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四次修宪的草案已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通过,其中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相关条款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从近代西方宪政理论出发探讨了"保护私有财产"入宪的必要性,回顾了我国1949年以来改宪的历程以及现行宪法在保护私产方面的缺陷,并指出修完保护私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4年全国人大对1982年《宪法》的修改,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和尊重人权写入宪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治国理念。一、"私产"入宪,奠定了公民权利保障的基石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私有财产权不仅指拥有牙刷、锅碗等生活资料,也包  相似文献   

3.
一、物权法的实质是保护人权 2004年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正式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和"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写入宪法,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宪制层面保障公民私有财产的时代.私产入宪并非意味着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能够真正得到落实,还必须有民法这一部门法进行详尽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权利的宪法和法律文本宣誓、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础、权利保护的动态运作和客观效果、社会环境差异对权利保护的影响、权利保护的历史演进等五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的公民权利保护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建构解决方案,可视为一种完善当代中国公民权利保护的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5.
贾清  李丰 《理论研究》2007,(3):24-26
物权法是民法的组成部分,民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对权利人的权利实行平等保护。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权,就是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物权法是保护私产宪法原则的具体化,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能够调动人们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权利是当代包括宪法学在内的整个法学的核心观念。宪法所要构建的,应当是一整套有利于保护人类社会最崇高理想——在公平、正义、自由的环境中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规则体系,而这种规则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宪法中的权利。当代宪法中权利概念的渊源于霍布斯、洛克等人的自然权利理论。与当代宪法中权利概念相关的概念主要涉及人的自由、正义、秩序。宪法所着眼的终极价值指向,决定了人类社会必须通过立宪实践,将观念的权利构建为现实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龙头的对弱势群体予以特殊保护的法律体系。本文在对我国弱势群体权利宪法保护现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弱势群体权利宪法保护存在缺陷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宪法修订中行政补偿被正式提出并公布实施,关于私产保护和人权保障的条款也与之一起被明确写入宪法。在此背景下,通过理清行政补偿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分析行政补偿的定义及其特征,指出了当前我国行政补偿制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意见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构建公民参与城市房屋拆迁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强制拆迁、暴力拆迁事件时有发生等等.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则是成都业主唐福珍自焚死亡以抗争的悲剧。宁弃生命.以护私产,实属罕见,发人深省.以至北京大学沈岿、姜明安等5位学者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称《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涉嫌违宪.建议予以审查。为此.全国律协还发布了《保护私有财产权深圳宣言》,显然唐福珍的身体维权为拆迁这种冷冷的冰窟射入了曙光。  相似文献   

10.
私有财产的保护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明确了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以最高法的形式明确保护私有财产,意味着我国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下私产入宪,是一个伟大的理论突破,如今,其重大深远的实践意义已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切实做到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有权利就有义务,有义务就有权利,它们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610页)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保护…  相似文献   

12.
宪政就是宪法政治,包含了宪法至上、民主法治、人权保障、有限政府、保护私产等原则。回顾30年法治发展历史,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民主政治显著进步,厉行法治明显改善,平等自由广泛享有,依法行政约束权力,人权保障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3.
论宪法上的经济权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宪法上的经济权仅指工人享有的、与劳动场所有关的权利,它是一种有别于古典政治宪法规定的财产权与契约自由等经济自由的权利类型,其实质是经济民主和经济公平.宪法上的经济权利不具有严格的法规范属性,仅作为立法机关制定法律、行政机关采取措施的宪法依据,法院不可以强制实施.经济权利与传统经济自由权利存在着一定的紧张,但注意对这一权利的保护可以弥补因推行经济自由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修补受到影响的社会团结,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4.
张金梁 《世纪桥》2011,(3):61-62
本文从普遍人权保护的意义上研究并分析了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公民隐私权利的宪法保护的几点建议。这不仅顺应了国际人权保护发展的潮流、履行我国签署的人权公约义务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宪政建设重要的内容。由此可见,探讨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宪法精神,是宪法的灵魂,是宪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的根本前提。厘清宪法精神在近代中国的起源与嬗变。对重塑当代中国的宪法精神尤为必要。中国的宪法精神嬗变轨迹表现在,宪法中的人与权利:从缺失到凸显;宪法规范权力秩序:从突破到共识;宪法推进政治文明:从失落到回归。  相似文献   

16.
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好地行使与保护公民言论权利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言论自由权利在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本文从言论自由权利的基本概念出发,分别就言论自由权利的规制和保护必要性、立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将学术自由作为一项权利规定于宪法文本中,对明确学术自由权的内涵、规范和保障学术自由权的行使有重要意义.以世界各国宪法文本为分析样本,从宪法颁布的时间与地域条件、国家性质与政体、学术自由权的内涵等横向比较的角度研究学术权利的相关内容,梳理各国学术自由权的内容、结构特征,为学术自由权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富于效率的财产权制度安排,是现代宪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公民财产权则应当成为宪法关于财产权制度安排的逻辑起点.文章在对"公共财产"进行辨析后,指出以公共财产权消解公民财产权,是一种理论上的混乱和倒退.文章认为,宪法意义上的公民财产权,是其他一切形式财产权的基础和根源.文章从有利于恢复公民的宪法权利、有利于实现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确立平等保护的宪法原则、有利于寻求对国家权力制约的途径等方面,阐述了确立公民财产权宪法地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人权入宪"条款意义重大.从宪法发生史来看,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宪法以人权保障为核心;从实证法角度分析,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文本都将人权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宪法的基本原则.新中国人权保障的立法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宪法和人权不够协调等问题."人权入宪"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宪法价值目标更加明确、逻辑体系更加严密、权利规范体系变得开放,使宪法和人权满足了各自理想的价值诉求和制度表达,这不仅是人权保障的进步,也是宪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我国宪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作出了重要修改,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新的表述含义非常清晰用语非常严谨,态度非常鲜明。许多媒体和群众把这一修改直观地概括为“私产入宪”。对于宪法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