打破...  相似文献   

13.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标准,是人民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武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论述法的内容很好地诠释了法的目标,即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解释了法律是治国重要的武器,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才能真正贯彻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的各种权益。全会中一再强调恪守立法为民思想,加强法律体系建设,以高标准、严要求,加强法律制度和法律执行队伍的建设。无论全会中论述法的目的,还是法的权威及法律实施的各项要求,无一不透露着党的民生思想,展现着以民为先,为民服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   小康,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源自传统文化,却被赋予新的意蕴。 溯源中国思想的发展,小康出自秦汉典籍《礼记》,和大同并列。所谓大同,就是天下为公,没有私产,没有剥削,人人劳动,皆有所养。在大同社会,盗贼不作,战争不起,秩序井然,其乐融融。后来社会发生变化,“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祸乱丛生。为维护社会秩序,禹、汤、文、武、周公等圣王倡导礼治。“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大同小康,一公一私,前后相续,截然对立,成…  相似文献   

15.
“送故”相对于: “迎新”来说,最初涵义本指我国古代官吏迁代之时的一种必然手续和礼仪。“送故”即送别去职官吏, “迎新”即迎接新任官吏。这种官吏的“送故”、“迎新”的手续和礼仪,只能产生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之后。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由中央政权统一任免官吏,才有去职者和新任者的交代关系,“送故”、“迎新”,活动的频繁与多少,视官吏的任期长短而定。此制一经产生,必然会带来劳扰;劳扰之外,还必然产生礼仪之外的物质馈赠,成为官吏贪污受贿的重要途径和额外役使下层及剥削百姓的手段,不仅原来的礼仪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送故迎新”亦变成了各级官吏在法定的俸禄之外获得社会物质财富与劳动力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想家。他生活在社会处于纷乱的春秋末期。他胸怀大同思想,崇尚社会民众的安定和繁荣,关心人民的疾苦与乐业,主张统治者要以仁爱为本,以德治天下,并从政风与民风一致的角度来考虑端正社会风气问题,孔子的德政思想今天对我们仍有一定借鉴启发意义。一、提倡“正名”以稳定社会秩序的思想孔子是推崇上古三代尤其是西周的德政传统和社会制度的。西周的统治者推崇的是“敬德保民”。“敬德”,就是要求统治者要认真推崇德政,以德劝民行事,关心民众的生活与疾苦。“保民”就是告诫统治者要勤于人事,…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法治与德治并重,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这一治国方略对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稳健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重大意义。   贯彻“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具有时代特点的内容。当前,这个体系虽然不完备、不系统,但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基本框架,大体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教养制度作为我国特有的一项法律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正式建立以来,对于重大历史任务的完成和正常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劳动教养制度在适用程序、监督程序、人权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暴露,导致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之争愈演愈烈。为此,我们只有对劳动教养程序加以完善,才能使其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信访制度是我国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是党和国家机关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同时信访制度事实上还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承担着大量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和权利救济的功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各类社会矛盾通过信访窗口大量涌现,不断积聚的“信访洪峰”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现行信访制度已经显现出诸多不适应。因此,研究信访制度的形成发展历史、信访制度功能的时代变革以及当前信访制度发展的困境,并健全完善现有信访格局,对于适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春雷 《前线》2020,(1):95-96
请示报告制度是我党一项重要的政治组织制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全党必须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这对于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毛泽东同志对我党确立请示报告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着手建立请示报告制度早在1923年12月18日,党就为建立每月报告制度作了准备、发了通告。抗战时期,由于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长期处于被分割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