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指引下,四川共发动了69次武装斗争,在重庆境内成立了10个地方红军组织,打出了十面红军旗帜。这十个地方红军组织中,有的是党在军阀部队中进行工作发动革命兵变,有的是农民暴动与兵变相结合举行武装起义,有的是主力红军与地方游击队结合开展斗争;这10个地方红军组织中,一路红军、二路红军创立了根据地,川东游击军、  相似文献   

2.
由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解放战争时期四川地方武装斗争》一书,即将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对于解放战争时期四川各地党组织领导的武装斗争应当如何评价,长期以来存在许多争议。本书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讳过,不溢美,比较客观地记述了各地斗争的胜利和失败;收集了中共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及其他各级党组织的一些重要文献。这些记述和文献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武装斗争提供了较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和坚持东北的抗日斗争,经过艰难的过程,建成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高举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抗日救国的旗帜,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于敌后沦陷区坚持反满抗日斗争。大体经历6个阶段: 1、创建反日游击队,开辟游击区,进行抗日武装斗争。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满洲省委从1931年冬开始,陆续派出  相似文献   

4.
抗战结束前后,国际国内形势跌宕起伏.出于同国民党角力之考虑,中共中央对广东等地的经营策略处在不断调适中,经历了由"发展华南"到"向南防御"的转变过程.1946年6月,囿于美苏外部压力干预与国共东北地区战略博弈的制约,在华南等地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江纵队主力与中共广东地方组织的"精华",为顾全革命大局,遵照中共中央命令,"不得不"北撤至山东解放区.这一方面是东江纵队的北撤行动系战后国共双方力量平衡的结果.另一方面亦表明中共广东地方组织虽长期远离中共中央独立活动,却能听命中共中央领导,服从中国革命的整体利益,显示了中共党组织与思想上的严密性统一性.同时也说明战后中共广东地方组织之命运,随国际国内时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5.
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广东省委、北江特委及各级党组织在北江地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广东省委、北江特委及各级党组织在积极争取国民党爱国力量的同时又团结地方开明绅士和联合爱国民主人士,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夺取"一省胜利或几省首先胜利"战略是中共中央在土地革命时期制定的武装斗争的战略,成为指导这一时期全国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据。分析湘鄂赣苏区从被确定为中央苏区到失去这次发展机遇,改"向东南发展"成为中央苏区屏障,配合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开展斗争的过程,探讨湘鄂赣苏区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对湘鄂赣苏区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1925年1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共广东区委在肇庆成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三十四团(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1926年1月改称叶挺独立团)。该团骨干都是共产党员,各级干部的任免、调动均由中共中央直接掌  相似文献   

8.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指引下,重庆成立了10个地方红军组织,打出了十面红军旗帜,在艰难的环境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游击根据地的革命活动。不仅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主力红军作战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还积累了武装斗争的经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播下了宝贵的革命火种。  相似文献   

9.
夺取“一省胜利或几省首先胜利”战略是中共中央在土地革命时期制定的武装斗争的战略,成为指导这一时期全国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据。分析湘鄂赣苏区从被确定为中央苏区到失去这次发展机遇,改“向东南发展”成为中央苏区屏障,配合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开展斗争的过程,探讨湘鄂赣苏区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对湘鄂赣苏区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党在敌后武装斗争的战略部署,即“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翌年初,刘少奇到华中组建中原局,1942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离开华中,到延安党中央工作。在这3年多时间里,他为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做了大...  相似文献   

11.
中共广东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最早建立的六个地方组织之一。1920年秋,广东就已开始酝酿筹备建党。1921年春,广东党组织已有9名党员。此后,直至1950年广东解放战争结束止,广东党组织经历了30年艰难困苦的风雨岁月,其间虽迭遭劫难,但仍顽强地支撑着广东革命斗争的局面,经受住失败和挫折的考验,红旗始终不倒。中共广东党组织在民主革命时期长期的斗争环境中之所以能够得以生存、巩固和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幼稚臻于成熟,其中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红军时期,漳州地方党组织的建设为红军的武装斗争提供了支持,红军的军事斗争也为地方党的建设提供了帮助,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互为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46年6月,由中共潮汕党组织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为了执行“双十协定”,根据中共广东区党委的决定,选派骨干参加东江纵队北撤山东解放区,大部分指战员均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以各种形式分散坚持地下斗争。原韩江纵队军事参谋、大队长陈国龙根据党组织的决定,留在大北山坚持斗争,做开辟新区和培养军事干部的工作。 从1946年下半年起,国民党反动派撕毁了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潮汕地区的党组织和武装队伍在与敌人的战  相似文献   

14.
肖占中 《党史文汇》2001,(11):29-31
192 4年 1 1月组建的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是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建并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北伐战争中享有“铁军”美誉的叶挺独立团 ,就是以铁甲车队为基础扩编而成的。1 92 4年 3月下旬 ,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周恩来 ,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由法国启程 ,从海路回国 ,于 9月初抵香港 ,旋即到广州 ,在孙中山的同意下 ,受中共中央委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之职。 1 0月 ,党中央决定重建中共广东区委 ,周恩来任委员长兼区委宣传部长。 1 1月 ,中共广东区委取得孙中山同意 ,决定组建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对幼年的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在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及中共广东区委的指导下,福建各地普遍建立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地方组织,从此福建人民革命斗争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共福建地方组织和共青团福建地方组织从五卅运动爆发到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努力组织工农群众,并领导福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福建人民中有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13,(9):65-65
<正>1929年9月,周恩来在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指出,红军必须避免单纯的军事行动,而应积极与群众斗争取得密切联系,把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帮助群众建立自己的组织和政权,发展武装。肃反、筹款等工作要经过群众组织来做,"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同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共中央致闽北闽南临委信》,是福建地方党组织得到的关于进行“农民暴动”与“土地革命”的一份最早的中央指示。在福建地方党组织收悉“八七”会议决议之详细内容之前,《中共中央致闽北闽南临委信》为福建地方党和革命群众指明了斗争开展的方向,成为福建地方党组织实现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历史转变的首要关节。因此,弄清此信送达福建的日期,对正确地论述二战初期福建革命斗争的历史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18.
东江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地方组织根据中央的指示,在领导东江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艰苦创立起来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祖国南疆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展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东江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牵制和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叶剑英曾这样高度评价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用,他指出:“没有民主的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这样残酷、严重与广大的敌后战场是不可能坚持的.”  相似文献   

19.
1925年11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广东区委在肇庆组建了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三十四团.由叶挺任团长。1926年1月,三十四团改称独立团。该团骨干由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黄埔军校、川军及省港罢工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成。他们的任免、调动均由中共中央直接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同年12月23日,武汉国民政府将独立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至此。独立团历史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20.
1946年9月24日,与中共中央失去电台联络5年之后,孤岛奋战的琼崖纵队将士们终于听到了2000公里外来自革命心脏——延安的声音,他们与中共中央恢复了电台联络,得到中共中央关于琼崖武装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此举极大鼓舞了琼崖纵队将士们的斗志,对琼崖纵队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并不断发展壮大及海南的解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