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明儒 《前沿》2023,(5):92-106
近年来,中国对非高等教育援助备受学界关注。一方面,非洲国家人力资本极度匮乏,对外寻求高等教育援助以推动本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作为新兴援助国,中国政府积极回应非洲领导人的要求,大力推进中非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加大对非高等教育领域的援助?中国对非高等教育援助的成效又如何呢?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本文在中国对非高等教育援助双向性的框架下,对中国对非高等教育援助的历史、特点以及形式进行了梳理;基于在中国与非洲三国采集的田野调查数据,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动机与满意度进行了评析,总结了非洲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面临的困境以及制约援助有效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沟通中外的新一代●中国人留学海外,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有拚搏的艰辛,也有成功的喜悦。●国门开启以后,先后有20多万莘莘学子去异乡求学。学成之后,他们将如何施展才华?●中国正以其古老的文明、新兴的经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远道而来。留学...  相似文献   

3.
臣子 《人民公安》2012,(19):18-20
一个海外留学的女硕士,怎么会走上反叛放荡之路?一个令人骄傲的乖乖女,怎么会如此“回击”自己的母亲?事实上有多少家长真正想过,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独自出国留学?又有多少家长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孩子在国外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如果只是赶时髦图虚荣,最终只会浪费昂贵的留学费用,甚至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袁哲 《求索》2010,(5):245-248
近代中国的法学留学经历了法学留学的初创、政策确立及理性发展三个阶段。法学留学的资金来源有官费和自费两种,留学去向有西洋法学留学和东洋法学留学。1874年自费赴西洋学习法律,是近代中国法学留学的开端。1899年赴东洋学习法政,是近代官费法学留学的开始。1900年至1905年,清政府确立了法学留学政策,再加上甲午战争的刺激,出现法学留学高潮,尤以东洋法学留学为主。1906年至民初,法学留学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从晚清至民国。总体而言,政府对法学留学采取限制性政策,但法学始终是留学的主流学科。法学留学生也是自费生多于官费生,东洋法学留学生多于西洋法学留学生。  相似文献   

5.
黄波粼 《求索》2008,(9):213-216
《独立评论》的现代化观是全面性的,文化现代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讨论内容。《独立评论》关于文化现代化的论争主要有四个方面:固有文化是劣多优无还是优劣并提?读经是有用还是无用?国医是玄虚还是科学?西化是全盘还是部分?在《独立评论》知识分子的语境中,西化即现代化;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旧文化与新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二元对立。其实他们并不认为中国文化一无是处,只是基于中国文化的惰性太大、暮气太深,必须矫枉过正,充分学习西方文化,才能使国家富强和现代化。这种文化取向一是与他们留学欧美的西方学术背景有关,二是五四新文化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公派美国留学、被誉为企业希望之星的人才,为何将一家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变成私有?他的行为,究竟是企业改制还是贪污犯罪?面对讯问他一言不发,是藐视法律,还是另有隐情?零口供的背后究竟有何原因?在法庭上如果继续沉默,等待他的又将会是怎样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历史与现实的留学浪潮”之三百年留学浪潮的历史追思焦润明中国留学浪潮起始于1872年清朝政府正式派遣留学生之时(有史料记载的自发留学则始于1847年),至今已历百年,然而直到今日,这一浪潮的内在冲动却丝毫未曾减弱。在百年的留学浪潮中,共产生了五代留学...  相似文献   

8.
东方巨人的魄力青年毛泽东为何不留学?任武雄到国外去留学打工,几十年前就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无数人在欧洲战场上丧生,法国等国家缺乏劳动力,于是华法教育会的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提倡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勤工就是勤“打工”,俭学就是过着俭朴的读书生活。那时,毛泽东和他的挚友蔡和森等就在他们所组织的新民学会内响应。他们认为赴法国勤工俭学,到国外去可以开阔视野,吸收世界上有益的新思潮和科学技术,又可以通过半工半读,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对闭塞的中国,对求学无门求业无路的青年来说是个佳音。于是他们从1918年开始就积极酝酿,推动青年到北京、保定等地的留法预备班学习法文,准备出国。毛泽东又多次到上海欢送青年到法国去,然而地自己却没有去。这是为什么?一位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外国学者说:因为毛泽东没有学好外语,所以他后来始终没有去。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当时到外国去的青年,并不都是学好了外语才去的,大多数人是到国外才学好外语的。那么,青年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到外国去留学呢?青年毛泽东未将赴法勤工俭学视为青年的唯一去向,他认为要根据各人的特长和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出国。他在1918年一开始推动青年赴法留学时,就劝新民学会会员罗学  相似文献   

9.
继2009年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之后,2010年百万人放弃高考。在这百万人中有20%是为留学而放弃高考。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留学生大多是年过三十,甚至是步人不惑之年才走出国门。他们是所谓“公派留学生”。当时,自费留学对中国人来说,有如天方夜谭。今天,留学在中国正在呈现低龄化和平民化趋势。不仅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成为潮流,而且越来越多的初中生走上了留学之路。2009年发布的《中国留学教育现状调查自皮书》中披露,40%以上家长希望在孩子20岁前出国留学。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国外的优质教育,更早地融入到当地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时事资料手册》2008,(5):27-28
1978年,邓小平同志作出扩大增派出国留学人员的指示后,中国留学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留学潮”,为中国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支持,推动着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与全球经济全面交融。  相似文献   

11.
刘强 《八桂侨刊》2007,(1):69-71
假日去打工 进入德国的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由衷感到留学生活是浪漫而幸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12.
我所见到的英国警察──留学英国印象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丁宁宁去英国之前,由于对自己的英文水平心里没有底,我跑去问一个在中国工作的英国朋友:“在英国遇到了语言方面的问题怎么办?”她不加思索地答道:“找警察或教堂里的人帮忙”。我当时还担心:哪有那么多警...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成人留学热尚未消退,一股少年留学的热潮又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高涨起来。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到国外留学人员中,未成年人的比例去年超过50%南方某些城市高达80%,如深圳中学1998年秋至今已有近100人申请出国留学。这批“童子军”中年龄最小的只有5岁。一百多年前一批十二二三岁的中国留学生经过清政府的筛选,远涉重洋,接受西式的教育。在这批小留学生中成长了旧中国的第一批现代意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命财力雄厚的家长们想方设法武装子女,增强其竞争力。谁能否认不久的将来在这批留学海外的童子军中不会再度涌现一批有名…  相似文献   

14.
留学运动与近代中国青年的崛起焦润明(特约撰稿人)"历史与现实的留学浪潮"之一中国近代青年代群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出现主要是西方文化哺育的结果。留学使大批有为青年纷纷走出国门,沐浴"欧风美雨",成为新价值观和新生产方式的载体。也就是说,完...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统一战线》2012,(10):16-16
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第七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2012年9月2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不同行业的海归精英聚焦留学归国人员自身发展以及如何推动祖国发展,就百年留学与中国梦、国家人才战略与中国发展转型、海归创投与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切实可行的研讨。  相似文献   

16.
1978年,曾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法国和苏联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排,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序幕的拉开,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潮兴起,中国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开放的时期,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相似文献   

17.
“海归”热的降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留洋深造”一度是不错的选择,却在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面前失去了旧日的光辉。留学归来却成了在家待业的“海待”一族,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8.
一个半世纪以前,容闳,中国留学第一人,从珠海去了美国,1854年成为美国耶鲁大学唯一一名中国毕业生。毕业后,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政府第一次官派留学,120名中国幼童被他“破天荒”地带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掀开了中国留学史的第一页。容闳,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在他的故乡建立中国留  相似文献   

19.
清末中国学生的留日浪潮张卫民本世纪初,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的活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一贯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清朝政府之所以放下架子,派遣大批学生出洋留学,完全是鸦片战争以来处处挨打的被动局面使然。这是留日浪潮勃兴的大背景。鸦片战争后几十年的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20.
外刊     
《小康》2007,(10):15-15
中国像磁石般吸引外国人学生去中国不再仅仅是为了语言训练,中国也不再是到海外留学的学生比到本国留学的学生多的国家。2005年,中国第一次经历这种状况:在中国留学的学生在14万以上,超过前往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数目(大约是12万)。去年,在中国学习的外国学生人数超过16万,他们来自184个国家和地区。当中40%的目的不仅限于语言培训。韩国学生最多,为5.7万,日本次之,为1.8万,而美国有1.1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