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陈水扁当局为谋求一党之私、一己之利,不惜破坏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牺牲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不断采取挑衅行动,推动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公投、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等"台独"分裂活动,遭到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与严厉谴责。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事实。如果陈水扁在此问题上一意孤行,铤而走险,他就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从去年5月台湾大选、陈水扁登上“总统”宝座至今,已有八九个月时间。大陆固然不希望有台独背景的陈水扁上台,但还是抱着“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给其一段观察期,此间对台湾并无直接迅速的压力。孰料陈水扁就任后,台湾自乱阵脚,几乎没有稳定过几天,经济急转直下,股市跌跌不休,政坛更乱得不可开交,“行政院长”辞职,副“总统”忙着跟媒体打官司,“总统”自己一会儿陷入绯闻案,一会又要面对“在野党”的联合罢免。台湾《天下》杂志最近的调查表明,因为失望,  相似文献   

3.
与“3·20”前美国对陈水扁在“公投”问题上大加训斥的态度相比,美国近期对陈水扁的态度似乎又大变脸。美国不仅迅速肯定了陈水扁的“就职”演说,称它具有“建设性”,随之又允许吕秀莲过境美国;布什还签署文件要求推动台湾成为世卫组织的观察员。美国还迫不急待地宣布向台湾出售武器,帮助台湾发射针对祖国大陆的间谍卫星,而且还围着台海大搞航母军演,甚至暗示,一旦台海发生冲突,不排除美军直接“进驻”台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陈统奎 《南风窗》2008,(8):23-25
在公众面前,曾任台湾前《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马西屏是一个电视时事评论员。其实他的本职是一名教书先生,如今在两所大学教书,平日跟学生们聊政治,他发现青年人对政治的恩怨早就不感兴趣了,而且政党意识薄弱,"选人不选党"。2000年陈水扁上台的时候,马西屏面前的这些大学生还是小学生,过去8年,他们目  相似文献   

5.
余克礼  谢郁  党朝胜 《台湾研究》2001,(2):14-21,37
在2000年3月更换台湾领导人的选举中,民进党的候选人陈水扁击败了国民党的候选人连战和独立参选人宋楚瑜,当选为台湾新的领导人,在台湾执政50年的国民党交出了政权,沦为在野党,民进党上台成为执政党。这一结  相似文献   

6.
配合入联公投,"国造利器"纷纷亮相10月10日,台湾当局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双十节国庆"庆典,陈水扁也借机举行他任内最后一次,也是16年来台湾首度国防展示——"同庆操演"。2007年5月,李天羽接替李杰出  相似文献   

7.
62岁的南方朔是台湾数一数二的政论家,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时期,他办党外杂志骂国民党;民进党上台,他又掉转枪口骂民进党和陈水扁;国民党重新执政,他对马英九的指责和挞伐一样严厉和不留情面。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永远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和权力保持距离。台湾《天下》杂志称赞他"期能从自学的民间学者成为思想家",但他本人对此并不高兴,"我这样没有多少学问的人都被称为思想家,台湾的知识分子太不用功了。"7月26日,本刊记者在香港与其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8.
2000年3月18日,以陈水扁当选台湾最高领导人为标志,在野的民进党取代了执政长达50年的国民党,实现了台湾政治发展史上的首次政党轮替。但自那时起,台湾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财经形势迅速恶化,两岸关系僵持不前,新当局施政非但没有“向上提升”,反而一度面临被罢免的政治危机,台湾前途何去何从更加令人迷惘担忧。本文仅就大选后台湾政局的这一演变及其缘由,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活路外交"是马英九当局的重要施政理念之一。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并建立起一定政治互信的大前提下,经过马英九当局数年来的戮力推行与落实,"活路外交"政策不仅使台湾的对外交往逐步走出陈水扁时期的困境,并为台湾的对外活动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甚至一向看似无解的台湾"国际参与问题"也出现了转圜的空间。2012年马英九在台湾领导人选举中连任成功,"活路外交"自然成为其续行的施  相似文献   

10.
2000年台湾地区选举于3月18日举行,经过激烈的角逐,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当选为新的领导人,民进党取代了国民党成为台湾的执政党,遂使国民党丧失了在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权,沦为在野党,这一结果直接关系到李登辉之后的台湾政权更迭和各派政治势力的世代交替,必将对未来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     
香港《亚洲周刊》专文:台海爆发小型冲突可能性升高 香港《亚洲周刊》9月5日发表署名文章;台海爆发小型冲突可能性升高。文章称,祖国大陆增大了对台湾"造势威慑"的力度。台湾的"反造势威慑"活动进而也水涨船高。陈水扁以乘坐潜艇的方式表达了台湾的强硬立场与态度。台湾的反造势活动表明,中国大陆的造势活动所起到的真正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近日,在百案齐爆的不利因素下,陈水扁出怪招,扬言控告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防部长盖茨,理由是依《旧金山和约》,台湾受美国托管,统治权属于美国,但美国没有履行义务。陈水扁委任的美国律师利瓦伊,出示了陈水扁亲自签名的委任状文  相似文献   

13.
随着9月9日的到来,施明德发起的每人100元“倒扁”行动,尽管短短几天已突破了1亿元,获得超过百万人的支持,但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倒扁支持率已下降10%。而自从该行动开始以来,舆论一边声援和嘉许着它的道义勇气,一边却对它能否成功逼迫陈水扁下台表示悲观。过去的6年,陈水扁政权百孔千疮,其贪腐无能和胡搅蛮缠的政治招数有目共睹,但出身草莽英雄的陈水扁,却每每能够在四面楚歌时放手一搏,上演绝处逢生的拿手好戏。史有明鉴,这一次,人们不知道“陈总统”在关键时刻又会使出什么让人始料不及的“后手”。而由施明德发起的此次群众运动,尽管以反贪腐为诉求,刻意淡化党派之争的色彩,但依然无法跳出非蓝即绿的窠臼,这就给陈水扁运用民粹、凝聚支持留下了可能的操作空间。这就是台湾政治吊诡的现实。而更大的疑惑还在于,像陈水扁这样轻忽无行、睚眦必报、毫无“人君”气象的人,为何能够获得台湾民众的青睐而扶摇直上,并在风声鹤唳、摇摇欲坠中苦撑到现在?而曾经以反黑金和理想主义著称的民进党,又为何对陈亲属的腐败行径视而不见,心甘情愿地和陈捆绑在一起,一次次地为其背书呢?  相似文献   

14.
2004年4月6日,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组主办了一次研讨会,就台湾选举对台湾岛内政治、对外关系、海峡两岸关系以及台湾三大政党的观点所产生的影响举行了4场专题讨论会。会议达成的一些初步认识如下: 虽然陈水扁在“3.20”选举中以极其微弱的优势取得的胜利遭到了由连战和宋楚瑜领导的泛蓝阵营的质疑,但大多数观察家认为,这一结果将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15.
近日,在百案齐爆的不利因素下,陈水扁出怪招,扬言控告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防部长盖茨,理由是依《旧金山和约》,台湾受美国托管,统治权属于美国,但美国没有履行义务。陈水扁委任的美国律师利瓦伊,出示了陈水扁亲自签名的委任状文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从1986年之后多次重大的政治剧烈变动之后,台湾依然能够维持政治相对稳定的局面,这是值得认真解读和研究的政治现象。2006的台湾政局是精彩无比,跌宕起伏的。相信所有观察和研究台湾政局发展的专家学者,对此均不会持质疑态度。今年早些时候,涉及陈水扁家族以及民进党高层  相似文献   

17.
宁二 《南风窗》2007,(19):34-36
政治性的北京奥运7金目标和"挑战2008黄金计划"对于台湾,究竟意味着什么?自2004年9月6日始,台湾计划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取的金牌数就不再是秘密了。3年前的那天,雅典奥运会刚刚结束一周。在向跆拳道金牌获得者陈涛欣、朱木炎颁授五等景星勋章时,陈水扁便异常高调地给台湾体育界下达了一个命令性的指标:"前进北京,勇夺七金!"雅典奥运历史性地获得2金2银1铜,台湾全岛沸腾。"颁奖典礼的时候,在激动的泪水与欢呼声中,台湾2300万人民的心,不论族群、不分老少,全都紧紧地扣在一起。"但豪情万丈的阿扁脱口而出"勇夺七金"之后,并未给出更多解释:这个政治性的数字为什么一定是"7",而不是华人更喜欢的吉利数字?  相似文献   

18.
王大鹏 《南风窗》2013,(18):20-22
谢长廷的登陆及举办的香港会谈、陈菊的再次登陆、民进党举办的"华山会议",等等,让民众看到民进党内部似乎正在发生调整与改变,但随着陈水扁的重新入党,民进党再一次重陷泥潭。8月份,台湾两位政治人物的举动引起了热议。这两位都与民进党有关,一位是高雄市长陈菊再次登陆,访问了天津、深圳、厦门和福州。陈菊宣称,"作为民进党元老",自己这次大陆之行,是以善意创造"更多友善"。越来越多的"绿营"政治人物访问大陆、香港,让人们对民进党和大陆的关系增加了一些想象空间。另一位就让人有点"纠结"了,他  相似文献   

19.
大鹏 《南风窗》2007,(24):8-8
12月7日,竖立在"台湾民主纪念馆"(原"中正纪念堂")前27年的"大中至正"牌匾,在挺拆派"脱掉脱掉"、"台湾人挺你"等口号及反拆派"蒋公纪念歌"歌声等多元声音交杂下走入历史,这是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推动的一系列"正名"、"去蒋"运动的最高潮。1980年完工启用的"中正纪念堂"作为蒋介石的纪念馆是台北市最宏伟的纪念性建筑,也是台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动广场、艺文表演中心。  相似文献   

20.
陈水扁的元旦谈话,令许多人再度失望。他完全不顾企业界西进大陆的期望,甚至鼓动民间进行危险的“新宪”运动,这一连串做法,继续使台湾政局陷于空转,使台湾民生陷于困顿,也使他成为台湾向上提升的最大绊脚石。在他眼中,如何保有权力、避免跛脚已经是唯一的目标。2006年1月3日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