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震,毛泽东亲切地称他为“王胡子”。两人的交往和友谊,可以一直追溯到三十年代初期。一、赴苏留学,毛泽东不忍放行推心置腹,毛、王交谊非浅1931年,王震任湘赣独立一师政治部主任、政委时,组织上曾准备派他去苏联学习。最后报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说:“王震者,湘赣人也。”言下之意,湘赣的革命斗争正需要他。于是,王震留了下来,参  相似文献   

2.
《湘潮》1993,(Z1)
1954年春,陈毅从上海奉调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一天上午,新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去看望陈总并辞行。两人过去虽没有共过事,但王震对陈毅却十分尊敬。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开玩笑地对王震说过:你是陈毅的崇拜者。陈毅对王震就任新职,颇多勉励之语,并以“刻苦问学,变化气质”八  相似文献   

3.
解决“四人帮”问题的酝酿:叶、汪四次密谈 抓捕“四人帮”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层权力更替,政治风险极大。采取强力措施解决“四人帮”究竟是如何酝酿的呢?现有回忆和口述史料表明,最早酝酿的是叶剑英。毛泽东生前,叶剑英就曾同王震、聂荣臻等人谈过解决“四人帮”的话题;毛泽东逝世后,  相似文献   

4.
正王震,人称"胡子上将"。17岁时结识毛泽东,打那以后,两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毛泽东非常器重王震,认为他第一政治可靠,第二能够完成任务,第三勇敢,第四不怕牺牲,每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都要与他面谈,王震总是由衷地表态:"我听主席的!"王震在谈及与毛泽东的交往时,喜欢用一个词:"追随"。  相似文献   

5.
陈永平  赵坚 《党史博采》2006,(11):43-44
人们都知道,善于求知学习、勇于探索创新的毛泽东一生很少出国。后来有的人说,毛泽东不出国是有根有源的,他是从青年时期就排斥出国也;有的人在一些文章中说,毛泽东是真龙天子,需“泽东海之水”以“润之”,所以他不可能出国;还有的人认为,青年毛泽东未出国留学反映了他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6.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王震以爱才而闻名。王震曾说:“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他还说:“尊重人才,没有人才可以有人才,人才少可以变多,否则,多就会变少,有等于没有。”用“求贤若渴,见贤思齐”来形容王震爱才,毫不为过。  相似文献   

7.
1944年11月10日,王震率南下支队(三五九旅一部)从延安出发,途经7个省,历时688天,于1946年9月27日回到延安,行程两万余里,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又一个奇迹,毛泽东称之为“第二次长征”。 毛泽东精心部署,谋南征。嘱王震做好全军覆没的思想准备 1944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第7个年头,毛泽东在延安精心筹划新时期战略部署,确定了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的战略方针,计划四路大军分别向华南发展,其中王震  相似文献   

8.
王焯 《党史纵横》2009,(12):16-2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名将谱上,开国上将王震以文武双全、能征善战而著称。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总是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的王震忙于军务,常常蓄着一脸大胡子,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胡子”。王震和夫人王季青在战地相识并结合,一生风雨同舟,相濡以沫。  相似文献   

9.
刊中报     
“他就是红色中国” ——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   当年埃德加·斯诺把毛泽东形容为一个“林肯式的人物”,立刻赢得了西方人的好感与认同。在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那本有名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 100人》当中,毛泽东的名次远远高于亚力山大,甚至高过美国之父华盛顿。而史沫特莱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这些无疑是对这位伟人最高的评价和赞扬。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曾说:毛泽东“是一位备受赞扬、又常被人辱骂的人物”,同时给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10.
《湘潮》2015,(12)
<正>有"胡子将军""飞将军"之称的王震,在革命战争关键时刻总是勇挑重担,出色完成任务,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是毛泽东最为欣赏的将领之一。1944年11月10日,王震肩负党中央、毛泽东赋予的特殊使命率部从延安出发,战胜日伪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追堵截,越过山岳河流险阻,克服严寒酷暑、饥饿伤病等困难,辗转两万余里,历时658天,于1946年8月29日胜利回到陕甘宁边区,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又一个奇迹,毛泽东称赞它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长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名将谱上,开国上将王震以文武双全、能征善战而著称。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总是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的王震忙于军务,常常蓄着一脸大胡子,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王胡子”。王震和夫人王季青在战地相识并结合,一生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可谓万里征程入相伴。  相似文献   

12.
王震是我军战功赫赫的一员骁将,深受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器重。战斗中,他常手执大刀,腰挂手榴弹,冲锋陷阵。毕生作战数千次,七次负重伤。其征战地域之广,跋涉路途之遥,历经艰难之多,均堪称三军之冠。他在战争年代的四次远征,是其戎马生涯中的精彩华章。突围西征,为中央红军探路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为侦察中央红军突围的路线,根据军委指示,红六军团率先西进。8月7日,红六军团9700余人在军团长王震、政委萧克等人率领下,由江西横石和新江口出发,踏上西征之旅。经三天三夜急进,红六军团连续突破敌…  相似文献   

13.
刘良 《湘潮》2004,(2):8-12
毛泽东与柳亚子《二十三年三握手》,在中共统战史上谱写了一曲雄奇瑰丽的乐章。“珠江粤海惊初见”,柳亚子就对毛泽东胸襟与才学赞叹不已,两人竟有相见恨晚之感;“重逢握手喜渝州”,柳亚子对毛泽东气魄宏大、瑰丽雄浑的《沁园春·雪》直呼“大作、大作”……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一次副总理陈毅将要去成都,临行前向毛泽东告别。陈毅的浓重四川口音唤起了毛泽东对一位老友的思念,他向陈毅问道:“你们四川有个王光祈,你知道吗?”陈毅答:“不知道。”毛泽东说:“你到成都时可以问一问是否有人知道。”到了成都后,陈毅在宴会上遇见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向他打听王光祈的下落。李劼人说:“王光祈是我中学同学、少年中国学会会友。  相似文献   

15.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原解放区的军事进攻。按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王震率三五九旅胜利突围,北返延安。毛泽东把接应王震部北返的任务,交给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政治委员习仲勋。在短短的30多天时间内,毛泽东九次写信给习仲勋,对部队指挥、兵力配置、行军路线、物资保障等,都作了细致、精当的部署。这九封信反映了毛泽东高超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军事指挥才能,也反映了最高统帅对前方将士的关爱之情。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生前很喜欢使用私人印章,许多藏书、文件、信函、手令上面都有他的印章,遗留的手稿中也有许多印章。下面笔者就毛泽东几枚印章的来历作一介绍。建国后毛泽东最常用的两枚印章是程潜在1951年通过湖南省人民政府送给他的。其实,这两枚印章程潜早在1948年就已请人刻好了。当时程潜请湖南有“篆刻王”之称的谢梅奴,用上乘寿山石料替毛泽东刻了这两枚印章,一方是白文“毛泽东印”,另一方是朱文“润之”二字。前者以回文排列,具有汉印风格;后者细文粗边,仿周秦小玺,字体雅秀。值得注意的是,程潜请人刻这两枚印章时,距他1949年8月在长沙宣布…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年谱》写道:毛泽东1940年“4月6日同王稼祥致电贺龙、关向应、王震,指出:李文第九十军原定渡河进攻陕甘宁边区,后经我方质问蒋介石、程潜、阎锡山,同时动员加强河防,知我方有准备,故已改变行动。现判断李文部进攻的危险暂时已经过去。” 笔者认为,该电的时间不可能是1940年4月6日,而应当是同年5月6日,因为4月正是电文所说“李文部进攻的危险”时期,至5月初毛泽东才断定危险“已经过去”。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毛泽东同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谈起领导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毛泽东问梅白:你记得曹操评汉献帝的话吗?梅白答道:记得。有这样两句:“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毛泽东称赞说:不错,你读书不少。现在有些高级干部的子女也是“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是温室里的花朵,有些是“阿斗”呀。  相似文献   

19.
杨开慧13岁时结识毛泽东,17岁时与他在紫禁城北海公园踏雪赏梅,19岁时以“不备嫁妆、不坐花轿、不用媒妁之言、不举行婚礼”的新方式与毛泽东结合。她的牺牲曾让毛泽东说出令人动容的8个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相似文献   

20.
“半个朋友”1915年夏秋之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向长沙各校发出启事,征求志同道合的朋友,提出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后来毛泽东说:“我从这个广告得到的回答一共有王个半人。”这三个半人中的三个人,一个是罗章龙,两个“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青年”,另外“半个”便是李五二。一天,罗章花领着刚从乡下进城的李立三来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湖南小老乡谈了几点关于时局的看法,并提出了几个问题。李立三听了,既没点头,也没摇头,没有说什么,坐了片刻便走了。李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