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勇 《传承》2009,(9):4-5
五四运动中的活跃分子,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先知先觉者与后知后觉者,即启蒙者和受启蒙者。前者多为教师,如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与组织者;后者主要指学生,如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许德珩等运动中坚。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海峡两岸,罗家伦均被明显低估,甚至被刻意丑化——有的评者贬损他是名不副实的庸才,有的讥诮他是夤缘附骥的政客。若以事实权衡,则前者的评价太低,后者的评价太酷。历史学家陈寅恪治学谨严,论人素不轻许,王国维、刘文典、傅斯年能够得到他的推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罗家伦居然也能入先生的法眼,就有些令人意外了。罗家伦身上最醒目的标签莫过于"五四健将",他与政党政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并非潜心于典籍、致力于学问的纯粹学者。陈寅恪高看  相似文献   

3.
<正>一距离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的学生爱国运动已经九十五周年了,我们照例得纪念,论理得大纪念。可是,什么是"五四运动"呢?"五四运动"之名自然得自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为反对日本强占我山东权益的爱国游行。然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五四运动"的范围和意义要远大于此。这突出地表现在"五四"数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游行"紧密地捆绑在一起。1931年,罗家伦在口述五四运动时,就从蔡元培掌校时期  相似文献   

4.
刘诚龙 《同舟共进》2013,(12):72-73
谈起清华大学,罗家伦是绕不过去的人物。清华之于罗家伦,既是千里走单骑,称一世之雄;也是关羽走麦城,难提当年勇——其中贡献有可道者,其中故事也有羞与人言的。  相似文献   

5.
知识窗     
九三学社与五四运动的不解之缘五四运动是发生在本世纪初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它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纪元,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业绩。九三学社的主要创始人、解放后长期担任九三学社中央主要领导职务的许德珩就是这一著名运...  相似文献   

6.
鹿璐 《传承》2009,(9):8-10
"火烧曹宅"是五四运动中轰轰烈烈的一幕,它揭开了整个五四运动的序幕,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学生们的斗争才刚刚开始,而反动政府武装镇压爱国学生的行动也在进行中。"火烧曹宅"的当天就发生了军警逮捕许德珩等32名爱国学生的案件。而这一案件也成为整个五四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性事件。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及其走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之深远是很难比拟的。就九三学社来说,我们和五四运动还有一些特殊的渊源。九三学社的创始人许德珩先生,当时是北大学生,是五四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是被捕的32名学生中的领头的一位,还有几位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也在这32名被捕学生之列,像潘菽、初大告、杨振声先生,当时也是坐了牢的。  相似文献   

8.
王嘉 《中国人大》2010,(11):44-44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九三学社”创始人、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届、五届、六届副委员长……在翻阂许德珩的相关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今年9月3日是九三学社建社48周年纪念日。抗日战争后期,许德珩、梁希、潘菽、涂长望、税西恒等著名科学家和知识界人士,出于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深深的忧虑和责任心,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精神,以民主、科  相似文献   

10.
<正>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北大人应如何作为?我们除了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时代的潮流,更需要坚守什么?哪些东西需要不断变化,而哪些东西又亘古不变?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五四运动的先驱、北大校友罗家伦先生在《写给青年》一书的序言中谈到:"我们不能背着时代后退,我们也不能随着时代前滚,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巨轮,有意识地推动他,进向我们光辉的理想。"在五四时代,他们那一批"90后"通过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在改造国民性的基础上,重塑人的  相似文献   

11.
早年间在北大中文系就读时,前任老校长傅斯年的大名就已如雷贯耳,且伴随之的,总有一种对老校长挥之不去的高山仰止、难望其项背的局促感。事实上,傅斯年头顶上的光环的确太耀眼太炫目了-一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同时还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没曾想,许多年以后,我竟会在他最后的“栖居”地——台北台湾大学边的傅斯年墓地(傅园)里,近距离地和他“接触”。  相似文献   

12.
马元 《北京观察》1999,(5):15-17
今年是伟大的“五四运动”80周年。毛主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就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翻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我的祖父马叙伦先生在“五四运动”发生之前正在潜心撰写他的学术巨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在北大仍取教书不问别事的态度,可是“平地一声雷”把他也卷入到“五四”运动中。那年他才34岁。马叙伦先生在1947年所写的“我在六十岁以前”回忆中,描写的当时“五四运动”中他的经历,是“五四运动”真实的写照,尤其是北大教师在这次运动中的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评价了“五四运动”。现摘录若干。  相似文献   

13.
<正>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当代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在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起了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同其它西方思想一起传入中国。起初,它同民主主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一样,只是“诸子百家”(许德珩语)之一。在五四运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才上升为中国先进分子用来进行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从“诸子百家”到作为革命“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演变。关于这一演变的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罗家伦顺应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趋势,从民族与经济、政治、教育、人口、宗教、法律制度、语言文字、地理环境等方面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民族发展理论。罗家伦将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与现代化联系起来,他所注重的工业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实质上都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他的民族国家建构理论的主流,正是中华民族在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希望通过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通过自己的发展和创造,赶上先进国家、实现民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黄波 《传承》2009,(7):39-39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傅斯年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年轻时以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著称;后来潜心向学,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中年参政,任国民政府参议员,期间深挖腐败、不畏强权,炮轰与蒋介石有姻亲关系的行政院长孔祥熙,"傅大炮"之雅号享誉全国;1947年,他针对蒋介石的小舅子、新任行政院长宋子文发表的《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的雄文,成为现代史上文人论政的经典。  相似文献   

17.
刘宜庆 《传承》2009,(11):38-39
罗家伦与张维桢的爱情的确是传奇,即使今人来回顾这柏拉图式的马拉松爱情长跑,也会为他们的柔情感动。说是爱情传奇,但两人的爱情有一种清雅如秋水的明净,可以看到中国戏曲中才子佳人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运动,它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义义革命的序幕。山东的五四运动是全国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为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章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五种不同的看法: (一) 反传统派: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只能拖住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后腿,应该加以否定。 (二) 五四运动派: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对封建文化、批判旧礼教、旧道德和提倡“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前进》1999,(5)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距今已经整整八十周年了。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崭新篇章,五四精神至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五四运动带着过去所不曾有的革命的彻底性,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