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治方法 ①溶液配制:将20%速灭杀丁原液加常水配成0.04%溶液(即20ml原液加水至10000ml);将10%灭百可原液加常水配成0.05%溶液(即50ml原液加水至10000ml)。②用药方法:在元月份蝇蛆快成熟落地前,挤出蝇蛆烧毁;用配制好的药液喷洒牛体,特别是背、腰、蹄、腹等部位,以毛湿为度。1、3、5、7月各喷洒1次,喷药期保持牛体干燥,如受雨淋,则需补喷,喷药最好在阴天进行。  相似文献   

2.
(一)皮蝇蛆病的危害 幼虫寄生期引起患牛局部组织机械性损伤及其分泌毒素的作用。幼虫在牛体内长期(9~11个月)寄生期间,由于幼虫的生长发育、移行,造成局部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和引起炎症;同时,幼虫还分泌毒素(此毒素能阻止血液凝固,溶解蛋白质),从而引起患畜的贫血、消瘦、衰弱,致使奶牛泌乳量下降,仔畜成活率降低,幼畜发育不良,役牛使役能力降低, 严重地影响皮的质量,此外,牛群为防避皮蝇产卵而“跑蜂”造成伤亡,更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3.
1998年 14月 ,根据中欧技术合作青海省畜牧业开发项目 :牛羊寄生虫病防治试验方案 ,在玛沁县的拉加、雪山、当洛 3个乡进行了用国产阿维菌素防治牛皮蝇病的药效试验。材料 阿维菌素片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兽药厂生产 ,规格0 .5mg× 5 0 0。方法 将拉加、雪山、当洛 3个乡的 9个牧户饲养的不同年龄牛 2 3 5头分成 3组 :试验组 110头 ,于 1998年 1月初按 0 .2mg/kg体重投服阿维菌素片 ;对照Ⅰ组 5 2头 ,在 1997年 10月份注射倍硫磷原油 ;对照Ⅱ组 73头 ,不用任何药物。效果观察  1998年 2 4月 ,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效果考核及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4.
牛皮蝇蛆病是牦牛常发的一种外寄生虫病 ,对牧区养牛业危害严重。据报道 ,牦牛对该病的感染率达 70 %以上 ,其中幼龄牛的感染率达 90 %以上。为防治该病 ,甘肃省肃南县于 1988年在省兽医总站的支持下 ,应用倍硫磷注射液防治牛皮蝇蛆病 ,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因该药毒性较大 ,价格较高 ,未能广泛推广。笔者应用碘硝酚注射液防治牦牛牛皮蝇蛆病 70头 ,获得了较好的疗效。防治方法 选择肃南县皇城区马营乡西城村海某的牛群 ,该牛群共有牦牛 13 5头 ,为天然草场放牧 ,未予补饲。对这群牛经触摸统计 ,13 5头牛中感染牛皮蝇蛆的 98头 ,感染率为72…  相似文献   

5.
牛皮蝇病是危害养牛业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 ,也是青海省重点防治的牲畜疫病。以往常采用注射或涂擦倍硫磷、敌百虫等方法进行防治 ,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然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中国加入WTO ,使沿用多年且目前仍在采用的防治措施和所使用的药物已严重影响了畜产品的质量。为保护环境、保证肉食品生产安全 ,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于 2 0 0 1年12月~ 2 0 0 2年 5月在刚察县进行了防治牛皮蝇病的药物筛选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药物 伊维菌素 :商品名“伊力佳” ,片剂 ,每片含伊维菌素 5mg ,由…  相似文献   

6.
临床检查了牦牛和黄牛体内寄生的牛皮蝇蛆 ,其寄生率分别为 84.2 5 %和 70 .2 8% ,寄生强度分别为 18.3 2个和 2 .17个 ;剖杀检查牦牛 114头 ,寄生率为 10 0 % ,寄生强度为 71.66个。经鉴定 ,牛皮蝇的种类有牛皮蝇 (Hypo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 )和中华皮蝇 (H .sinense) 3种。弄清了牛皮蝇各期幼虫在牛体内的寄生季节、寄生部位、移行动态、三期幼虫寄生方位、入土化蛹羽化规律、成蝇活动规律等。药物防治试验证明 ,Ivomec注射液和国产的阿福丁片均是杀灭牛皮蝇蛆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牛皮蝇是青海高原牛只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它严重影响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养牛业的大敌。三年来,我们对青海黄南地区牛皮蝇病作了流行病学调查、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经济效益测定,为防治本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感染情况的调查 1.自然概况:该州位于北纬34°03′~36°09′,东经100°42′~102°27′。东部和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西南部和西部接本省的果洛州和海南州,北面是海东农业区。该州所属4县,其中河南、泽库县是纯牧业区,同仁县是半农半牧区,尖扎县以农业为主,所有牧区海拔高  相似文献   

8.
牛皮蝇蛆病在养牛地区分布很广,牛皮蝇幼虫主要寄生于牛的腰背部,对犊牛危害严重。天祝县是以养牛、养羊为主的牧业县,饲养牛9.3万头,其中牦牛8.7万头,天祝白牦牛占3.4万头,牦牛皮蝇蛆病感染率达98%以上,其中松山乡黑马圈河村、石门乡维芨滩村等地的牦牛几乎全部感染。此?..  相似文献   

9.
牛皮蝇病对养牛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为防治本病,我们于1980年秋到1983年春,用亚胺硫磷及敌百虫乳油用泼背投药方式,先后在8个点,对1775头牛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作了16头牛的毒性试验,观察了大群用药后的安全性能,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患牛皮蝇蛆病的初步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我县人患牛皮蝇蛆病的不断增多。本病在发病时间、临床症状、治疗、性别等方面都大致一样。感染发病率因生活环境的不同而波动于千分之四到百分之七之间。现将情况介绍于后。 (一)发病时间:最早的发病时间为十月中旬,最迟为十二月底。其他时间均未见有发病者。  相似文献   

11.
在呼和浩特地区牛皮蝇蛆病的病原是牛皮蝇(Hypoderma 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该病流行的高峰期是5~7月,其中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最高峰.蒙古牛感染率高,平均感染率为83.33%,平均感染强度为2.34条/头;黑白花牛感染率低,平均感染率为0.52%,感染强度为2.00条/头.引起当地牛皮蝇蛆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除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地区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牛的皮蝇蛆病普遍流行于新疆北部,特别是沿天山北麓的广大牧区更为严重。在我县南山牧区的个别地方感染率高达100%(东风公社前进队),给养牛业造成多方面损失,诸如产奶量降低,幼畜发育不良,皮张质量降低等。其中仅因皮张穿孔降低皮革等级,就使皮张的收购价格减少2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牛皮蝇蛆病在甘肃地区的流行动态,2003~2005年在甘肃省玛曲县、天祝县、平凉市崆峒区的3个屠宰场剖检1 827头牛.结果发现,这3个县(区)均有牛皮蝇蛆病的感染,其中,玛曲县、平凉市崆峒区的皮蝇2期幼虫在牛食管的寄生率以10月份为最高,分别为48.5%和7.8%.表明,药物防治的最佳时间为10月份.  相似文献   

14.
白玉县位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地处横断山脉北缘与川西山原的交接地带。高山海拔4500~5700米,山原海拔3500~3800米。冬季寒冷,夏季温和,属半农半牧区,牧畜有牦牛、山羊、绵羊、马和猪等。 九龙县位甘孜州东南部,地处横断山脉山系东北缘,年均温8.7℃,最高温31℃,最低温—14℃。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洋芋;水稻,豌豆,荞麦次之。牲畜有牦牛、黄牛、马、羊和猪等。  相似文献   

15.
牛皮蝇蛆病是由狂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 (Hypo 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及中华皮蝇 (H .sinense)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类慢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本病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其中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 5个省 (区 )尤为严重。皮蝇蛆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在动物体内移行造成的组织损害 ,使幼畜发育受阻 ,成年牛消瘦 ,产奶量下降 ,皮革的质量降低 ,其中以对制革业造成的损失最大。多年来 ,我国对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如采用倍硫磷、阿维菌素注射或浇泼等 ,取得了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牛皮蝇蛆病综合防治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观察了自然感染皮下蝇的牦牛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排虫期、排出虫种及不同时间的排虫数等生物学特性。 (一)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托牛:从甘肃省皇城绵羊育种场购进,共8头,年龄1~2岁,体重80~150kg。这些牛背部均有可以触及的皮下蝇瘤疱。 2。 饲养条件:以充足的燕麦草人工圈养。牛体表不附加任何收集虫体的设备,让幼虫自行落地后收集。  相似文献   

17.
笔者于1989年开始,对羊鼻蝇蛆病的治疗进行试验,先后驱治90183只绵山羊,通过用不同药物和不同的给药途径对比,认为40%的胺丙畏乳油,稀释后采用鼻腔喷洗效果最为显著,对羊鼻蝇蛆第一期幼虫的躯虫率和治愈率均达100%。该法疗效高,安全可靠,便于操作,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18.
将自然感染牛皮蝇第三期幼虫的杂交牛分成5组,每组10头,第1~4组分别用阿维菌素浇注剂(阿维必淋)0.2,0.4和0.5mg/kg体重剂量皮肤浇注给药和阿维菌素注射液0.2mg/kg体重剂量皮下注射,第5组为不治疗对照组。治疗后第7,15,30和45d连续检查结果,在阿维菌素浇注剂0.2mg/kg和0.4mg/kg剂量组各发现1头牛皮下有1个第三期幼虫存活,两组的驱杀率和治愈率都分别为99.4%和90.0%;阿维菌素浇注剂0.5mg/kg剂量组和阿维菌素注射液0.2mg/kg剂量组牛没有发现存活的第三期幼虫,驱杀率和治愈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9.
猪三色伊蝇蛆病在我县发现已有八年历史。1973年首先发现于我县的麾村公社,以后又在砖桥、高汉、吴桥、果园场、锦西、邵伯等公社陆续发现,流行范围逐步扩大,危害越来越重。1978年我们从猪体及其卧地松土内捉了部份幼虫(蝇蛆)和蛹,送江苏农学院培养,羽化出的成虫(蝇)经上海昆虫研究所鉴定为三色伊蝇。其幼虫所致疾病为三色伊蝇蛆病。现将几年来的有关调查研究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81~1984年我所对青海、甘肃和四川三省的牦、黄牛皮下蝇调查中,发现牛皮蝇(Hypoderma bovis De Geer)这个种的三龄幼虫的第七腹节腹面有刺(模式种无刺),而且有三种形式的分布,占收集总虫数的14.92%,而且在分布上代有普遍性。为了证实形态上几乎一致,而仅是体刺变异的亲缘关系,1985年从我们饲养的自然感染牛皮蝇的牦牛中收集到其中两个变异类型和模式种三种三龄幼虫,将其血淋巴蛋白质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Vertical PAGE),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后,其变异类型和模式种所显示的蛋白质区带图谱及其带数的相对迁移率(Rf)均发现有明显的差异。这种生化上的明显差异,说明牛皮蝇这个种内至少存在2~3个亲缘种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