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博览之窗     
中共缘何批判南共民族主义问题1948年6月,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在南斯拉夫共产党缺席的情况下,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议,根据联共的提议,以南共坚持民族主义立场为由,将其从欧洲共产党情报局中开除。1948年7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状况的决议》,对南共民族  相似文献   

2.
1958年,中共对南共联盟纲领草案的批判,是中、苏两党在政治上的一次“合作”。中共参加对南共联盟纲领草案的批判,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具有冷战时代的特点。批判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集中到一点就是批判纲领草案的“修正主义”观点。对于这次批判,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更好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苏联共产党是给予很大帮助的。但由于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长期生活、战斗在农村,斯大林认为中共不一定能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很有可能养成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和民族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4.
吴炜 《理论学刊》2020,(3):25-31
文献资料表明,在毛泽东作为根据地领导人时,共产国际对他曾多次加以赞扬,评价颇高,对其带领队伍"上山"等举动也颇能容忍。毛泽东成为中共领袖之后,共产国际和斯大林鉴于其与共产国际路线保持了基本的一致,且能抓住时机壮大和发展党的力量,故而仍然比较满意。他们对毛泽东的不满主要发生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把中共由于自己的实际困难而没有满足其出兵要求这一行为视为背叛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民族主义",且对整风运动期间把王明等党内教条主义者作为批判对象也颇为不满。  相似文献   

5.
正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德军实行闪电战,迅速推进,迫使苏军节节后退。7月,侵华日军在东北举行有70万人参加的军事演习。苏联腹背受敌,情况危急。斯大林要求中共援助斯大林将苏军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求各国直接牵制,打击日、德法西斯,保卫苏联。斯大林致电毛泽东,以商量的口吻询问中共能不能抽调若干旅或团,部署在长城附近,牵制日军。毛泽东认为,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不仅是反对苏联的,也是反对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苏联抵抗法西斯的侵略的神圣战争,不仅  相似文献   

6.
1948年末,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苏联和东欧等国颂扬中共独立自主取得的中国革命成就,激起斯大林的妒忌与不满,怀疑毛泽东要走"铁托路线",摆脱苏联的控制。1949年春,美国抢先于苏联宣布拒绝参与调停中国内战,斯大林又怀疑中共中央机关里的美国人泄了密,于是,决定逮捕斯特朗,并命令中共逮捕在新华社工作的美国人李敦白,以考验中共对自己的忠诚度。在斯大林的压力下,中共不得不违心制造了李敦白冤案,此事件体现了斯大林时期中苏两党两国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7.
1945年,斯大林通过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对华政策。他选择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结盟,以实现苏联在华的一系列现实利益。1949年初,以米高扬秘密访华为标志,斯大林将对华关系的主要对象由国民政府转向中共,开启了同中共结盟的进程。二战后初期,苏联与中共在中国东北层面的互动以及由此形成的战略性关系,是斯大林1949年初重新思考对华政策的基础与起点,使他更愿将中共视为苏联在华利益的新支点与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对华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5,(5)
苏联是否曾劝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划江而治问题是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斯大林与毛泽东在1949年1月间关于国共调停的电报内容、米高扬秘密访华提出建立联合政府和苏联大使馆随国民党政权南迁广州等历史事件,进一步证实了斯大林曾有劝告中共与国民党"划江而治"的动机。二战后,苏联采取双重的对华政策,反映了苏联对待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和斯大林矛盾复杂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余娟 《广东党史》2011,(11):26-26,48
1956年2月,在有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及代表参加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不顾党内阻力,做了批判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报告内容全盘否定斯大林,在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起强烈反响,它的教训及深远影响至今依然存在着。这份报告究竟为何产生呢?  相似文献   

10.
战后初期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和立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战后初期,为了维持与美国在雅尔塔体系内确立的远东合作关系和在远东的既得利益,斯大林对中共和中国革命采取了消极冷漠的态度和立场。这种消极和冷漠表现为:不支持中共军队获得对日本的受降权;限制中共及其军队在东北的活动;削弱中共的政治自主权,要求中共通过与国民党谈判达成政治妥协;回避中共征求意见的要求,与中共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美国侵蚀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和阻止国民党向美国的一边倒,斯大林又策略性地向中共提供一些援助。  相似文献   

11.
1938年8月初,从莫斯科回到延安的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指示:"中共中央内部应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王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应争当领袖".季米特洛夫的这一指示实际上表明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中共领袖人选的态度.那么,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为什么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为中共领袖,而放弃曾经一度看好的王明呢?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主主义与苏联模式的艰难接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法芹  孙占萍 《世纪桥》2007,(5):99-100
新民主主义是中国特色的建国模式,也包含有苏联模式的某些“因子”。由于斯大林对中共的不信任,中国共产党坚持按照新民主主义建设新中国;同时由于在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力量上坚持认同苏联,又开始向苏联学习,实质就是在寻求新民主主义与苏联模式的接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表明接轨成功。  相似文献   

13.
孙康 《党的文献》2012,(4):50-57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由于此次访问对中苏两党两国都关系重大,双方对此高度重视。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报告》是此次访问的纲领性文献。该报告充分而详尽地介绍了中共采取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与政权性质,阐述了中共对中苏两党关系、新中国的外交取向、中苏两国关系等方面的主张和实际做法,同时也回应了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关切,努力消除斯大林的某些疑虑,为此次秘密访问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争取苏联对新中国外交及国内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援助,巩固新中国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①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大体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随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而形成的。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的争论。斯大林先后批判了托、季、加、布等党内反对派,随后开始按自己思想和模式建设社会主义。与政治上、经济上高度集中统一相一致的是国  相似文献   

15.
舒可文 《党建文汇》2010,(12):39-39
1948年,南、北朝鲜都想吃掉对方以完成半岛的统一大业。为此,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多次征询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新疆军阀盛世才从1933年4月到1944年8月统治新疆达11年零5个月之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疆王".出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需要,他长期执行亲苏联共政策,与中共、苏联有过一段密切交往.他还曾向中共提出入党的要求,后又密赴莫斯科,说服斯大林同意他加入苏联共产党.  相似文献   

17.
博览之窗     
正1956年毛泽东为何放弃编写党史教科书的计划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展了平反冤假错案和批判个人崇拜。从1953年至1955年,苏联《历史问题》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资料,打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框框,力图重新评价苏共历史。对于苏联的这些做法,毛泽东主张:既不应全盘否定斯大林、《联共(布)党史简  相似文献   

18.
共产国际根据世界革命形势的变化,向中共三次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指示,中共指导革命实践的政治策略也随之经历了三次显著性的变化,即舆论造势、示威游行逐渐向民族主义进行转变,并呈现水土不服、不合时宜、愈加独立自主的特点。这一清晰的历史变化过程,充分展现了中共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将尊重、服从共产国际与坚持独立自主相结合的历史选择,这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底毛泽东访苏时,曾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表达了自己的委屈。这种委屈和不满,并非来自20世纪30年代以王明为代表的、具有留学苏联背景的"左"倾教条主义中央的排挤和打击,而是对抗战结束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不满。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苏联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虑,对中共态度冷漠。在1948年国共两党决战进入关键阶段之时,毛泽东多次提出访问苏联以就中国革命若干重大问题与苏联商讨,均被其婉拒。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苏联仍然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力促国共和谈。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毛泽东对苏联的不满,也为日后中苏关系破裂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20.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到北京。这时,建国问题已迫在眉睫。中国的新政府成立时,苏联能否立即予以承认,这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在国际上站住脚跟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共中央领导亟需同斯大林面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