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正确认识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的异同,对于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弄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来龙去脉是有益的。关于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的异同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各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那里,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是同义词”,有人则认为二者有区别,莫尔式的乌托邦主义者“通常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而闵采尔式的乌托邦主义者则“通常被称为空想共产主义者”。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比较流行。还有人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显然是属于两种性质不同的思想体系。前者不是属于无产阶级的学说”。他们认为空想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而空想社会主义则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不同意见,与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2.
陈戎 《传承》2007,(7):30-31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而19世纪初期出现了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用了20多年的时间完成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在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史上和马克思主义学说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是相对空想社会主义而言的,“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时才使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价值在这里是指它对人类的有用性,是一定人群乃至人类所需要的某种最基本的东西,也是人们孜孜努力,用一定的方式加以提供或实现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在这个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超过重要作用。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只有借助于德国的辩证法才有可能。马恩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就是运用科学方法的范例。他们通过历史的方法阐明了空想社会主义应有的地位,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性质,并辩证地区分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精华与糟粕,提供了  相似文献   

5.
关于发展生产力的四个含义赵子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这里有四个层次的问题。其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期以来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 ,为搞好国有企业 ,“讲学习”更加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讲学习”才能保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讲学习”首要的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 ,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的立制之本 ,它为无产者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马克思所说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地 ,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列宁则进一步指出 :“马克思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 ,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  相似文献   

7.
(一)魏特林是德国著名的空想共产主义者。他那《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曾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费尔巴哈和海涅也极力推崇这本书。梅林则认为魏特林的共产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之间的纽带”,对“萌芽的科学社会主义发生了有益的影响”。(《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1卷第106页,《马克思传》上卷第158页)稍后,列宁也说魏特林是“或多或少地掌握他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并把它向前推进”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列宁选集》第1卷第256页)  相似文献   

8.
樊文娥 《前沿》2001,(12):31-36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在内容上是一致的 ,区别在于“价值程序”和“价值结构”的不同 ,根本区别是其价值目标的理论基础不同。 2 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两种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变异 :一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偏离——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 ;一种是对空想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回归——阶段斗争等于社会主义。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一是否定已被变异了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二是建构社会主义价值结构原则 :市场经济制度选择 ;制度选择与价值选择的统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第一要素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使社会主义以效率、公正、文明、富裕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9.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决不是西方特有的现象和专利品。因为在“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都有一些那怕是还不大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因为在每个民族里面都有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产生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空想主义,就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张友春 《前沿》2004,(7):30-32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论断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这一理论既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也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灌输论”,即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从工人运动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把工人阶级的自发斗争提高到自觉斗争高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它同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一样,是在斗争中诞生,也是在斗争中发展的。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斗争中,这一理论先是为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所反对,后来遭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攻击,前些年又成为国内理论讨论的热点,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否定,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和理论混乱。现在,澄清这一理论是非,恢复其本来面目,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一、“灌输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的发展 ,首先取决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取决于后人对前人的突破。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突破 ,才有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遍布全球 ;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创新与突破 ,才有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中国革命从一开始就突破了已被某些人认定是“铁律”的结论 ,创造性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努力 ,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样地 ,在今天 ,社会主义的希望仍然在于理论的不断创新突破 ,发展完善。为此 ,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统一战线中的“同”和“异”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体。无产阶级及其同盟者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形成了“同”,各自具体利益和具体要求,形成了“异”。“同”和“异”的对立统一,是统一战线发展变化的动  相似文献   

14.
胡海洋 《传承》2011,(17):30-31,41
历史的局限性使得空想社会主义最终沦为空想,但是作为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科学地认识并反思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有利于我们在深化对空想社会主义认识的基础上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普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从狭义建构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这容易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误解,在实践中制约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形式上讲,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区别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各种社会主义观点的一种称谓;从内容上讲,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即把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学科名称上讲,"科学社会主义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从研究对象讲,它是研究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带领人民群众改变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全人类解放过程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改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圣西门(1760—1825),是十九世纪初叶法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一人。圣西门对空想社会主义作出了许多新的贡献,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见解。其中,关于知识和知识分子价值的思想,是构成其思想体系的极为珍贵的部分。这一思想,内容丰富,立意深刻,散见于他的许多著作。主要的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知识分子是“民族的骨干”;社会越发展,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要求就更为普遍、更  相似文献   

17.
1797年5月,法国革命家、平等派密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巴贝夫在英勇献身的前夕,十分自信地表示:“我确信后世的公论一定会宣布我们无罪并为我们加上花冠。”(转弓自《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第174页)历史已经证明,巴贝夫和他的战友的悲壮牺牲,他领导的平等派运动为社会主义史谱写了新的篇章,巴贝夫空想社会主义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学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因此,他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景仰和称赞。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高度评价平等派是“真正能动的共产主义政党”(《马恩全集》第4卷第339页),赞誉他的学说“经过彻底的研讨,就成为新世界秩序的思想”(《马恩全集》第2卷第152页)。这既是人们对巴贝夫和他的学说在社会主义史上的“公论”,也是给这位社会主义先驱者奉献上的最好“花冠”。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为何还能继续发展?它还会走向社会主义吗?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科学的钥匙。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相继出现,既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又推动了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正是“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9.
自从社会主义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并展开以来,从来都有两种非难的“理论”。一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不会导致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所谓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迴流”和“悲剧”。这种诅咒的论调来自资产阶级的理论家。另一种论调,来自无产阶级内部那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人。这些人认为,无产阶级在落后国家取来政权后,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应该走资本主义即西欧历史发展的道路。在十月革命胜利时,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考茨基类比俄国革命是“这样一个怀孕妇女,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它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合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证实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不是如空想社会主义那样,从理性和平等观念出发,从愿望和道德出发,引出社会主义的结论,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人类理性、美好愿望和平等观念的实现,看成是脱离物质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平等王国。相反,它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