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25日 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4月25日,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由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批准举办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被称为园艺文化和园林科学的奥林匹克。青岛世园会选址在李沧区百果山森林公园,2014年4月25日至10月25日举行,会期184天,主题为“让生活走进自然”。青岛世园会园区总面积241公顷,包括园艺文化中心等室内展馆和110个室外展园。五大洲的3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中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参展。  相似文献   

2.
和谐、正义为理念的生态文化被称为21世纪的新文化。"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为青岛市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青岛市生态文化建设应依托"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来开展。为此应加强宣传教育,培育青岛市民的"保护理念",严格执法、认真落实,努力把"环湾保护"做实、做大、做强;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从制度上保证"保护理念"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根基和特色之源。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青岛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如全球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冲击,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于功利化等。保护好发展好青岛的民俗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应进一步融入民俗文化精神,形成青岛城市建筑的地域特色;建立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公众参与机制;以世园会为契机整合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和宣传青岛民俗文化品牌;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采取多样化途径,从实际出发分层次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是青岛生态安全的基础和保障。青岛生态安全是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恢复和保护胶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维护青岛生态安全,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切实加强水源恢复和保护,加大系统实施生态建设的力度,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作为生态城市的灵魂,是对传统发展观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态文化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青岛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培育生态价值观为核心,彻底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才能为青岛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必要前提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6.
蓝色经济既依托海洋又超越传统的海洋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态,又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保护生态环境核心理念的一种新的蓝色发展理念。通常经济的快速发展难以避免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青岛在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过程中要大力倡导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蓝色发展建设与海洋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以蓝色经济的发展带动海岸带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文化生态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必要条件,决定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的文化生态建设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岭南文化和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的平衡;文化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需要注意整体规划,开发得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开发和保护并重的问题;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教育环境等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内涵主要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虞衡制度”的生态制度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取用有节”的生态持续观。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西方生态思想存在本质区别,不仅具有直觉体悟性,也体现出文化早熟性,更彰显了生态法治性。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合理因素,一是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环境保护巨大合力;二是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期间青岛文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整合历史文化遗迹的发展有助于地域文化环海文化的发展,拓展海洋文明,实现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国际化标准下青岛历史文化发展将要走出一条适合本土特色的道路,在统筹规划中整合资源,在规模化的发展中体现县域文化特色,在实践中体验文化,提炼文化主题,融合文化资源,和“一小时生活圈”相结合,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建设生态、宜居的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0.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3):130-130,F0003
隆里古镇是中国少数民族高度密集地区的唯一汉文化古城。是世界上第一座军屯生态博物馆,中国与挪威王国共建的贵州四个生态博物馆和全省重点建设的文化古镇之一,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及省级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1.
旅游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但是只有正确选择文化载体,才能恰当表达旅游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分析了沈阳世园会的文化载体特点及世园会闭幕后展会性质的改变,得出现有载体不适合后世园会营销的结论。再以后世园会的文化主题为出发点,结合后世园会客源市场特点,提出了后世园会营销中文化载体的活用方法。以此来提升沈阳后世园会的吸引力,以后世园会的发展为契机带动沈阳的旅游业发展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培育生态文化有助于推动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构建生态文化培育分析框架,可对生态文化从来源到载体,再到文化形式,最后通过评价机制反馈优化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梳理广安市生态文化现状,发现其在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文化载体与形式、文化生产等领域面临挑战,对于广安市乃至其他后发地区而言,应聚焦生态共荣、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的培育思路,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间的协调绿化,最终形成有利于永续发展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沐川县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发展生态经济并重,以培育生态文化为根本,以加强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创建为抓手,提出了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和“一站、一心、两片、三地、四县”的“11234”发展思路,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新路。  相似文献   

14.
从发展理念和地位作用上来看,"文化青岛"建设是一个关系到青岛未来发展全局性和方向性的新的发展理念和基本战略。从基本要求和特色目标来看,就是要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品位高尚、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设施完备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从实现的基本途径来看,要大力培育和弘扬青岛城市文化精神、全面推进各种文化载体建设和着力打造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5.
备受关注的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第一期工程“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经过8个多月的建设,在毛泽东诞辰118周年之际建成并隆重开馆。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开馆标志着在永胜率先树起了边电文化的旗帜,建立了一个研究、保护和开发云南边屯文化的基地,开启了一个以边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项目。但是,要真正做到打造好边屯文化品牌,实现以之为引领,从而发展壮大一批产业、创建一条黄金旅游线路、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有十分繁重的任务要完成。当前应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政府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责任是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为了落实科学发展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强公众的生态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和环境责任保险机制;征收环境税和补偿税;发展生态经济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进生态法制建设并完善社会生态监督机制,逐步遏制住环境恶化的势头,促进社会、政治、经济、丈化等方面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7.
素食主义不仅是一种绿色的饮食习惯,一种时尚的文化象征,更是一种环保的生态理念。从素食主义的内涵和历史渊源看,他有着多维的生态视域。科学地评价素食主义的生态伦理价值,虔诚地恪守素食主义的环境正义原则,理性地构建素食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保护自身及生态环境的正确价值取向和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是公共建筑物,是文化设施,也是重要的旅游点,一般都位于人口集中、交通方便的地区。在一定意义上说,博物馆建筑的本身也是一座陈列品,它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和建筑水平及地方风貌、时代特征。”这是笔者在未谈自己的观点之前,从《中国博物馆学概论》中摘录的一段话。按照“博物馆学”中对博物馆建筑的基本要求,博物馆的选址应“选择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静或有纪念意义的地段。”博物馆的朝向应“采用自然光源的建筑,最好选用座北朝南的方向,避免朝西。”按照以上说法,笔者认为,青岛历史博物馆的选址应定位于青岛历史上的“总督府”(现市…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生态危机。在破解生态文明的难题中,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所处生态环境体系的差异,在相同的“生态文明”语词下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生态文明”构想,反映出对“生态文明”的不同认识和理念。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就要认清同一“生态文明”语词所掩盖的不同认识和理念,确立正确的关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念。其中,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和理念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生态思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构成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党的十八大指出,将生态文明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之中。其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全面改革的全过程。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其实践层面而言,可在政治建设的基础、制度与价值三个层次分别设计具体融入机制:基础融入—重构政治建设生态环境;制度融入—实现政治制度体系建设和制度执行的生态化;价值融入—实现政治建设价值理念的生态化。由此构成了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的系统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