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著作权法修订后不久,中国两大中文门户网站——新浪和搜狐就因侵权问题对簿公堂,网上著作权纠纷烽烟再起。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使用作品的方式,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带来了严重挑战。原来的合理使用在网络环境下是否仍然是“合理”的,成为现今直面且须回答的问题。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传播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浪潮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法律界带来了众多问题和许多新的挑战。与互联网共生的是各式各样的纠纷,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网络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网络版权保护的难度增大,各种不同的新型作品侵权行为也不断冲击着传统版权法律保护机制。文章认为,既然网络作品也属于作品的范畴,应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之内,那么网络著作权就应作为基本的权利纳入我国著作权保护机制内。  相似文献   

3.
邓社民 《法学论坛》2006,21(6):99-104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视频短片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了人们对著作权合理使用与侵权的争论。本文认为《馒头血案》是独立作品,并且是合理使用产生的作品,而不是戏仿作品。对于戏仿作品应当在著作权法中给予合法地位,以保障数字环境下新的作品创作形式,繁荣文学艺术。但《馒头血案》完全符合著作权法第22条之(二)的规定,属于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合理使用作品,不存在侵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虚拟社会的法律拷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涛 《政府法制》2006,(24):4-7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公民的自由与言论拓宽了空间,也给许多商家带来了商机。然而,在一片利好的消息中也是泥沙俱下,诸多犯罪也搬到网上,网络自身也催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法律问题,使得人们有时无所适从。诸如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大多还是将传统的侵权形式移植到网上来。这些问题运用传统的法律规则就可以解决了;但是,一些网络带来的新的法律问题,却是传统的法律规则没有涉及也无法解决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虚拟财产是什么玩意网络游戏中的装备、Q Q号等等,我们称之为“虚拟财产”,这些所谓的财产却不是物质意义上的财产,也不同于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5.
试论著作权法对网络版权的保护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燕蓉 《知识产权》1999,9(5):35-39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Internet几乎已经进入了每一个社会领域,甚至正在进入每一个家庭。网上的信息量不断地扩大,据调查,目前至少有约3.2亿个网页,使得网络成为一个空前庞大的信息源。它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在版权方面,由于计算机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作品的传播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传播的速度更迅捷,传播的范围更广泛(甚至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而对网上作品的著作权的保护更加困难。但是,当我们还在讨论是否对网上作品进行保护、如何进行保护、是否应对著作权法加以修改、如何修改才能跟上…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使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得以通过一种新的媒介——网络技术得以迅速传播,而且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创作方式.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繁荣,一批“网络诗人”、“网络作家”开始产生。但网络的虚拟、易变,又使得人们把“网络作品”纳入著作权法的视角进行观察时,不免产生了一些疑问:网上作品具有著作权吗?网上作品的作者身份、发表时间如何确定?网络作者的权利应否受到限制?侵犯网上作品著作权应如何承担民事责任及适用法律?这个案例讨论对这些问题均有涉及。  相似文献   

7.
申请注册的商标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如果商标注册人与商标设计者为同一主体或者取得了商标设计者的授权,就不会产生著作权与商标权的权利冲突的问题;如果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将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申请注册商标或者作为商标加以使用,就会造成与他人著作权的冲突.以著作权作为在先权利进行主张的,需要证明诉争商标与其所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还要证明诉争商标注册人接触或者有可能接触到所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其中,在判断是否接触或可能接触时,需要结合作品的独创性、日常经验等因素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著作权授权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润涛 《知识产权》2005,15(5):35-40
通过著作权授权使用他人作品是使用他人作品的通常途径,即使是数字时代的到来,也没有改变这种规则.而随着数字复制与网络传播技术紧密的结合,作品的利用异常的便捷,加上著作权授权方式的贫乏、授权效率的低下和授权成本的增加,带来著作权人对作品的失控,大量的未经授权的使用充斥着数字与网络环境,著作权人感到迷茫,极大地打击了作者创作的积极性.所以,数字时代,要把著作权人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本文从增加授权方式、提高授权效率和降低授权成本上进一步思考,深入研究了数字时代的著作权授权方式.  相似文献   

9.
《法学》1991,(4)
著作权法将于1991年6月1日正式实施,在此之前,著作权在我国能够受到保护,其依据是民法通则和《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等。但是,他们给著作权的保护与即将生效的著作权法对著作权的保护在许多方面有差别。例如,民法通则没有规定著作权的保护期限,《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各作者的有生之年加死后30年或者自作品“首次发表”后30年;而著作权法规定为作者的终身加死后50年或者自作品“首次发表”后的50年。关于著作权保护期限,本文将在下面详细地讨论。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作品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即网络作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作品引起的版权纠纷越来越多,这就给著作权理论和司法实践带来挑战,也给其发展和提高带来机遇。深入研究和探讨涉及网络著作权、邻接权权属、侵权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不仅有利于这类纠纷案件的及时、正确处理,以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对人们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促进保护网络作品著作权社会氛围的形成和网络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