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的挑战, 英国工党政府近年在外交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目的在于:通过革新外交机器, 实施电子商务战略, 使英外交部更加开放、更加现代化;通过推广 公众外交, 推销“新牌子的英国” , 扩大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促进英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魏炜 《东南亚》2012,(1):66-70
新加坡基地是英国重点经营的远东军事基地,战后英国在百般无奈中宣布撤离。英国撤离新加坡基地对东盟区域合作的早期阶段产生了积极影响:凸显新马防务合作的紧迫性,缓和了新马紧张关系;促使马来西亚提出地区中立化主张,提高了东盟政治合作层次;改善了新加坡的地区环境,推动新加坡面向地区的政策调整与实施进程;促进了马六甲海峡安全的内部合作。  相似文献   

3.
一、澳大利亚对亚洲的高度经济依赖直到五十年代为止,澳大利亚的贸易结构无论在进口贸易或出口贸易方面都一直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英国。但这种情况到六十年代便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日本在澳大利亚的出口市场方面取代了英国;在澳大利亚的进口市场方面,美国和日本也取代了英国。此外,从澳大利亚的贸易发展趋势看,它对亚洲地区的极高度依赖已经成为很  相似文献   

4.
一、十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在英国统治时期 ,古拉伯·辛格及其继承人被承认为土邦的独立自主的统治者。克什米尔的地位是一个单独的政治单位。克什米尔管辖区所颁发的护照 ,将印度列为外国。哈里发·阿卜杜尔·马南在其著作《克什米尔故事》第 55页上发表了 1 93 9年斯利那加颁发的护照影印件 ,在护照可以使用的国家里 ,有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和印度。1 9世纪初 ,当英国人以一支强大力量的地位取代了莫卧儿人时 ,沙皇俄国开始将其影响扩展到广阔的中亚地区。 1 82 4年哈萨克斯坦为沙俄控制 ;1 83 1年俄国占领阿塞拜疆 ;1 86…  相似文献   

5.
英国保守党大选获胜的原因:1.社会基础更加广阔和稳定;2.经济政策更有吸引力,特别是减税计划争取了选票;3.梅杰个人的魅力;4.保守党内部团结一致;5.国际大气候有利. 梅杰政府的今后政策趋向:经济上,当务之急是使英国尽快走出衰退,实现90年代经济繁荣;政治上将维护国家政局稳定和联合王国的统一;外交上,力争在国际上保持英国的大国地位和发挥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印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两国的关系发展受到阻碍。从英国统治者的角度来讲,英国是绝对不允许这种关系发展的。为了稳固其政权,英国一方面加紧了对印度的控制;美国出于战后的战略考虑,更是频频干预印度问题;蒋介石在对待印度问题上过分看重印度国大党,忽视了穆斯林联盟的力量。蒋介石的决策失误,这导致中国抗战未能得到穆斯林联盟的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地铁发生连环爆炸案,导致50多人丧生,700多人受伤。同月21日伦敦地铁再次发生爆炸事件。警方和媒体都认定恐怖嫌疑犯是英国本土的穆斯林。英国穆斯林①究竟怎么啦?2005年英国齐德书籍有限公司在英、美联合出版发行了塔赫·阿巴斯主编的《英国穆斯林:压力笼罩下的社团》②论文集,给出了这一问题的参考答案。首先,该书详细介绍了英国穆斯林的诸多思想观念。(1)圣战观。“圣战”是挑战压迫者、建立伊斯兰统治的一种手段。对许多英国穆斯林来讲,“圣战”有两层含义。一是向那些威胁伊斯兰生存的人发动一场“穆斯林战争”,…  相似文献   

8.
迈克·彼得菲在新加坡受鞭刑,本来似乎与英国人没有什么关系,可英国人同样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这大概除了新闻热点本来具有的轰动效应以及英国人爱管闲事的毛病之外,还在于新加坡的鞭刑的发明权不在于新加坡,而在于英国。 众所周知,自1819年英国人莱佛土登陆新加坡后,英国  相似文献   

9.
高尔夫球运动,600年前发祥于英国,那时英国北部的牧羊人手持棍棒作击石子游戏,到19世纪末,英国一位叫阿瑟·克尔姆的商人。在  相似文献   

10.
战前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与英国的经济关系极为密切。印度的对外贸易基本上是对英国的贸易,其数量和商品构成都受到英国殖民者的控制。英国资本在印度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大量投向种植业、农产品加工、铁路和金融等行业,不仅攫取了巨额利润,而且使印度彻底沦为英国的工业品销旨市场和农矿原料产地。战后特别是印度独立以来,印度逐渐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与美、苏、英、日、西德、中东石油输出国等50多个国家开展了经济贸  相似文献   

11.
r other countries and cities' construction from studying Korean urban growth experiences and lessons.seoul;urban growth; driving forces; growth management0城市问题Urban Problems92-98F299.312.6J145;15;H;J;J145_15;赵丛霞;90-96英国城乡的发展经验及启示张计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学学与人力资源研究所,英国;;城乡建设;;主要经验;;启示英国在城乡  相似文献   

12.
试论英国在缅甸的早期殖民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85年底英国最终吞并缅甸后,在宗教方面,采取了所谓的“中文化”不干涉政策;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和“金字塔型”的行政体系;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单一制”的经济掠夺模式;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世俗化”的殖民文化政策,笔者认为英国殖民者对缅甸采取的各项殖民政策导致了缅甸社会的畸形发展,这也是导致缅甸独立后社会发展及其缓慢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1885年底英国占领缅甸后,中国与英国就缅甸问题进行了交涉.中国最后与英国达成了英国统治下的缅甸每届十年向中国进献方物的协议.但在英国巩固了对缅甸的占领之后,废除了这一协定.这一协定从确立到废止,反映了中、英双方世界秩序理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英国参加欧洲共同体己经十年了,但与共同体的关系一直不大协调,在某些方面还相当紧张。有人甚至认为英国只是“一个形式上加入、实质上没有加入的国家”。然而英国之加入共同体毕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为了了解英国与共同体关系的特点,有必要作一点历史的回顾,从英国的衰落过程以及英国加入共同体以来对它的利弊得失来考察。一、英帝国的衰落在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反映回顾一下英国在产业革命完成后到参加欧洲共同体前的100多年的历程,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15.
在西班牙统治的两个半世纪期间,菲律宾的经济地位是由西班牙控制的,只是到了1789年马尼拉港口开放以后,才容许其他国家参与菲律宾的贸易。英国和美国成了菲律宾贸易中两个最强大的竞争者;到1889年,美国在菲律宾出口贸易中占39%,而英国则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为了振兴英国经济,采取了以“货币主义”为主的经济政策。她的这套政策推行两年半以来,对英国的经济和政治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引起英国朝野强烈的反响,褒贬兼有的评论,始终没有平息。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象大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过头几年的经济恢复,从5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相对繁荣时  相似文献   

17.
2021年9月15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美英澳三国基于追求权力最大化、改变既有国际秩序的扩张性动机,构建进攻性联盟。美国企图巩固印太地区霸权;英国试图提升印太地区影响力,推动“全球英国”构想;澳大利亚希图扩张在印太地区的威慑力,强化南太平洋区域强国地位。AUKUS的威慑功能具有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威慑对象及触发条件的模糊性。其模糊性威慑主要包括模糊性威慑的信号功能、震慑功能、作战功能、信息和情报共享功能、军工合作功能。AUKUS通过模糊性威慑功能实现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性扩张;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和阻挠中国统一进程;诱使印度深化与三国战略合作;引发东盟国家意见分歧;加速欧盟防务自主进程;削弱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恶化地区安全形势,对全球及地区安全局势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史末资奉行追随英国、走向世界的外交政策。他力图借助英国的支持向周边的非洲地区扩张 ;他提出英联邦理论 ,目的是想取得南非在英联邦内的独立 ,并借助这一集体的力量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 ;在世界问题上 ,他强调国际合作 ,并积极参与了国际联盟的创建 ,旨在使南非成为西方国家集体安全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史末资的外交政策为南非外交关系网的扩大、独立及其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并使南非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由于英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相对缓和的立场,以及对西欧、英联邦国家甚至是对美国的独特的影响,导致了其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日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与英国就对华政策进行协调。在池田内阁时期,日英两国在对华政策上主要围绕两个中心进行协调:一是联合国的中国席位问题;一是放松对华贸易问题。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问题上,日本的重心在于维护蒋介石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而英国的重心是支持中国取得联合国的席位。在放松对华贸易问题上,双方立场相近,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20.
对于英国脱欧,应特别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势力的兴起及其给西方国家政治生态所带来的变化;二是脱欧对英国本身、欧盟的巨大冲击.脱欧对于英国经济、政治、统一、国际地位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而欧盟发展前景则可能因为英国脱欧而更加黯淡.欧盟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攸关其前途命运.中国需要根据英国脱欧导致的经济关系变化进行相应政策调整,努力推动中英、中欧关系继续向前发展,以促进双方经济增长,更好地造福于双方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