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6,(1)
"兼爱"思想是墨家的核心观点,它的提出是为维护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阶层的利益,与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的儒家"仁爱"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在当代,宣传"兼爱"思想有利于解决当前的道德危机问题,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是我国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非制度性公民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治理模式、方式以及"形而上"价值理念的嬗变,也意味着治理凭借的工具———公共政策全过程的嬗变。突破或改变传统公共政策自上而下的过程,积极采纳公民建议以及推动公民有序参与,不仅是对公民主张个人权利和合法权益的集体"呐喊"的回应,也是新形势下公共政策拥有合法性权威的必要前提。制度性公民参与应成为主要路径和渠道,但当前我国制度性公民参与进程中相关法律缺位和制度不足,公民参与能力有限等造成制度性公民参与困境重重,相伴随的是非制度性公民参与频发,非制度性公民参与作为制度性公民参与的重要补充,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社会问题,但是其带来的"副作用"更让人担忧,如何规范、引导公民的非制度性参与,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当下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9,(10)
中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古代儒家重要的"孔门心法",更是儒家心性修养与伦理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本文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庸思想中提炼出"过犹不及,强调适度;执两用中,强调整体;权宜时中,强调时中;和而不同,强调和谐"的方法论原则,对于现代人修养心身,合理对待人、自然、社会、国家关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廉洁",修养学范畴中一个兼具伦理属性和政治属性、精神价值与实践品质的概念;"比德",儒家的一种修养美学思想,它为古人的廉洁修养提供了一条善美相融、情理相通的进路。借鉴古人,当代"大学廉洁文化"的"比德"式建构可以落实到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将"以美养廉"培育成廉洁文化制度化建设的良性基础和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5.
儒家民本思想影响着历代执政者的统治方略,儒家民本思想有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但将民众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这种思想更是包括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合理因素。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一种体现"重民爱民、惠民利民"精神的政治学说,对于提高当前官员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着丰富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审美修养由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等构成。审美修养是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审美修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以"仁"为核心的一种美学思想。运用儒家美学思想提升大学生审美修养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制度安排正义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公民德性状况,社会中制度安排合理,社会整体氛围呈现出公平正义,通过制度的强制性约束力的发挥,为公民美德养成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制度平台,将正义观念和价值深入人心,引导公民美德的发展方向,使公民在潜移默化的行为养成中提升自身的德性与修养,促成公民美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2)
儒家伦理思想是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是培养现代公民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儒家伦理思想在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立足儒家伦理学视角从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育理论三个层面探讨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策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为现代化公民。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15,(6):19-23
发展中国式公民文化建设,需要"五位"一体的、多元的治理意识,在行动中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制度、民主文化、公民社会和生态意识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公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文化的建设提供制度的保障;大力开展各项公民教育活动,为公民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发展"第三部门",为公民文化的开展奠定和谐社会环境;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自觉地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去从而提升公民生态意识。以此,充分利用各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从而提升中国公民文化素质和促进人格现代化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曹利 《学理论》2009,(30):68-69,279
本文论述了儒家修养思想的主要内涵以及儒家修养观在当今社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修身文化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国仁人志士千百年来追求理想境界的内心超越和道德实践,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精神。刘少奇在《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创造性地将儒家修身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理论基础,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全面从严治党、为建设中国梦进行的伟大斗争中,融合儒家修身文化提高党员修养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权利优先的中国政治发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光斌 《行政论坛》2012,19(3):5-11,99
国家建设的前提是国家权力如何"立"得住的问题,而在解决了国家权力之后,公民权利便提上议事日程,因为现代国家存在的目的不是其自身,而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种种权利。在新中国,按理想的类型划分,如果前30年主要解决的是国家权力问题,改革开放30年则是公民的经济权利。而在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优先选择则是以社会保障为主的公民的社会权利。当社会权利基本完成以后,难以回避的问题将主要是公民的政治权利问题。而只有好的法治体系才能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因此本文强烈呼唤"法治民主"。  相似文献   

13.
李颖 《理论导刊》2013,(9):53-54,68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其中不乏文化传统的原因。中国文化传统实际上缺乏诚信,集中表现在:缺乏诚信建设的文化前提,即自由意志和规则意识;"人性善"的道德假设不利于诚信规则的建设;儒家"爱有差等"的伦理原则不利于诚信标准的确立;缺乏宗教信仰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不利于诚信的保障。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建构的基本思路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立人",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进欧盟的民主政治与公民社会建设,欧盟自1997年以来实施了"民主公民教育计划",其目的在于通过推动欧盟公民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对成员国公民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公民教育的质量,将欧盟民众培养成为"积极、负责的民主公民".民主公民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是一项常论常需、常论常新的研究议题.近年来,伴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研究已从哲学领域中的理论问题,演变为新时期关涉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基本认知问题是各项研究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亦是学术争鸣的热点、焦点.因而,从政治学高端审视,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特征作简要理析,定位儒家政治哲学是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流,强调民本主义执政哲学是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精神支柱,实现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基本理路的科学把握,对于深化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研究和对其现代传承、发展的意义的追问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德治"是现代学者对儒家社会治理模式的概括总结。现代学界往往认为儒家"德治"将治国安邦的希望寄托在圣君明主身上,因而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思想。实际上,儒家"德治"思想一方面以儒家伦理重塑传统法律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儒家德教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最终使国家通过公权力所建构的法律秩序与民间社会的伦理秩序形成最大限度的共识。在提倡治理创新的当代社会中,儒家"德治"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培育民间自治力量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方面有着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7)
发展慈善事业急需慈善伦理的建构。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建构要立足于传统慈善文化,实现儒家慈善思想从"仁爱"向"博爱",从"恻隐之心"向"公民责任",从"个人道德"向"社会正义",从"以民为本的仁政"向"以民为主的民间公益"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王玖姣 《党政论坛》2012,(9):29-31,1
王玖姣的"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中的公民社会"一文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多方面因素驱动下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中,一个全新的公民社会逐步成长,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视域中我们如何认识中国公民社会?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探讨和思考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德治"是现代学者对儒家社会治理模式的概括总结。现代学界往往认为儒家"德治"将治国安邦的希望寄托在圣君明主身上,因而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思想。实际上,儒家"德治"思想一方面以儒家伦理重塑传统法律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儒家德教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最终使国家通过公权力所建构的法律秩序与民间社会的伦理秩序形成最大限度的共识。在提倡治理创新的当代社会中,儒家"德治"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培育民间自治力量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方面有着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4)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的重要讲话中做"四有"好老师的观点,全面阐述通过做"四有"教师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解决目前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存在问题对策:自身强化为师意识,重视社会环境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