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崔开源 《前沿》2012,(21):151-153
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对高校培养的人才规格提出了新要求,也就是具备以人为本观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对高校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就是高校的发展,必须是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的全面、持续、协调发展.针对这两个新要求,高校应当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上,从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制度精神上,从组建“以学生”为本的队伍建设上,从体现“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上进行改革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焦点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反思与批判工业文明模式下的价值困境。构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价值内涵需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遵循马克思“人类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了近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汲取了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表明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韦兆钧  洗锦华 《前沿》2009,(4):10-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但是深化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时代价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真谛在于: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力、为了人和塑造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来研究科学发展观,其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理念的人本关怀:它体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及人类的共同进步的同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了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进步为尺度。  相似文献   

5.
单忠献 《前沿》2006,1(6):108-111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新理念。科学德育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德育工作领域的特殊体现,主张学校德育工作应以“以人为本”为贯穿指导理念、以主体性德育为基本实施途径、以“三教育”为基本实施内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为了落实科学德育观的要求,实现德育工作的实效,就必须在树立德育首位观念、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改变教育方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开拓教育渠道等一系列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6.
《当代思潮》2004,(6):44-46
中共中央制定科学发展观 ,并将“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是缓解直至基本消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等五大发展失衡的需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是完成执政理念飞跃的需要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这就是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战略指导原则的现实的和历史的根据。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战略指导原则 ,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恢宏主题———也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终极价值目标 (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是它的理论根据。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考察 ,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战略指导原则 ,也是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继承、超越和升华。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十年前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94年出版 ,系国家教委推荐的公用教材 )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四条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这个概括是精辟的 ,深刻的 ;评价是中肯的 ,公允的。从总体上看 ,“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核心。现将该书中的“以人为本”一节刊登于此 ,供研究“以人为本”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类思想发展史证明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是贯穿于人的世界、人的社会的根本原则,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人为本”不仅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它是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理念。 因此,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认真地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长治公路分局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立足于国家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公路建设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工作要求,确立了“以人为本、规范管理、养建并重、文明服务、全面发展”的工作方针和“做好人、尽好职、干一流”的长治公路文化理念,全面加快路网改造进程,  相似文献   

9.
高校“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同时,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以生为本”不仅要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中得到确立,更要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证,这样才能将“以生为本”落到实处,也才能使和谐校园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演变,体现了人类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日渐深化。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理论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二是邓小平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1.
《政策瞭望》2013,(3):55-55
生态省建设是2013年江苏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六个注重”要求的战略举措。要求各级部门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全局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突出重点、强化责任,形成合力、狠抓落实。更大力度地推进生态省建设。江苏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和环保优先理念.以更扎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为又好又快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2.
魏爱军 《前进》2004,(7):44-45
的十六大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实践民本理念,是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民本理念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传承交融民本理念既是中国共产党性质、信念、宗旨在执政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治国安邦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延伸。《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尚书》把人民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概括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而驰名的政治家刘基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历史上的“文景之…  相似文献   

13.
王耘农 《新重庆》2007,(8):14-16
“文明审计”是温家宝总理对审计机关自身建设提出的工作要求。“文明审计”的提出符合社会民主、法制、文明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对审计机关而言,是比依法审计更高层次的要求。能否正确理解并努力推进文明审计,是审计机关能否适应形势要求,推进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文明审计”的关键在人,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塑造文明审计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促进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检  相似文献   

15.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祖明  陈少东 《前沿》2006,(8):67-68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做到:确立“以人为本”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确立全面观念,在突出重点中全面谋化工作;确立协调观念,促进各项工作有机统一;确立长远观念,对工作进行周密组织动态控制。  相似文献   

16.
安全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民航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做好安全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特别是民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一种新的价值选择,需要人们更新传统的价值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改变“主客二分”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改变“唯增长型”的功利主义经济观,构建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克服利己主义和不平等的价值追求,树立注重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平的社会理念;抛弃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确立健康适度的生活观。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为政治文明理念的“以人为本”应该是:在历史观上,肯定人是历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在本体论上,突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国家观上,强调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在发展观上,主张人的解放和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政治文明的构成要件是文明的政治理念、文明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政治行为和文明的政治目的,而所谓“文明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其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先导,建立“以人为本”的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关键,维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秩序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追求“以人为本”的政治目的是政治文明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我们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适当位置,并使之成为社会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并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合乎逻辑的继承、发展与深化,它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团结,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关键和重点在于以人民群众为本。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