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新辉 《传承》2008,(6):100-101
SSK(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实在论的科学是客观实在性知识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抹煞了科学的社会建构性。SSK从相对主义出发通过对科学理论、科学实验和科学文本话语进行社会学分析,彻底否认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宣称"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SSK试图解构科学实在性的行为最终只是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裂隙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科学表演大赛以"艺启筑梦"为主题,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围绕航空航天、未来科技,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天文地理、科学故事等科普知识进行广泛征集,关注科学各个领域,实现科学传播在创新中实现艺术的回归,以传播科学为终极目标。大赛征集优秀剧目在全国科普日嘉年华主场正式发布,以科普剧、科学秀、情节剧、音乐剧、歌舞剧、童话剧以及相声、快板、魔术、脱口秀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了精彩展演,广受好评。入围大赛决赛的最终优秀作品将纳入科学表演剧团成为签约剧目。  相似文献   

3.
萧莉 《理论月刊》2005,20(7):95-97
当代科技革命、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和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产生了深刻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应着重抓好科学理论学习、科学实验教育、科学文化熏陶和自我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4.
SSK(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实在论的科学是客观实在性知识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抹煞了科学的社会建构性.SSK从相对主义出发通过对科学理论、科学实验和科学文本话语进行社会学分析,彻底否认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宣称"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SSK试图解构科学实在性的行为最终只是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裂隙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科学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基本价值观和科学品质等方面的内容,是青少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综合素质的表现[1].通过对深圳、中山、北京、成都的1406名初中生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对科学术语理解较好,而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偏低,青少年较好的掌握了科学实验法和对比法;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但还有迷信思想存在;形成了较好的科学品质.因此学校应继续加强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社会也应该创设良好的氛围,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6.
魏万青 《前沿》2006,(6):190-193
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从社会历史角度出发,提出了科学阶段革命的发展观,这招致了来自多方面的反驳与批评.本文试图从理解的角度出发,提出库恩的科学革命观是相当有张力的"不可通约性"不排除继承与累积;革命观包含着科学的累积观;它包含有科学的进化与退化;本质上它和科学进化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一、科学实验是重要的社会实践什么叫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一般实验发展而来的高级实验活动,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指导下,有明确目的的、具备一定的设施而去探索规律性知识的活动。科学实验的产生和发展,要受一定的生产实践制约,反转来又为生产实践服务。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开展,科学实验便逐渐发展成一种相对独立的重要的实践形式。这是因为科学实验的对象不是现成的自然界,而是从复杂的联系中抽出来,置于比较单纯、典型的环境中的东西。这样就能排除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纯粹”地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从而得出准确可靠的科学知识。把这种形  相似文献   

8.
前进中的山西省科学技术馆文\孙祥润沿着宽阔秀丽的迎泽大街西行,踏上汾河桥,举目西望,在迎泽西大街的南侧,耸立着一座高峻挺拔、新颖别致、引人注目的建筑群落,这就是我省最大的科技活动场所,公益性的社会科技文化教育设施-山西省科学技术馆。一、艰苦创业、只争...  相似文献   

9.
科学观察有期望 ,科学的期望作为原始结构在同化过程中生成理论体系。科学家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滋生科学的眼界和指向 ,眼界规定理论的形式 ,指向规定理论的内容。科学的发展包括内容上的补充和形式上的变异。科学的创新要求对旧有体系提出问题并展开批判 ,实质是理论形式的变异 ,但在内容上包含着大规模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正>科学革命的实质是什么?或者说,科学革命变革的实体是什么?对此,西方学者的回答见仁见智,从未定于一尊。波普尔把理论看做科学革命变革的实体。库恩则把范式转换视为科学革命的实质。霍耳顿在科学史研究中提出基旨分析的概念,他表明科学"革命"归根结底就是回到古典的纯一性的一种努力。拉卡托斯提出研究纲领概念,他认为抛弃退化的研究纲领,而采纳进步的研究纲领,这是科学革命的基本原理。劳丹指出,科学革命不过是竞争着的研究传统之间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次决定性冲突所  相似文献   

11.
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象。其关键是目的性和可能性。把握住这种目的性与可能性便是理想的学问。事实上,人人有打算,单位有计划。行业有目标,民族有远景、国家有规划、政党有纲领,也就是说,构成社会这个有机系统的每一分系统乃至每一个元素(人)都蕴含着理想。人是理想的载体。人又是时代的人、社会的人,在阶级社会里还是阶级的人。从系统论的观点,人则是系统的人。因此,理想,是一门系统工程学。理想,从形成到实践与实现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既有内在的构造规律,还有现实的表现特性,更有实践的预定指标。无疑,理想的教育就有科学的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数学是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公安理论研究的基石,而且也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因此,加强公安教育基础数学课的建设与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仅以个人之见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基础数学的特点及在公安教育中的现状所谓基础数学,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常常借助于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过程来进行模拟、研究和预测。在目前,基础数学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实验和经济领域甚至犯罪心理学、痕迹检验、交通事故处理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正>市场化使科学不再是科学,技术不再是技术,教育也不再是教育。关于转基因的讨论是具有哲学意义的"一般性"问题。在转基因产业化和市场化问题上开展社会监督是必要的。首先,转基因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大多数科学界人士认为转基因问题是科学问题。如是这样,那么大多数非科学界人士应该没什么发言权。但是,大多数对转基因持反对意见的人(反转派)不把它当作科学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14.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科学实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同生产活动、阶级斗争等基本形式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我们在强调这一观点时,有些学生针锋相对地提出:某些科学实践活动是由某个科学家单独进行和完成的,纯粹是单个人的活动,与社会毫不相干,凭什么说它具有社会性特点呢? 通过商讨我们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理解的: 科学实验的社会性并不限于每一项科学实验活动在任何时候都是以社会集体的方式来进行。有些科学实验经常以个人活动的方式进行,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完成蒸汽机  相似文献   

15.
薛桂波 《前沿》2008,(5):62-64
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共同体已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体,而且日益发展成为伦理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伦理性不仅要求其成员的行为合乎伦理要求,而且作为一个实体,其自身更应该是“道德的”和“伦理的”。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世界观”是对科学家“道德世界观”的超越,通过共同体实体的伦理意志与伦理行为实现了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科学精神是在科学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是在近400年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地和价值取向,其中包含着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作风诸因素,是作为文化形态的科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深深地影响了人类近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表现为科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革命力量。 科学精神的实质可以慨述为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17.
<正>科学发展既是一种认识现象和过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过程。因此,科学进步的动力也来自认识和社会两个方面。来自两方面的动力形成两大范畴:一是外部动力即外在刺激,二是内部动力即内在逻辑。科学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又处于社会之中,它自然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科学本身的进步有赖于它们的配合与支持。事实上,科学只有在与之和谐的社会中才能欣欣向荣。要知道,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  相似文献   

18.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精神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互动、互补,共同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在江泽民教育创新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正确认识大学教育中事实上存在的科学、人文失衡现象,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并在这相融互补的基础上实现素质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9.
王淑玉 《青年论坛》2002,(5):108-109
科学技术的发展 ,引起人类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变化 ,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知识体系与实践的理论升华。科学精神包含着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勇于怀疑、不断探索的批判精神。目前封建意识和西方腐朽思想 ,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惟利是图等非无产阶级思想不断出现在各种大众传媒的载体上 ,对青少年一代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化进程以及整个社会两个文明发展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现实表明 ,青年编辑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炜  李新慧 《岭南学刊》2009,(2):116-120
实证主义否认理解或解释在自然科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否认科学诠释学的可能性,甚至认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亦可将理解还原为说明。传统诠释学则将诠释学限定在人文社会领域,实际上也否定了科学诠释学的可能性。哲学诠释学或本体诠释学和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哲学在理解与说明、科学与人文、认识论与诠释学之间所设定的僵硬界限,宣告了科学诠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